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reWeave:AI算力新貴還是大廠博弈的犧牲品?
更新于:2025-03-26 00:27:01

在AI領域的激烈競爭中,一家名為CoreWeave的新興公司悄然崛起,正在挑戰傳統雲計算巨頭的地位。這家公司既不是大模型開發者,也不是機器人製造商,其創始人甚至沒有任何技術背景。然而,CoreWeave在短短三年內吸引了微軟、OpenAI和英偉達等科技巨頭的青睞,成為它們的客戶、盟友和賭注。

CoreWeave本月正式向納斯達克遞交招股書,計劃募資40億美元,估值或超350億美元。在此之前,它與OpenAI簽訂了為期五年、價值119億美元的協定,為後者提供人工智慧基礎設施,成為OpenAI逐漸擺脫微軟控制的關鍵一環。CoreWeave手握超過25萬張英偉達的GPU,英偉達不僅是其核心供應商,更是其戰略股東之一。根據CoreWeave的招股說明書,2024年其營收達19.15億美元,同比激增736.6%,未履約合同金額高達151億美元。

CoreWeave的創始人Michael Intrator、Brian Venturo和Brannin McBee原本是大宗商品交易商,2017年他們踏入了區塊鏈挖礦領域,並在2019年轉型為AI雲計算和高性能計算服務提供者。他們的成功轉型得益於英偉達的支援,雙方迅速結成同盟,共同推動CUDA生態的發展。隨著ChatGPT的爆發,CoreWeave順勢推出“裸金屬GPU”服務,繞過虛擬化層,直接提供物理GPU伺服器,從而滿足了全球AI實驗室對算力的巨大需求。

CoreWeave通過自研軟體棧和GPU集群構建,優化AI訓練與推理效率,將英偉達GPU的算力利用率提升至極致。在2023年的MLPerf基準測試中,CoreWeave聯合英偉達和Inflection AI,利用3,584塊H100 GPU,在不到11分鐘內訓練出GPT-3 175B模型,訓練速度領先第二名29倍。CoreWeave還以“GPU即服務”(GPUaaS)模式或“人工智慧即服務”(AIaaS)模式為核心,為客戶提供靈活性與長期算力保障。

目前,CoreWeave的大型客戶包括微軟、英偉達、meta、IBM等,其算力服務也逐步滲透到金融、製藥等高性能計算需求較高的行業。然而,CoreWeave的高速增長背後隱藏著巨大的風險。它對英偉達GPU的高度依賴、被大客戶微軟的業績綁架,以及沉重的債務壓力,都使其面臨巨大的挑戰。特別是微軟最近撤回了部分合作承諾,對CoreWeave的營收構成了重大衝擊。

CoreWeave的債務問題尤為嚴重。據其招股說明書顯示,CoreWeave已通過12輪股權和債權融資籌集了145億美元,其中大部分是債權融資。這些債務每年至少需要支付16.52億美元的利息,而CoreWeave去年的總收入僅為19.15億美元。隨著GPU價格的下跌和市場競爭的加劇,CoreWeave的估值和融資能力可能進一步下降。

儘管如此,CoreWeave仍在積極尋求擴張。在上市前敏感時期,CoreWeave擬斥資17億美元收購AI開發平臺Weights & Biases(W&B),以整合自身的硬體優勢與W&B的軟體能力,從單一的GPU供應商轉型為全棧式AI雲平臺供應商。這筆交易將有助於CoreWeave接觸W&B龐大的AI工程師用戶生態系統,並提升其在市場上的影響力和正面評價。

CoreWeave的未來仍充滿不確定性。隨著AI算力市場的持續演變,無論是英偉達與大廠的競爭格局,還是DeepSeek等低成本算力方案的崛起,都可能對CoreWeave構成威脅。然而,CoreWeave已經深度捆綁了大廠生態,其未來既取決於自身的發展,也取決於整個AI算力市場的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