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萄果實出現斑點、果鏽、黴點、開裂,種植戶如何來預防才好?
更新于:2025-03-26 11:35:17

外觀是鮮食葡萄重要的品質指標,也是其商品性的重要體現。隨著生活水準的提高,目前消費者對於葡萄的選擇也越發挑剔,如果穗是否美觀,果色是否純正,果粒是否均勻,果粉是否充足,果面是否帶傷等均是關注點。

關於穗型、轉色、果粉的問題平臺之前有過推文,本次我們來重點聊聊葡萄果傷(不良外觀癥狀)。

01果鏽

果鏽也稱果皮鏽斑,在黃綠色葡萄品種上比較常見,如陽光玫瑰就是果鏽發生的“重災區”。

主要表現為果皮表面生成一層像金屬表面生鏽的鏽斑,雖不深入果肉,但影響果面光潔度,最終影響售價。

從果鏽形成途徑來看,是因果皮木質素合成加劇推動了木栓形成層出現,最終促進鏽斑的形成,屬於葡萄成熟期的一種生理紊亂現象。

一般認為,造成果鏽的原因通常是多方面的,下面以陽光玫瑰為例來進行說明。

果袋顏色:顏色越深,果鏽發生率越低。

用肥情況:氮肥施用過量會促進果鏽的生成,增施鈣肥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果鏽的發生。

果實含糖量:果實含糖量達到16.7%時便會發生果鏽,且果鏽發生越嚴重,果實含糖量越高,但高糖並非一定生果鏽。

果粒大小:果粒較小,果鏽發生較嚴重。

掛樹時間:果實越趨於成熟,留樹時間越長,果鏽發生率越高。

基於以上幾點,黃綠色葡萄品種可通過增施鈣肥,如幼果膨大至轉色期噴施蓋世美;選擇綠色或青色果袋;科學留果,適時採收等預防果鏽的發生。

02果斑

葡萄果斑的形成主要與病蟲侵害及用藥不當所致。

黑痘病:鳥眼狀病斑,後期發病凹陷不明顯。

小黑點病:生於果面,不入果肉,較難剝離,可相連成片,病原為鏈格孢菌。

綠盲蝽:受害處有近圓形黑色斑點,隨著漿果膨大,伴生麻皮癥狀。

藥害:藥液凝結處形成枯斑。

薊馬果:木栓褐色鏽斑,並伴隨開裂。

蟎害果:不規則的褐色鏽斑,隱約有白色條紋。

對於葡萄果斑的預防,應以“適時防控,科學用藥”為基本原則,如黑痘病建議在葡萄展葉后、謝花後等進行防控,藥劑可選擇5%肟菌·戊唑醇;小黑點病除用三唑類預防外,還應注意控肥,防富營養化;薊馬關鍵是抓好花前至幼果期,藥劑可選擇乙基多殺菌素、螺蟲乙酯、氟啶蟲胺腈等。

每次用藥品類不要超5種,多了混合容易產生藥害。一般放藥順序為葉面肥—殺菌劑—殺蟲劑,水溶劑懸浮劑優先、微乳或乳油放最後;用藥注意避開高溫時段,且幼果期慎用乳油類藥劑。

葡萄若發生葯害,可以使用芸苔素內酯説明改良。

03果黴

白黴:上圖這樣的可不是果粉,而是溢糖性黴斑病,雖然果實發病後並無進一步潰爛或落粒等現象,但卻對果品影響嚴重。

其病原菌為橘青黴,並非優勢菌種,只有在潮濕、果面有傷口或果皮通透性變化時才會大量發生,防控時可從以上角度入手。

保花保果過程中合理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特別是赤黴素的用量;果期注意補充鈣元素,以保證細胞壁的結構和功能正常;膨大期、轉色期可選擇高錳酸鉀、氯溴異氰尿酸、抑黴唑等藥劑進行預防。

灰黴:即灰黴病,病斑表面產生一層或一團鼠灰色的霉狀物,失去商品性。

灰黴病應抓好花前這一關鍵防治節點,藥劑可選擇異菌脲、腐黴利、咯菌腈等,發病初期嘧黴胺+啶醯菌胺,保護+治療。

04果裂

既包含直接開裂的,也有這種滿布黑線內裂的,膨壓過大、果皮堅韌性差、果皮與果肉的生長速率不協調、水分急劇變化等均為誘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