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清明
更新于:2025-04-06 08:20:49

本文轉自:浙江日報

陳漢忠

  歲歲清明,今又清明。

  江浙人過清明節,俗稱上墳,兒時老家海門還沒有公墓一說,老百姓家的墳墓散落在荒野田頭,大抵是村自為戰,家自為點,各家各戶自行選址。

  從前,寒冬時節,田地沒了青紗帳,舉目眺望,高高低低、大大小小的墳墩到處都是。普通百姓的墳,大多以土堆積,略高於地面,呈饅頭形,墳前植一二棵松柏,以示萬古長青。稍考究點會蓋一間磚瓦結構的棺材屋,棺屋不足人高,棺材放入後封死,不設門檻,只留一個十字形通風口。因其獨立荒郊野外,夜間路人恰巧經過,膽小的還真有點毛骨悚然之感。

  自然也有大戶人家,比如族墓,會選擇風水好的地段,辟出一塊墓地,四周種上綠帷,中間移植上已經長成的松柏古樹,按輩分壘好墓穴,立上墓碑,鐫刻墓誌銘。

  諸如新海地界上的石馬墳,據說埋的是清代雍正年間的一個道臺,不僅墓形高大,且有石馬屹立兩側,故稱石馬墳。還如麒麟鎮創始人沈大成家墓園,共設15個墓坑,均以大方磚壘砌,外側護以大理石板。下為墓穴,上為園林,四週一圈墳溝護衛。可謂莊嚴肅穆,威風八面。

  清明上墳,從古以來都是懷著對先人崇敬的心情,儀式也頗為莊嚴。爺爺生前說過,清明節不是熱鬧,而是靜默,是發自心底的懷念。

  唐代詩人杜牧《清明》詩雲:“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說的就是詩人清明時見許多墳地都有親人在祭掃,不由得想起自己的先輩,一時間竟不能自已。

  宋代詩人黃庭堅的《清明》詩“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塚只生愁”,更是刻畫得入木三分,作者清明上墳,面對春色中的芳草萋萋,桃李盛開,但一想到自己的先輩長眠在這荒蕪的野地,不由思緒翻騰,潸然淚下。

  全家人能去的都去,出嫁的女兒能趕回來也要和女婿一同參加,大家拎著供品,先除草、培土,再挖墳帽。墳帽是指壓在墳墩最高處的錐形土塊,如墳內是夫妻,則需挖兩塊,合放於墳尖。然後擺上供品,點燭焚香,由長輩向小輩講述先輩功德業績,表達深切懷念。接著依次行磕頭跪拜之禮,最後焚燒紙錢元寶等物,祝願先人在地下豐衣足食,發財致富。禮畢,全家人告別先祖,回家聚餐一番,似與先祖同樂。

  海門人過清明節源於何時,我不知道,似乎沒人說得清楚,這可能與海門地域與移民文化有關。

  不難想像,海門陸地形成較晚,在唐代中後期,長江口才陸續形成東洲和布洲,後來兩洲並連再與周圍的東沙、西沙洲群合稱為海門島,沒有根本意義上的原住民。海門人都是移民的後代,民風鄉俗自然也由先人帶入。

  當然,海門移民並非來自一地,而是四面八方,五湖四海,集聚到這片沖積沙土上,繁衍生息。歷經歲月的變遷,各地的風俗習慣也相互交融。直到現在,海界河北的通東人與海界河南的沙地人風俗依然有諸多不同,但這並不影響兩地民眾和睦相處。

  前些日子,在海門東部的三陽,聽說了清明節前先要過“寒食節”的典故,說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忠臣介子推的。

  當年晉文公流亡,隨臣介子推一路跟隨,忠心耿耿,歷盡艱辛。後來晉文公得勢登基,對落難時不離不棄的隨臣予以獎賞。唯獨介子推不肯為官,並藉機躲進一座山林。晉文公腦子一熱,竟下令燒山,以此逼介子推出山,誰知介子推心意已決,堅決不出,在清明前一天,發現他抱著大樹被活活燒死。晉文公後悔莫及,可事已至此,只得發令,把清明前一天定為“寒食節”,家家戶戶不得生火做飯,只吃頭天準備好的冷食,如饊子、蒿團等,以紀念介子推。

