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安踏集團發佈了2024年度財報。我看到很多媒體都用一個詞來形容:漂亮。
最引人注目的,是安踏集團邁入“千億殿堂”。2024年,安踏營收同比增長13.6%至708.26億元。如果再加上此前已經披露的亞瑪芬集團的377.5億元,大安踏集團年營收已經突破千億,成為全球運動用品行業第三家千億集團。
猜猜看前兩家是誰?沒錯,耐克、阿迪。
一不注意,安踏竟然成為了營收僅次於耐克阿迪的世界第三。
同時,如果只看中國市場的話,安踏集團對耐克中國的領先優勢已經加大到180億以上。安踏集團營收相當於1.36個耐克中國,市場份額也達到23%,居行業首位。
這份成績,可能出乎很多人的意料。真的要由衷地對安踏說一聲,恭喜。
我和安踏是老朋友,前幾年去安踏總部、以及亞瑪芬集團都參訪遊學過。作為戶外愛好者,我本身也就是他們旗下很多產品的消費者。
我特別好奇,安踏究竟是如何做到的?我們又能從安踏身上學到哪些商業邏輯?
為了找到答案,我聯繫了安踏集團的多位小夥伴,向他們請教了關於安踏的方方面面。
在請教的過程中,我逐漸得出了3個關鍵詞:多品牌、產品、DTC。
看懂了這三個詞,才算是看懂了安踏的千億密碼。
多品牌
首先,讓我們攤開年報,看看安踏的千億究竟是怎麼做到的?
先看大項,大約安踏集團700億、亞瑪芬380億。
而安踏的700億中,安踏母品牌335億、FILA266億、其餘品牌加在一起107億。
沒錯,你或許注意到了,除了安踏這個母品牌,其它的FILA、迪桑特、可隆,包括亞瑪芬旗下的始祖鳥、薩洛蒙等,都是收購而來。安藤內部,把這叫做“單聚焦、多品牌”戰略。
因此,我在網上看到特別多這樣的評論:有什麼了不起的?不就是靠收購嗎?
沒錯,談到安踏,確實要仔細聊聊收購這個話題。
這樣,我先給你說個故事,你知道當初安踏是怎麼決策要收購亞瑪芬的嗎?
2019年,安踏收購亞瑪芬時,花了46億歐元,大約360億人民幣。
當時,這震驚了整個中國零售行業。這樣的交易,別說中國服裝界了,世界服裝史上也沒見過。360億,已經相當於很多中等規模品牌幾十年的利潤了。
那段時間,不知道多少人質疑。你安踏不是大眾路線嗎?買這麼多高端品牌幹什麼?三百多億的價格,是不是太貴了?這不是蛇吞象嗎?
而安踏集團的小夥伴告訴我,當時在安踏內部,其實沒有太多爭論,大家只是反覆思考這樣一個問題:
如果不收購,拿著這360億現金,從頭打造一批亞瑪芬旗下的這些品牌,有沒有可能??需要多久?
一想到這個問題,很多人倒吸一口涼氣。
你看始祖鳥,它1989年誕生在加拿大的雪山山脈裡,創始人Dave Lane是戶外運動的狂熱愛好者,他們以登山安全帶起家,一步步在戶外行業打響名氣...
你再看薩洛蒙,1947年就創立於法國阿爾卑斯山脈,以滑雪用品起家,一步步成為世界知名的運動用品品牌...
安踏集團董事局主席丁世忠在一次演講中說過,“品牌可遇不可求。品牌可以超越時間和金錢。要真正塑造一個品牌是非常困難的。”
這話說得很有道理,打造一個品牌,不是砸錢就可以的。它需要熱愛、需要執著、需要時間,甚至需要運氣。
而這些品牌的底蘊、文化、產品、專利,別說360億了,砸好幾個360億也不一定有戲。
因此,對於安踏來說,這是一筆雖然不便宜,但價值更是無法估量的戰略佈局。
而另一個問題立刻來了:對於這些品牌來說,發展得好好的,為什麼要同意被安踏收購?
