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日報
徐文躍
清代陳枚《月曼清遊圖》冊之“楊柳蕩千”。
清明節亦有“秋千節”之稱。在古代,蕩秋千作為一項清明期間的戶外活動,獨得大眾尤其是女子的青睞。
秋千之戲由來已久,相傳與漢武帝為祈“千秋之壽”有關。唐宋以來,蕩秋千逐漸從宮廷遍及民間,甚至出現了將秋千與跳水相結合的運動——“水秋千”。元明清時期,蕩秋千更成為清明的應景遊戲,明代小說描寫女子蕩秋千“猶若飛仙相似”。秋千架上翻飛的倩影,架下嬉鬧的歡聲笑語,無論在古代還是現代,都不得不說是一道亮麗的風景。自然,這一動人景致,也曾撥動古人的心弦,引出佳話、成就良緣。
猶如架上的倩影,春天也不能常驻,那麼將其畫下如何?
“秋千仕女”是明清畫作中常見的題材。明代仇英的《四季仕女圖》《清明上河圖》中均繪有女子在庭院內蕩秋千的場景,秋千架多用朱筆繪就,甚是醒目。清宮舊藏的許多院畫,也對這一題材有所表現。《雍正十二月行樂圖》軸之“三月賞桃”,左上庭院內就有一名女子正在蕩秋千,架下一群女子圍觀,有說有笑,好不熱鬧。類似場景,還見於陳枚的《月曼清遊圖》冊、焦秉貞的《仕女圖》冊等。此外,清代還有一種西洋秋千,多用於舉辦盛大活動時表演助興。《萬樹園賜宴圖》軸上,畫面兩側所設的兩架裝置即西洋秋千。其形似雲梯,每架上又有8架翻梯。表演時,多人攀爬上梯,在重力和慣性的作用下,高低迴環,上下旋轉。對高度、速度、技巧的追求,使蕩秋千不僅是輕盈的娛樂,更成為勇者的競技。
畫於絹紙,還看不夠,那怎麼辦?不妨將其穿在身上。
故宮博物院藏有明代灑線繡秋千仕女圖經皮一件,用戳紗之法滿地繡出菱格紋,再以諸色絨線繡出主要紋樣——兩架秋千上各立一紅衣女子,架下各有一侍女推送秋千。明末,宮中流行身著有應景紋樣的服飾,清明對應的紋樣即“秋千仕女”,這件經皮應是由應景補子改做而成。與之裝飾題材類似的還有明定陵出土的刺繡秋千仕女紋膝襪等。將節氣習俗化為服飾紋樣使其融入生活,不僅增添了節令氣氛,也折射出古人對順應節律、天人合一的文化追求。
如今,秋千或作為公園設施,或化身藝術裝置,或出現在競技賽場,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樑,帶著人們對美好的嚮往,在空中飛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