  此典故並非出自海門當地,但確有海門人過“寒食節”,說明海門人有海納百川的肚量。

  其實唐人白居易早有對“寒食節”的描述,他在《寒食野望吟》中開篇就是“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接著,詩人筆鋒一轉,“風吹曠野紙錢飛,古墓壘壘春草綠。棠梨花映白楊樹,盡是死生別離處”,把古人掃墓時的淒悲情景描寫得惟妙惟肖。由此可見唐時寒食與清明其實是一回事,典故的加入,只是增加點資料而已。

  漫長歲月的磨礪,故鄉大地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曾經的古墓名墳大多已經消失在歲月的長河中。新時代殯葬改革已把百姓先祖散墳歸集一處。

  如今,除市區或重要鄉鎮設規模性的公墓外,普通鄉村社隊都設有專門墓地。我老家的長西村也在通啟河邊闢有一片墓地,我的親人也大都安葬於此,如今也是樹木蔥鬱,鳥語花語。鄉親們清明上墳不再各奔東西,大家分批來到墓地,在自家親人墳前舉行儀式,寄託哀思。

  又到清明,當我回到故鄉悼念逝去親人的時候,我腦海裡又浮現出近百年來,許多在海門大地上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事業犧牲的先烈們。

  故鄉對他們的悼念又該如何呢?“壯別天涯未許愁,盡將離恨付東流”,我黨創始人之一的李大釗同志,英雄氣概,不圖回報,把個人名利生死置之度外。但作為後來者的我們,當然不能忘懷先輩們拋頭顱、灑熱血的壯麗業績。

  歲月激流的沖刷,讓許多名墳古墓黯然失色,唯有革命烈士墓,歷經時代的風風雨雨,依然熠熠生輝,猶如一座座不朽的豐碑,屹立在海門的城鎮鄉村。

  現在的海門市區,就有專設的海門烈士館,記載著烈士的名字和事蹟,保存著他們的照片和遺物。全市的許多鄉鎮,都有各自的烈士陵園和烈士紀念碑。更有許多鄉鎮、村落、學校、橋樑、道路,是以先烈的名字命名。每年清明節,大家都會到就近的烈士陵園或烈士墓祭掃,一個個碩大的花圈,表達著人們對先烈們的無盡哀思。

  我曾專程到余東鎮烈士陵園,憑吊49位在抗日戰爭中英勇獻身的無名烈士;我也曾到海界河邊的大石橋旁,向13名為解放麒麟鎮在此阻擊敵援軍犧牲的解放軍烈士致以深深的敬意;通呂運河旁的石頭鎮上,我尋訪過紅十四軍二師師長秦超烈士的墓地;還曾到四甲鎮梁家園,聆聽過梁志清烈士及其三個兒子滿門忠烈的往事。在烈士灑血的小河邊,在那片被綠色灌木掩映的墓地,我向梁志清烈士深深地三鞠躬。“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著名愛國詩人文天祥的千古名句,正是先烈英雄業績的真實寫照。

  他們中的許多人沒有留下遺物,沒有留下名字,甚至連白骨也難以找尋。正如悔代英烈士所說,“我們吃盡了苦中苦,而我們的後代則可以享受到福中福”。

  又到清明節,故鄉大地春意盎然,我們回鄉祭奠親人,感恩先輩的養育之恩,也緬懷無數的先烈,因為有了他們生命的付出,這片土地才春色永駐。

新書架
新書架
2025-03-26 01:56:10
青山有幸埋忠骨
青山有幸埋忠骨
2025-03-26 02:02:38
春分·花事
春分·花事
2025-03-26 02:05:20
在典籍裡探尋春天
在典籍裡探尋春天
2025-03-26 02:08:07
一部老北京的思鄉史
一部老北京的思鄉史
2025-03-26 02:08:18
春天的顏色
春天的顏色
2025-03-26 02:09:04
石上舊精魂
石上舊精魂
2025-03-26 02:09:45
內有乾坤的諸葛碗
內有乾坤的諸葛碗
2025-03-26 02:09:57
人間有味是清歡
人間有味是清歡
2025-03-26 02: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