因為,這些金字塔尖的品牌,也同樣有著自己的問題。
比如,不懂中國市場。
像是FILA,在被安踏收購之前連年虧損,門店只剩不到50家,甚至一度被瘋傳要退出中國市場。
確實,如果你想設計中國消費者最愛的潮流款式,卻必須指望那些遠隔重洋,來自完全不同文化背景的義大利、加拿大設計師,這實在太強人所難。
還有,不擅運營。
這些品牌,往往是技術極客。你讓他們研發頂級的衝鋒衣、跑鞋、登山杖,他們可以和你聊三天三夜不合眼。
但談到如何讓品牌“破圈”,如何被更廣泛的消費者知曉,這就不是他們擅長的事情了。
在被收購前,像迪桑特、可隆、薩洛蒙、始祖鳥這些品牌,都只是在小圈子裡出名,到大街上問問,一問一個不吱聲。
而這些,不正是安踏最擅長的事情嗎?
既然如此,你有我想要的品牌,我有你想要的能力。為什麼一定要自己做,為什麼不能一起合作呢?
多品牌路線,不是一家大品牌買下另幾家大品牌,成為一家更大的品牌。而是一個優秀的舞者終於遇到了默契的搭檔,兩個人配合跳出驚艷全場的雙人舞。
真是精彩,高手果然總是能將複雜的理論,化繁為簡。
但其實,走收購路線的大集團非常多。阿迪耐克也都在買買買,阿迪收購過銳步,耐克收購過茵寶,為什麼他們似乎沒運營出什麼名堂?
安踏把他們收購來之後,究竟會做些什麼?
安踏集團的小夥伴告訴我,關鍵是要分清楚,什麼該管,什麼不該管。
首先,不要過多參與他們的運營,最大程度保持品牌原有的調性。
不要今天說,你們LOGO設計的不好看,換一個。明天說,你們的企業文化不行,管理層得換成我們的人。
包容、尊重、放權。
甚至,安踏會有意設置“流通阻礙”。如果你想說,安踏的海報設計得不錯,我們FILA拿來稍微改一改就用,這絕對不行。
一定要最大程度保持每個品牌的明確定位,保持每個品牌的獨立性。
那安踏這個“大家長”做些什麼呢?
做中台和支援。
比如,採購、電商、物流體系。這些“共用工作”,安踏來做。
安踏告訴我,2026年他們即將啟用全新的蘇州物流中心,預計可以並行旗下十幾個品牌的物流網路,包括亞瑪芬集團的品牌。
關於安踏集團與旗下品牌的關係,黃海老師曾打過一個非常精妙的比方:你想想看康師傅方便麵,有那麼多種口味,紅燒牛肉麵、香菇燉雞面,琳琅滿目。但它們的面餅都是一樣的,不同的只是料包。
因此,不需要每個品牌單獨研發“麵餅”,面餅完全可以由公司統一生產。品牌的精力,專心放在研發最受歡迎的料包上。
有困難,我們來幫。有資源,我們共用。但未來的路怎麼走,你們自己決定。
如果你仔細調研市場,可能就會發現這些年爆火的運動戶外品牌,他們的騰飛,幾乎全部都是從被安踏集團收購之後開始的。
而對於安踏來說,當初收購時可能自己都沒有意識到,這為它打開了一個“增長魔盒”。
任何一個品牌都不可能無限增長。都有發展期、有平臺期、有轉型期。到了一定階段,就會遭遇瓶頸。只有經過艱難的轉型,才能邁進下一個增長週期。
而安踏卻通過收購,實現了這樣一件事:不同品牌間交替驅動增長。
如今,安踏+亞瑪芬,旗下的品牌已經超過20個。而在安踏內部,可以分為三大品牌群:以安踏為主的專業運動品牌群、以FILA為主的時尚運動品牌群、以迪桑特和可隆組成的戶外運動品牌群。
三大品牌群,成為了相對獨立的三條成長曲線,兩大集團構成了兩個成長的飛輪,在變化不斷的週期中相互賦能,交相增長。
前幾年,在安踏品牌增長放緩的休整期,FILA以70%~80%的增長領頭。
而這幾年,FILA轉入高速增長后的穩定期,隨著戶外行業的興起,迪桑特和可隆又實現了70%以上的突破性增長,扛起了集團增長的大旗。
三條增長曲線,就像接力賽跑一樣,把安踏集團推向更遠的終點。
這番洞察,聽得我歎為觀止。
如果你問我,收購是品牌增長的解藥嗎?我會說,是也不是。
就像AI。很多人問我,AI會讓普通人趕上頂級高手嗎?我說不會,AI是一個放大器,會讓厲害的人更厲害。
收購也是一樣,收購不是大力丸。收購的關鍵,是“批量化複製你的核心優勢”。它是一個“放大器”。會讓優秀的品牌,更加優秀。
多品牌,用收購放大自己的優勢和能力,並疊加產生更強的能力等級。這是我們能從安踏身上,學到的第一件事。
產品
然而,收購,並不能解釋安踏的全部。
除了收購來的這些品牌,安踏母品牌也保持了不小的增速,10年時間,從100億冒頭,增長到了300多億。
這總不是收購的功勞了吧?
