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行涵頭”說起
更新于:2025-04-06 08:21:16

本文轉自:湄洲日報

  □陳錦

  仙遊民間有俗語雲:“行一天涵頭,講三天道頭。”這句俗語的表面含義是說,去一趟涵江,路上的所見所聞能說上三天。它形容的是少見多怪,或者喻指話語冗長而囉嗦。

  其中,“行”作平讀,讀音同平讀“驚”的陽平聲,字義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走”(或“去”);“涵頭”即今之涵江(詳見後文);“道頭”讀音同方言“度頭”,指路上、途中。

  在筆者的記憶中,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仙游東鄉民間,中年以上的鄉鄰大多習慣稱涵江為“涵頭”,而那些從文字上接觸到“涵江公社”名稱的年輕人,則習慣以“涵江”稱之。不過,“涵頭”與源於文字的“涵江”看似僅一字之差,但在口語表達中,“涵”字的讀法不同,導致片語讀音並不相似。前者“涵”作平讀,讀音同方言“紅”,“涵頭”即讀音同方言“紅頭”;後者“涵”作文讀,讀音同方言“韓”,“涵江”即讀音同方言“韓江”。

  據相關考證,涵江的“涵頭”一名始於唐代貞觀年間。當時涵江一帶圍海造田,築涵排澇,民間便將“涵”所在的這處小地方稱為“涵頭”;而“涵江”一名則始於宋代,因劉氏開鑿“水心河”而得名。並且,在官方的地名記錄中,“涵江”是規範名稱。千百年來,由於涵江一直只是“裡”以下的行政區域(歷史上分別隸屬於延壽、望江、仁德等里),所以,“涵江”一名沒有得到官方的大力推廣,而各地民間則更習慣於沿用純口語化的“涵頭”舊名稱。以至於在一些小地區的民間,只知有“涵頭”,而不知有“涵江”。當然,“涵江”一名在部分地區的民間並未絕用,但傳統民間所稱的“涵江”,與前文提到的“涵江公社”之“涵江”讀音不同。前者“涵”作平讀,讀音同方言“紅江”,而不讀同“韓江”。

  由於涵江地理位置優越,早在宋代就開闢了商埠,到了明代,已發展成為莆田的商貿中心。從那以後直到如今,它一直是商貿紅火、經濟繁榮的重鎮。因此,“涵頭”聲名遠播,為古今遠近各地民間所普遍熟知。即使是在西南遠處的仙遊邊地,也是婦孺皆知。“行涵頭”在民間心目中猶如去繁華都市,所以才有前文所引的那句俗語。

  關於“涵頭”地名由來的考證,今人普遍認為,其“涵”指的是水閘,也就是說,“涵頭”因其地有水閘而得名。然而,筆者認為,這種解釋要麼是對“涵”字理解有偏差,要麼就是語焉不詳。

  “涵”(平讀音)的方言本義是孔洞,也指供過水的隧道(涵洞)。在實際運用中,它有乾濕之別。干“涵”泛指孔洞、口子,例如“狗涵”(狗洞)、“涵洞”(洞道;地洞)及“一孔一涵”(“涵”在這裡多指傷口)等;濕“涵”則特指涵洞。由於傳統上沒有人工鑿挖的涵洞,也沒有埋設管道的涵洞,所以,這個“涵”實際上特指有嵌頂的溝渠或溝渠有嵌頂的部分。例如,“水涵”(多特指房屋設施中的陰溝),“涵冒”(多特指道路下面供過水的涵洞,其中“冒”是使“涵”實現以片語表達的語氣助詞)。

  因此,唐代的“築涵排澇”之“涵”,應是指有嵌頂的溝渠或溝渠的有嵌頂部分。而地名“涵頭”也應源於這種設施,而不是水閘。

  如果堅持認為“涵頭”的地名與水閘有關,那也不是得名於水閘設施本身,而是因為水閘的進水處或出水處是有嵌頂的(有“涵洞”)。

春日食螺記
春日食螺記
2025-03-26 03:58:41
老家的竹林
老家的竹林
2025-03-26 03:59:15
壓花鎖春意
壓花鎖春意
2025-03-26 03:59:18
《簪花仕女》
《簪花仕女》
2025-03-26 03:59:19
巨集村的楹聯
巨集村的楹聯
2025-03-26 03:59:24
藥王谷懷古
藥王谷懷古
2025-03-26 03:59:40
一種文學史觀的建構
一種文學史觀的建構
2025-03-26 03:59:52
初春的消息
初春的消息
2025-03-26 04:00:07
指尖上的太平之花
指尖上的太平之花
2025-03-26 04:00:15
在矛盾撕扯中前行
在矛盾撕扯中前行
2025-03-26 04: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