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難免會因為身體的健康原因而攝入一些藥物。
一種常見、經濟且簡單的給藥方法是口服,即吞服藥丸或膠囊。
大多數人的做法是,喝幾口水,然後把幾粒葯送下去。
但是,吃藥有這麼簡單嗎?
科學證實,跑步,有正確的跑步姿勢,游泳,也有正確的游泳姿勢。
那麼,吃藥有沒有正確的姿勢呢?
或者說,怎樣吃藥才能讓藥效發揮到更大呢?
有一項研究回答了這個問題。
來自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團隊,探討了人類應該在口服藥物時採取什麼姿勢,並且在服藥前後應該吃什麼。
研究發現,重力對服藥的效果有很大的影響,也就是說,吃藥后的姿勢確實可以影響胃吸收藥物的效果——左側卧可以減慢藥物的排出速度,而右側卧則有利於發揮出更大藥效。
相關研究論文以“Computational modeling of drug dissolution in the human stomach: Effects of posture and gastroparesis on drug bioavailability”為題,已發表在科學期刊《流體物理學》(Physics of Fluids)上。
據論文介紹,這是第一個將胃生物力學與藥物運動和溶解結合起來,以確定有多少活性藥物實際通過幽門到達十二指腸的模型。
事實上,口服給葯是人體吸收活性藥物成分最複雜的方式,因為藥物在胃腸道中的生物利用度取決於藥物成分和胃部的動態生理環境。
“儘管口服給葯是給葯的最常見選擇,但其複雜性令人驚訝,”論文作者之一 Rajat Mittal 說,“當藥物到達胃部時,胃壁的運動和胃內物質的流動決定了它的溶解速度,藥物和胃內物質的性質也起著重要作用。
然而,目前評估口服藥物溶出度的實驗或臨床程式的研究能力有限,使得科學家們不能很好地瞭解不同胃部疾病對藥物溶解、吸收的影響。
在此次工作中,研究團隊採用基於胃的真實解剖和形態的仿生計算機模型,調查和量化了身體姿勢和胃動力對藥物生物利用度的影響。
圖|胃相對於身體的原始位置,以及在本研究不同姿勢下的相對位置示意圖。
研究表明,站立會讓更多的藥物快速從胃部排出,而側臥時,由於胃的出口處於最高點,左側卧可以減慢藥物的排出速度,而右側卧則有利於發揮出更大的藥效。
圖|不同姿勢在胃竇和十二指腸區域溶解的活性藥物成分濃度的體積分布。
當然,這項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由於計算成本,目前的類比僅限於對溶解過程的短持續時間(約 3 分鐘)進行建模,考慮到藥物溶解可能會在數小時內發生,這一時間非常短。
但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的模型可以生成有關藥物溶解的生物相關數據,這些數據可以為口服藥物背後的複雜生理過程提供有用且獨特的見解。
看到這裡,下次吃完葯,不妨試一試右側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