沒錯,安踏集團的小夥伴告訴我,如果一定要問過去幾年間,安踏在日常運營中做對了什麼,那一定是一個詞:創新,用產品研發驅動品牌增長。
此話怎講?
這樣,我再給你說一個故事,一個關於衝鋒衣面料的故事。
你或許知道,我本人是個戶外運動狂熱愛好者。爬過乞力馬扎羅、走過戈壁、去過珠峰大本營,我有數不清多少件衝鋒衣。
在我看來,服裝大致只分兩種:戶外和其它。
因為對我們這種直男來說,其它衣服真沒多大差別,無非是手感舒服一點,褶皺少一點。
但戶外不一樣,如果你身處乞力馬扎羅之巔,或是茫茫戈壁中,那衝鋒衣就不只是一件外套,而是“保命的傢伙”。
就比如下雨,走過戶外的朋友都知道,突遇暴雨非常危險。如果衣服被雨水打濕,濕漉漉的衣服會不斷帶走你身體的溫度,人就會失溫,嚴重時甚至會危及生命。
那你說,我穿雨衣行不行呢?
雨衣雖然防水性能好,但它就是一塊塑膠布,完全不透氣。不僅難受,在炎熱環境下,汗水同樣會打濕衣物。
因此,衝鋒衣的功能屬性,或者說科技含量,至關重要。
而功能性靠什麼?靠面料,所謂的戶外之爭,其實就是“面料之爭”。
只要你對戶外稍有瞭解,就一定聽說過一個名字:GORE-TEX。
這是美國戈爾公司上世紀60年代發明的一種專利面料,有“世紀之布”的美譽。
幾乎所有的衝鋒衣品牌,都將採用GORE-TEX面料當成自己的核心賣點,甚至專門掛出一塊牌子,類似於很多電腦都將“英特爾晶片”單獨貼一張小紙條一樣。
為什麼如此受歡迎?因為GORE-TEX這類面料有一種神奇的特性:單向透氣。外面的雨水進不去,裡面的水蒸氣卻能排出來。這樣就能在極端環境下依舊保持衣服乾爽。
這麼牛的面料,價格自然不便宜。相似的衝鋒衣款式,有GORE-TEX和無GORE-TEX的,價格可能相差好幾倍。有GORE-TEX的衣服,隨隨便便大幾千塊錢。
這其實很合理,商業原理告訴我們,誰更稀缺,利潤就歸誰。這些衝鋒衣看著貴,但其實利潤都歸了戈爾公司。
但對品牌來說,這非常不舒服。因為和戈爾公司合作,不僅貴,更經常“受制於人”。
作為強勢乙方,和GORE-TEX合作有著諸多“要求”。不是你花錢就能買到的,只有經過戈爾公司的挑選,滿足一系列條件,才能拿到授權。如果合作不開心了,還有被斷貨的風險。
比如,有一款和GORE-TEX定位類似的面料,叫eVent。就有品牌嘗試使用eVent,結果惹怒了戈爾公司,威脅停止供貨,最後品牌不得不妥協。
明明是花錢的甲方,卻還要受制於人,這種“卡脖子”的感覺,想想就很難受。
不想被卡脖子怎麼辦?中國人對這條路已經無比熟悉:自主研發。
安踏和東華大學合作,開發專利屬於安踏的新型防水面料,經過了幾年的時間,終於研發出了一種四氟乙烯微孔膜,安踏把它命名為“安踏膜”,經過測試,安踏膜在一些防水性能上的表現已經不輸GORE-TEX。
但研發的工作並不是就此完成。有了面料,要解決怎麼把膜貼到面料上,為此安踏找了國內四家頂級膠水供應商,聯合研發專用膠水。膠水解決了,又發現貼上的膜容易起泡,於是再聯合相關供應商一起解決...
