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天堂是否存在,但天堂般的生活卻是人人所嚮往的,因為那裡的一切都與現實相反,衣食無憂、吃喝不愁、沒有病痛、沒有壓力、沒有任何的煩憂。
可以說,這樣的生活是多數人奮鬥的終極目標,也可以說是整個人類的終極追求,但如果這樣的生活真的實現了,結局可能未必如你想的那樣美好。人類一心追求“天堂般”的生活,但很少會有人思考這樣的生活若真的實現了,會發生什麼。實現“天堂般”的生活並不意味著結局,因為現實不是小說,沒有結尾,所以動物行為學家約翰·卡爾巨集就開始思考:“在天堂裡生活會是什麼樣”?
為了弄清這件事,卡爾巨集於1968年開始了一個龐大而有趣的實驗,他將這個實驗命名為:25號宇宙,而生活在這個宇宙中的生物就是老鼠。
卡爾巨集租下了一個巨大的倉庫,用於“25號宇宙”的建造,25號宇宙的結構大概是這個樣子的:一個被分成16個扇形區域的盒子,每個區域之間只是由低矮的擋板相隔,也就是說區域之間是相通的。
每個區域都配有舒適的老鼠窩、自動餵食器和自動飲水機,倉庫通過空調系統創造出最適合老鼠居住的溫度和濕度,總而言之,就是接近一切所能創造出一個最適宜老鼠生存的環境。根據設計,25號宇宙可以容納6000只老鼠,如果老鼠的數量不超過4000只,那麼則能夠保證極為舒適的生存環境。“25號宇宙”建設完畢,4公4母,共8只老鼠被投入其中,實驗開始了。對於老鼠而言,“25號宇宙”簡直就是天堂,這裡衣食無憂、沒有天敵、居住條件優越、環境舒適,8只老鼠在這裡無憂無慮地生活著。
所謂飽暖思傳代,很快,第一窩幼崽誕生了,隨後就是第二窩、第三窩,越來越多。雖然老鼠的數量大幅增加,但由於25號宇宙有著足夠的容量,老鼠們仍然過著無憂無慮的快樂生活。
雖說衣食無憂,但數量畢竟增加了,所以老鼠也開始有了危機意識,於是老鼠們開始拉幫結派,每一個老鼠家族開始獨自佔據一個扇形區域,不過家族有大有小,有的家族只有十幾隻老鼠,而有的扇形區域中則擠了超過100只老鼠,並逐漸出現了大家族吞併小家族的現象。至此,一切都還是井然有序的,雖然出現了搶佔地盤的行為,但這是老鼠正常的領地意識所致,並無異常。只不過這裡的搶地盤行為與外面有一個區別,在外面,老鼠通過搶佔地盤可以獲得更多的生存資源,但在這裡則沒有什麼實際利益,因為即使對於超過100只老鼠的大家族而言,一個區域中的生存資源也是富富有餘。
異常情況慢慢出現了,首先,是老鼠數量增加速度的衰減,當老鼠數量達到2200只時,竟不再有任何老鼠出生,而這與“25號宇宙”的容量相比還差得遠。
隨後,異常情況逐漸增多,老鼠們不僅不再繁育後代,母鼠甚至開始放棄哺育未斷奶的幼崽,而公鼠有時甚至會將幼鼠咬死。慢慢地,老鼠的領地意識也逐漸模糊,大量老鼠呆在盒子的中間,也就是扇形區域的交匯處,這裡原本是老鼠最不會踏足的,但現在大家卻趴在這裡睡覺。無論是公鼠還是母鼠,無論是領袖還是平民,大家都開始消極厭世,每只老鼠都无精打采且极富攻击性,它們唯一感興趣的事情就是將自己舔得乾乾淨淨。最後,老鼠們連性別意識都消失了,且處於統治階級的老鼠不再食用投食器中的食物,而是直接咬死並吃掉其它老鼠。
在實驗進行到第五個年頭的時候,25號宇宙之中,終於一隻老鼠也沒有了,“25號宇宙”滅亡了。
為什麼會這樣呢?卡爾巨集認為,**天堂般的環境讓老鼠沒有了任何的生存壓力,鼠群不需要去爭奪地盤,母鼠不需要公鼠的保護,親情友情失去了現實的作用。**就好比在人類社會之中,遭遇磨難的家庭,成員之間往往關係緊密,因為大家需要彼此攙扶,而富足的親友之間多是禮節性的交往,因為彼此並不需要。在這樣的環境之下,老鼠們沒有任何事情可做,大家因為不再需要和被需要,所以開始只關心自己的皮毛是否整潔漂亮,而對別人則失去了尊重,所以老鼠們變得很暴力,並隨意咬死幼鼠。並且因為實在沒有任何事情可做,因為做什麼都沒有意義,所以大家開始消極厭世,最終走向滅亡。
卡爾巨集將這種情況稱之為“行為沉淪”,而行為沉淪是一個不可逆的過程,一旦出現則無法逆轉,直到一切都走向滅亡。現在,你還嚮往“天堂般”的生活嗎?天堂般的生活的确很好,可唯一的問題是,在那裡生活,你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沒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