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湖北日報
遠安發現迄今最早層孔海綿化石
距今約4.8億年,科研團隊為其取名“嬪祖”
湖北日報訊 (記者劉路、通訊員王倩)近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參與的國際研究團隊在宜昌市遠安縣發現了約4.8億年前的層孔海綿化石,將其命名為“嬪祖冠毛層孔海綿”。該發現將造礁的層孔海綿的化石記錄提前了約2000萬年。
嫘祖冠毛層孔海綿屬於遠古海洋中層孔海綿類別中的一種,也是迄今發現最古老的層孔海綿。這一類群是地球歷史上著名的“海洋建築師”,此前最早的造礁化石記錄出現在4.6億年前。
此次發現的嬡祖冠毛層孔海綿生活在約4.8億年前的溫暖淺海中。從形態上看,它們每個僅一至兩個手指指節長,外形多種多樣,有的像圓球,有的像樹枝。更神奇的是,它的骨骼由一種磷酸鹽礦物——氟磷灰石構成。這突破了此前已知的兩種海綿骨骼材料:矽質(如玻璃質地)和碳酸鈣質(如貝殼質地),讓海綿成為首個掌握了“三種造骨技能”的動物類群。
科研團隊給這種新發現的遠古海綿取名“嫘祖冠毛層孔海綿”,“嫘祖”既取自化石發現地附近的嬪祖鎮,又指這種層孔海綿的微觀結構與絲綢有些相似,“像傳說中的嫘祖一樣,這種海綿也是遠古海洋中的‘織網達人’”。
遠安是著名的古生物化石產地,迄今完整保留了8億年以來的海、陸地層記錄,其中蘊藏有不計其數的遠古生命遺迹。早在半個世紀前,斯行健、楊鍾健等著名古生物學家就曾發表過關於遠安古生物化石的重要著述。
近年來,在三疊紀大型脊椎動物、奧陶紀生命大爆發事件等研究領域,中國科學院、中國地質調查局、湖北省地質局科研團隊在遠安取得了多項令學界矚目的科研認識成果,目前,遠安已成功建設了化石群國家地質公園和國家級重點保護古生物化石集中產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