這個過程按下葫蘆起了瓢,無比漫長、更無比費錢。
但安踏從未動搖,因為他們非常清楚,這是難而正確的路。
最終,他們使用安踏膜,研發出了安踏衝鋒衣產品“風暴甲”,定價只是同級別GORE-TEX產品的1/4。
(安踏膜和風暴甲)
2024年,這款風暴甲衝鋒衣賣出了百萬件以上,成為了不折不扣的爆品。
除了風暴甲,2024年,安踏還有另一大爆品:PG7跑鞋。
(安踏PG7跑鞋)
如果說衝鋒衣拼的是一層膜,那跑鞋拼的就是一塊底。
為了這款跑鞋,安踏45位工程師,經過了485天研發、135次調校,終於研發出獨立的PG7中底。不僅緩震性能不輸很多大牌,售價還只要399元。
2024年,這款PG7跑鞋,3個月賣出去了100萬雙,2025年預計有望賣出400萬雙。
安踏集團年報披露,去年一年,安踏的研發投入是20個億。相當於每天砸500萬研發。過去十年含研發的創新相關投入是200億,未來五年還要再投200億。
因為他們相信,只有靠自主研發,不被專利科技壟斷,戶外用品的價格才能真正降下來,讓更多人用得起。
丁世忠在安踏集團2025年初的總結會上,特別提出了“好商品”的關鍵詞,他說,“好商品”才是品牌的核心,“好商品”才是企業增長的動力,有“好商品”才有“好品牌”。
並且,安踏會將集團各品牌“好商品”在營收中的佔比,列入強KPI。
不僅要說,還要做,要考核結果。
我真的是感慨,很多人提到中國製造,印象還停留在它善於把產品做便宜,卷價格。
而優秀的中國品牌,一定是“兩條腿走路”。
一條腿,是用優化管理和規模效應,降低成本,讓更多人用得起。
另一條腿,是用持續的創新和研發投入,為品牌勢能做積澱。
前者負責把創新讓所有人用得起。而後者,負責讓創新出現在這個世界上。
產品,讓創新成為增長引擎。這是我們能從安踏身上,學到的第二件事。
DTC
在安踏集團的財報發佈會上,他們反覆提到了一個關鍵詞:DTC。
不像收購和產品那麼直觀,這個詞,需要一點解釋。
所謂DTC,就是Direct to Consumer,品牌不通過轉銷商、不通過管道商,直接開設門店,直達消費者。
用最通俗的大白話說,就是直營,不加盟。
在如今的經濟大環境下,很多戶外運動品牌,都在加大加盟門店比重。原因很簡單,門店是“重資產”,減少直營門店,才能減少品牌運營負擔。
但安踏卻在一直堅持DTC,增加DTC比重,甚至把它當成集團最核心的幾條戰略之一。
為什麼會這樣?是什麼造成了安踏這樣獨特的洞察?
