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零售行業,自有品牌的崛起正在重塑市場競爭格局。一方面,山姆會員店、胖東來等品牌通過自有品牌取得了顯著的成功,打造出高復購率和高客單價的產品;另一方面,許多零售商卻陷入了自有品牌開發熱潮后的庫存積壓和產品淘汰困境。
深夜的便利店燈光下,貨架上並排陳列的兩瓶醬油正在上演無聲的較量。左邊是家喻戶曉的國民品牌,右邊貼著超市自有標籤,價簽上的數位相差五元。這個看似平常的消費場景,正在成為零售行業價值重構的微觀戰場——自有品牌的崛起與困頓,恰如硬幣的兩面,折射出中國零售業從管道為王到心智爭奪的戰略轉向。
貨架革命的號角早已吹響。山姆會員店將Member’s Mark堅果禮盒打造成社交貨幣,胖東來的精釀啤酒引發代購狂潮,奧樂齊9.9元的固態白酒成為流量密碼。這些現象級案例構築的美好圖景背後,藏著個令人不安的事實:超六成零售商正陷入”開發熱→庫存積壓→產品淘汰”的死亡螺旋。
在華東某三線城市,一家區域超市的自有品牌專區悄然變成了滯銷品的墳場。曾經精心設計的200個SKU中,78%的產品月銷量不足百件,貨架上的灰塵比顧客的駐足更頻繁。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胖東來僅用20個核心單品就撐起20%的銷售額,98%的復購率背後,是日均八萬人次客流構築的信任基石。這種冰火兩重天的景象,暴露出行業集體焦慮:自有品牌究竟是救命稻草,還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值得玩味的是,當永輝宣佈三年內將自有品牌佔比提升至40%時,其調改店中5%-15%的現實佔比,暗示著理想與現實的鴻溝。這種反差揭示了一個本質矛盾——零售商對供應鏈的掌控欲與品牌建設耐心之間的失衡。
某北方連鎖超市的遭遇堪稱行業警鐘。其高調推出的”零添加”醬油,因代工廠同時生產低價雜牌產品被曝光,三個月內銷售額暴跌72%。這個案例撕開了行業遮羞布:沒有零售商品牌背書的品質承諾,就像建立在流沙上的城堡。
消費者決策鏈條正在重構。92.19%的人表示接觸過自有品牌,但僅有7.10%聲稱非常瞭解。這種認知斷層催生了荒誕的市場現象:同樣的代工廠、同樣的生產線,換個標籤就能溢價30%。當某新銳零食品牌同時為7個零售客戶代工同類產品,消費者開始覺醒——所謂差異化,不過是包裝設計的障眼法。
在深圳龍華區,山姆會員店用三年時間完成了消費認知的逆轉。其自有品牌保健品系列通過”會員專屬健康解決方案”的概念包裝,將客單價提升至普通商品的2.3倍。這個案例印證了零售業的鐵律:信任不是靠價簽建立的,而是通過完整的價值傳遞體系澆築而成。
胖東來的烘焙區總是飄著新鮮出爐的香氣,這並非偶然。他們將中央廚房設在賣場可視區域,讓消費者親眼見證麵粉變成麵包的過程。這種”透明化生產”策略,使自有品牌月餅的復購率達到驚人的85%。與之形成對比的是,某些超市將自有品牌視作清庫存的工具,臨期商品換個標籤就重回貨架。
奧樂齊在長三角的佈局更具啟示意義。通過”德系品控三重門”體系,從GFSI認證供應商到200項檢測流程,最終呈現的不僅是9.9元白酒,更是一整套品質敘事。當消費者擰開瓶蓋時,喝下的不僅是酒精,還有對德國精工製造的文化想像。
日本7-Eleven的鮮食革命提供了另一種範式。其7-Premium便當系列通過”現制+短保”模式,將便利店變成了都市人的第二個廚房。在北京超市發,”社區食堂”場景的營造讓自有品牌熟食復購率飆升至65%,證明當商品嵌入生活場景時,價格敏感度會自然降低。
山姆會員店的尋寶式購物體驗藏著精妙設計。當消費者穿梭於三米高的貨架間,Member’s Mark商品總是佔據視覺黃金位。這種空間敘事配合”中產家庭生活提案者”的定位,成功將自有品牌轉化為階層認同符號。反觀某些區域超市,盲目模仿設立”9.9元專區”,結果淪為價格絞肉機,最終陷入”特價依賴症”。
在鄭州,胖東來的”員工幸福學”正在創造意外收穫。”閉店休假””委屈獎”等話題頻上熱搜,無形中為自有品牌鍍上道德光環。當消費者購買東來優選商品時,潛意識裡是在為”良心企業”投票。這種情感溢價,是任何營銷預算都買不到的資產。
值得關注的是Costco的文化輸出策略。其Kirkland Signature產品進入中國市場時,刻意保留英文包裝,利用”進口光環”抵消價格優勢可能帶來的廉價感。這種文化嫁接術,讓39.9元的1.3kg堅果禮盒成為中產標配。
盒馬鮮生的轉型之路頗具象徵意義。他們用五年時間將”日日鮮”從商品系列升級為品質承諾,現在更試圖將其轉化為”新鮮生活方式”的代名詞。當穿著Lululemon的都市白領在貨架前挑選包裝印著溯源二維碼的蔬菜時,完成的不僅是購物行為,更是對自我身份的一次確認。
在杭州,銀泰百貨正嘗試將自有美妝品牌與會員服務深度綁定。購買自有品牌產品的顧客可享受免費化妝課程、私人皮膚測試等權益。這種服務生態的構建,讓商品超越了使用價值,成為進入某種生活圈層的通行證。
而永輝與名創優品的供應鏈聯姻,則預示著更激進的變革。當零售巨頭開始共用供應鏈數據,自有品牌的競爭將進入”精準打擊”時代。未來某個清晨,你手機收到的早餐推薦,可能是基於十家零售企業數據交叉分析的結果。
站在2025年的門檻回望,自有品牌的狂飆突進恰似一面照妖鏡,映照出中國零售業的焦慮與渴望。那些執著於SKU數量競賽的企業,終將發現貨架上的戰爭早已轉移到消費者心智的隱秘角落。
當胖東來的員工笑著為顧客擦拭雨傘,當山姆的試吃員不厭其煩地講解產品故事,當奧樂齊的貨架設計師為包裝色差較真時——這些細節構築的,才是自有品牌真正的護城河。零售業的未來,終究屬於那些懂得將供應鏈優勢轉化為情感共鳴,將成本控制升華為價值主張的長期主義者。
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提醒我們:消費者或許會為低價駐足,但只會為價值停留。當零售企業真正理解這個道理時,貨架上並排的兩瓶醬油,終將找到各自的意義歸屬。
撰文:劉老實 排版:柯不楠 校對:十 三
公眾號:即時劉說
本文由 @即時劉說 原創發佈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作者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Pixabay,基於CC0協定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產品經理平臺僅提供資訊存儲空間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