近期,新能源汽車門把手設計問題引發了廣泛關注。不少消費者反映,在使用新能源汽車時,常常因不清楚如何開啟車門而感到尷尬。這一現象並非個例,許多人在社交媒體上表達了類似的困惑和不滿。
一位網友在朋友圈吐槽稱,現在打車時感覺跟不上時代,連車門都不會開了。有的新能源車需要按按鈕再拉,有的設計成斜式,令人摸不著頭腦。一頓操作下來,車門沒打開,反而顯得特別尷尬。如果用力過猛,司機可能還會在心裡嘀咕,覺得乘客不愛惜車子。
這引發了人們的思考:為什麼新能源車企普遍選擇隱藏式門把手設計?業內人士指出,這背後是一場科技感、品牌形象和市場競爭的博弈。傳統燃油車設計早已定型,門把手這樣的小細節成為打破常規的關鍵。隱藏式門把手成為了新能源車的標誌,讓消費者感到新奇,甚至有點不知所措,但這種體驗反而提升了車輛的科技感。
在發佈會上,車企常常以“降低風阻”為由,強調隱藏式門把手的優勢。儘管工程師們可能承認,這種設計對續航的提升其實很有限,但在宣傳資料中,任何能提升續航的數據都至關重要。就像手機廠商吹噓陶瓷背板散熱性能一樣,儘管使用者感受不到,但參數好看就行。而且,隱藏式門把手與流線型車身一起宣傳,很容易讓消費者聯想到超跑,增加了車輛的吸引力。
然而,這種設計也帶來了不少問題。在極寒天氣下,隱藏式門把手容易出故障,維修成本高昂。在緊急情況下,還可能影響救援效率。不少使用者在社交媒體上吐槽這一問題,但車企為何仍堅持使用?分析認為,願意為科技感買單的消費者容忍度極高,而且本就不想買新能源車的人,車企也不太在意。
從成本角度來看,隱藏式門把手的物料成本遠高於傳統機械結構。以特斯拉為例,更換單個門把手的費用高達數百至數千美元。國產車中,中低端車型單個門把手總成的價格也在數百元左右,而高端车型的触控式车门把手价格更高。這背後是額外的感測器、電機和電子控制元件等部件的成本。
儘管如此,從車企角度來看,隱藏式門把手屬於“高槓桿設計”。改個門把手既能刷存在感,又能繞開發動機、變速箱等技術難題。隨著供應鏈成熟,這類零部件成本會逐漸降低,甚至可能比傳統機械結構更便宜。這與手機取消耳機孔類似,一開始被罵,後來反而成了利潤增長點。
然而,消費者對此並不買帳。他們希望車企能提供選擇,讓消費者能夠根據自己的喜好和需求選擇傳統門把手或隱藏式門把手。但車企卻面臨成本問題和行業規則的限制。提供兩種門把手意味著要重建兩套供應鏈體系,增加隱性成本。而且,新能源車的科技感已經與隱藏式門把手深度捆綁,任何改變都可能被視為“技術倒退”,影響品牌形象。
在此背景下,消費者只能承擔新能源車門開啟的學習成本。有的車企在車門上貼提示貼或雕刻盲文指引,看似貼心,實則是在把使用者教育成本轉化為品牌資產。消費者在購買新能源車時,往往需要像破解密室逃脫一樣摸索著找開門機關。這種群體性認知綁架讓使用者甘願支付隱性學習成本。
更令人擔憂的是,這種策略可能催生新的利益鏈條。例如,推出專門針對電子門把手的車險,將學習成本轉化為保費。這不僅增加了消費者的負擔,還可能讓買車變得更加複雜和昂貴。
面對這一現狀,不少消費者呼籲,車企應該認真思考什麼才是為用戶創造真正的價值。他們希望車企能夠關注消費者的真實需求,而不是一味追求科技感和品牌形象。同時,也期待相關政策能夠出臺,規範新能源車門把手的設計,保障消費者的權益。
在新能源汽車行業快速發展的背景下,門把手設計問題只是冰山一角。如何平衡科技感與用戶體驗、如何兼顧品牌形象與消費者需求、如何規範市場競爭與行業規則等問題都需要車企和相關部門深入思考並採取措施解決。
對於消費者而言,在購買新能源車時也需要更加理性。不要被科技感所迷惑,而忽略了自己的實際需求和使用習慣。同時,也要學會維護自己的權益,對不合理的設計和問題敢於提出質疑和投訴。
新能源汽車行業的未來充滿機遇和挑戰。只有車企和消費者共同努力,才能推動行業的健康發展,實現真正的科技進步和用戶體驗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