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江門日報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唐代杜牧以寥寥數語,勾勒出一幅淒迷哀婉、浸透憂傷的畫面。細雨如織,泥濘滿路,行人趔趄而行,心緒難平。
當一場雨被賦予了名字,它必定會帶著宿命般的韻味,悠然降臨人間。故鄉的清明雨,從何時開始,又將在何時隱去?我已然忘記,只知道它總是與清明不期而遇。它不急促,也不沉悶,而是輕柔落下,如同一位知心朋友,在你不經意間悄然來訪,又在你孤寂時默默陪伴,讓你藏匿於內心深處的淚水,在這無聲卻深情的雨幕中得以肆意流淌。
在這樣的雨季裡,有一種花似乎更懂得人間的悲歡離合,那便是如約而至的桃花。它們或獨自綻放枝頭,或一簇簇爭奇鬥豔,粉紅的花瓣上,點綴著晶瑩的雨珠,猶如仙子遺落的珍珠,既嬌媚又惹人憐愛。桃花的盛開與凋零,恰似人生的輪迴,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宋代蘇轼在《江城子》中曾寫道:“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字字句句,道盡了多少人心中的痛楚與無奈。清明時節,無論男女老少,都會踏上那片靜默的墓地。在那裡,時間彷彿靜止,空氣中瀰漫著哀思與莊嚴的氣息,迴響著對先人的緬懷與敬仰之聲。眾人分工協作,有條不紊。有的揮汗如雨清理雜草,有的小心翼翼擦拭墓碑,有的虔誠恭敬點燃香燭、貢品。而雨,依舊淅瀝而下,如同憂鬱的樂師,在為這個沉重而肅穆的儀式伴奏。
清明的雨,並非只有哀愁與思念,它也孕育著新生,也孕育著希望。遼闊的田野上,一叢叢新綠破土而出,萬物在春雨的滋潤下復甦、蓬勃。田間地頭,農民們穿著雨衣,戴上鬥笠,在細雨濛濛中俯身勞作,汗水灑下了,種子播下了,也種下了農人的希望。孩子們則不顧大人的勸阻,衝進雨中嬉戲打鬧,裸露著雙腳在田埂上奔跑,濺起一朵朵水花,孩子們的笑聲響亮悅耳,在雨絲交織的天空下久久回蕩。
清明時節,怎能少了青團的陪伴?青團由艾草汁和糯米粉製成,外皮包裹著豆沙、芝麻或鹹肉等餡料,色澤青翠,口感軟糯。艾草是一種神奇的植物,據《本草綱目》記載:“艾葉味苦,性微溫,灸百病。春季採嫩艾做菜食,或和麵做如彈丸大小,每次吞服三五枚,再吃飯,治一切惡氣。”可見,青團不僅美味可口,還具有一定的養生與藥用價值,深受人們的喜愛。
除了青團,清明雨後的櫻桃也格外誘人。它們像是一顆顆紅色的寶石,安靜地掛在枝頭,引得孩子們垂涎欲滴。大人們則會拿著竹竿,輕輕地敲打樹枝,讓櫻桃紛紛落下。孩子們爭先恐後地撿起櫻桃,在衣服上搓幾下就放進嘴裏,那份甘甜與滿足,至今讓我難以忘懷,成為兒時最美好的回憶之一。
宋代吳惟信在《蘇堤清明即事》中這樣描述清明踏青:“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而在雨中踏青,則別有一番風味。兒時的我,時常看到人們或攜家帶口,或約三兩好友,漫步於山間小道,採摘野菜,聆聽鳥鳴,盡情享受大自然的清新與寧靜。此時,雨中的山,雨中的林子,雨中的一切好像披上了一層朦朧而神秘的面紗,讓人沉醉其中,流連忘返。
當雨漸漸停歇,天空雖然依舊略顯陰沉,但大地已被雨水沖刷得煥然一新。雨珠從樹葉上滑落,滴在泥土中,滋養著萬物;花朵也在雨水的滋潤下顯得更加鮮豔飽滿,散發出陣陣芳香。此刻,望著雨後的世界,我心中已是一片晴朗,不禁想起了李白的詩句:“雨後煙景綠,晴天散餕霞。東風隨春歸,發我枝上花。”或許,這場雨已經帶走了我們心中的部分哀愁和思念,讓我們能夠更加坦然地面對生活中的一切風浪與坎坷。
“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雨幕瀟瀟,清明又至。雨敲打著大地,也輕叩著心扉,人的一生,註定要面對無數場雨的降臨。當我說出一場雨的名字,我更多的是思考它背後的故事與情感,更多的是提醒自己常懷感恩之心,勇敢接受一場雨帶來的洗禮與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