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或許不認識李寶聚,但喜歡上網的菜農,對這位瘦削精乾的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員可是頗為熟悉。想種好菜嗎?上抖音關注“蔬菜衛士李寶聚”。
2019年,李寶聚開通了個人短視頻帳號,初衷很簡單:“農民需要技術,但傳統的推廣方式覆蓋面有限。短視頻能突破地域限制,讓更多人受益。”在“科學種菜”這個賽道,李寶聚一騎絕塵。
幽默的整活兒創作者
“開局就是巔峰農村小孩一枚,從小愛在地裡玩,一不小心玩進大學了;種著種著,研究生也畢業了;抽空發發SCI,也就發了一百多篇;抽空教教學生,不小心教出一百多個碩士、博士、博士後,誰懂?”李寶聚用網路神曲“整活兒”的置頂視頻,點讚68.3萬,評論3.4萬,在科普界可謂是“現象級”。出生在黑龍江饒河農村的李寶聚,恐怕也想不到自己有一天會成為種菜界的明星。
1990年,李寶聚剛從事蔬菜研究時,就開始科普怎麼給蔬菜治病。“最開始我是給農民講課,2008年至2016年我又在雜誌上撰寫文章,同時在全國各地舉辦培訓班。後來我又開通了公眾號,如今已經在上面發表了上千篇的科普文章了。”李寶聚說。到了短視頻年代,鄉村內容廣受大眾歡迎。數據顯示,2024年,抖音平臺新增10.8億條鄉村短視頻內容,累計獲讚528億,李寶聚也有了新的機會。
儘管戴著眼鏡的李寶聚形象是個讀書人的樣子,但一錄起視頻,他揮舞著雙手,表情特別豐富,活脫脫是一個常在地里走動的莊稼人。他開心地捧著青菜,摩挲茄子,掐下辣椒。
有的短視頻里,李寶聚給城裡人講蔬菜知識,有人跟帖“看一遍似乎學會了”;有的視頻里,他只是簡單地給大家分享蔬菜收穫的喜悅,被網友讚歎“跟著李老師,踩了兩腳泥,很治癒!”;還有的視頻里,他給大家貼出各種做法,色香味透出螢幕,把視頻拍成了“舌尖上的李寶聚”。
或許是東北人的語言天賦和幽默基因,李寶聚的短視頻特別受網民歡迎。他在抖音中化身“鄉村守護人”,短視頻常以田間地頭或實驗室為背景……
比如直播中,有網友問“折耳根算不算蔬菜”,李寶聚調侃道:“折耳根算蔬菜,但不喜歡它的人可能和討厭香菜的是同一類基因!”有次直播人太少,李寶聚失望地來了一句“人咋這麼少呢?”,跟大家熟悉的逗趣博主一個味兒。
李寶聚講到給蔬菜看病,有時會扮演得病的蔬菜,疼得齜牙咧嘴,手機前的觀眾樂不可支。
仗義執言的科普闢謠者
李寶聚的視頻涵蓋蔬菜栽培、病蟲害防治、食品安全等領域,吸引了幾十萬固定粉絲,農民和消費者看了都長了見識,消除了很多誤解。
有一次,網路上傳言“草莓農殘超標”,李寶聚說:“造謠一張嘴,闢謠跑斷腿!”他專拍一集視頻,拿出科學數據,擺出實物對比,為農民“正名”。
有人質疑為什麼現在草莓比過去個頭大,李寶聚說:“栽培技術進步了,草莓也能長成姚明!”他蹲在草莓大棚里,一邊摘下果實一邊對網友解釋:“土壤消毒用高溫高濕法,蜜蜂授粉減少農藥,草莓安全得很!”
還有一次,針對網上流傳的“韭菜用農藥劑量奇大”,李寶聚說:“傳聞中的‘毒韭菜’我可是經常在超市買回來包餃子吃。”
還有一次直播,他闢謠“洗净的胡蘿蔔是用藥水泡的”,順便教給大家,胡蘿蔔都用哪些安全的培育方法,為什麼能乾乾淨淨地走進廚房。
李寶聚還告訴消費者:陽光玫瑰葡萄降價,並不是打藥多了,恰恰相反,打葯變少了,因為農藥是很貴的。
科研工作已經夠忙了,為什麼還要走到“台前”搞科普,費力不討好?在學術圈裡,很多人不理解農業科普的價值。但李寶聚說:“我就是要做‘衛士’,一個是‘蔬菜種植衛士’,讓種菜的人都掌握蔬菜病蟲害診斷與綠色防控知識;一個是‘吃菜人的衛士’,讓老百姓都吃得更營養、更安全、更健康。”
此外,李寶聚調研發現,部分“三農”短視頻內容良莠不齊,希望進一步加大傳播農業科普內容。近一年來,李寶聚與抖音平臺的公益專案“鄉村守護人”密切合作,在24個節氣與@鄉村守護人官方賬號進行選題和內容共創,向大眾科普各個季節的蔬菜種植知識;另一方面,在鄉村守護人專案的撮合下,李寶聚也把專業知識傾囊教授給其他鄉村創作者,在更多三農短視頻內容中播撒科學種植的種子。
三位一體的真專家
李寶聚是農業技術推廣員,又是科學家,還是全國政協委員,三位一體的專業形象,使其在農業博主中獨樹一幟。
作為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李寶聚給農民的建議基於30餘年科研積累,驗證可靠,又好上手。例如,他提出“高溫悶棚+微生物菌劑”解決連作障礙的方案,並通過短視頻演示操作細節,被菜農讚歎“死苗率從30%降至5%”。
李寶聚的粉絲中,70%以上都是在校大學生。每次看到評論中有學生對他的專業感興趣,他都會耐心回復。李寶聚甚至推動“粉絲”返鄉創業。一位95後粉絲受其影響,創辦智慧農場,採用水肥一體化技術種植番茄,年收入增長40%。
“農業需要新質生產力。”李寶聚說。他帶到全國政協的提案,聚焦鹽鹼地設施農業、糧經輪作等方向,並計劃利用短視頻推廣智慧農機、生物農藥等新技術,“要讓種地成為有科技感、有吸引力的職業,吸引更多年輕人紮根鄉村”。
作者:楊雪
來源:科普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