這還要回歸到一個故事,一個有點久遠,發生在2008年的故事,這是在業內都很有記憶的故事。
在2008年,中國體育界發生了一件百年未有之大事:北京奧運會。
所有體育用品商都清楚,隨著奧運會的舉辦,中國人的運動熱情一定會被極大調動,運動用品行業將迎來一次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
為了迎接奧運會,為了接住這波潑天的富貴,所有品牌都只有三件事:生產、生產、還是生產。
瘋狂備貨,生怕到時候不夠賣。
而轉銷商呢?也只有三件事:開店、開店、還是開店。
我看到過一項數據統計,2010年,國內主要的8個運動品牌,每家門店數量基本都超過了5000家。這是什麼概念?以中國2000多個縣城計算,這就相當於平均每個縣城,都有20多家運動品牌店。
然而,事實證明,全行業都高估了奧運會給全民運動帶來的刺激作用。一時間,供不僅大於求,還是遠遠大於求。
這就是2008年開始的“中國體育用品市場庫存大危機”,所有品牌,包括耐克阿迪等,也一起下水。
我看到的統計顯示,到2010年時,光是國產品牌積壓的庫存,就已經足夠全國人民3年的需求。
隨後幾年,全行業都陷入了清庫存的陣痛期,一些產品降價幅度甚至高達70%。這一波庫存危機,一直到2012年左右,才算消化完畢。
然而,危機是弱者的噩夢,卻是強者的跳板。
我多次聽到安踏集團的高管們總結,正是從那一波庫存危機開始,安踏痛定思痛,反思自身存在的問題。那次危機,正是安踏騰飛的開始。
為什麼會出現危機?很多人歸結為對市場的錯誤預判。然而安踏的歸因不同,他們認為,本質就是一個字:
遠。
太遠了,離消費者太遠了。
那時,幾乎全國的運動品牌,都是同一種模式:把貨賣給轉銷商,再由轉銷商去拓展市場,去各個省市開店,把鞋賣給終端消費者。
這導致了很多神奇的現象,比如,那時很多品牌,一年只賣4次貨,每個季度一次。而所謂的“客戶大會”,其實就是“轉銷商大會”。
然而這種模式下,有非常多的問題。比如,轉銷商為了把貨賣出去,可能會無所不用其極,做出你想像不到的過度承諾。幸虧這隻是鞋,不是葯,不然轉銷商一定能承諾“包治百病”。
而經銷體系最大的問題是:一旦有經銷商在中間,你的客戶就不再是消費者,而是轉銷商了。
你會誤以為,成功的銷售,就是讓轉銷商把貨拿走,至於轉銷商能不能賣出去?跟我沒關係。
然而,轉銷商永遠不會是客戶,轉銷商只是你的合作夥伴。
轉銷商拿貨的理由,並不一定是消費者買你的理由。轉銷商模式下,你看不見消費者的笑臉,聽不到消費者的心聲,摸不著消費者的脈搏。
一旦你把轉銷商錯當成客戶,而把你真正的客戶消費者給隔開,你的反應就會變慢,當危機出現,你就會遲遲找不到問題在哪。
問題是找到了,可怎麼辦?
一下子砍掉所有轉銷商,不現實。那就一步一步來,不著急。
安踏先將“品牌+批發”的模式,改為“品牌+零售”,精簡分銷架構 。
同時,改變組織架構,直接設立“銷售營運部”,對接各地的加盟商,以便對市場做出更準確的判斷。
還有,當時正值安踏收購FILA,安踏便以體量更小的FILA作為“試點”,探索直營模式。
這種小步快跑,快速反覆運算,對變革的成功至關重要。安踏集團執行董事、聯席CEO賴世賢就曾說過:安踏有1萬家門店,為什麼我們有底氣做DTC轉型?如果沒有FILA在前面打底,哪可能啊?風險就太大了。
在這條路跑通之後,2021年開始,安踏品牌也宣佈全面實行DTC轉型,在此後兩年裡,安踏投資20億元從轉銷商手中收回門店。
如今,又是幾年過去了,這項轉型效果如何?
今年年報,披露了最新的數據,2024年,安踏電子商務+DTC門店直營的營收,已經佔到集團總營收的88.9%。也就是說,只有10%冒頭的營收來自傳統批發零售模式。
同時,直營模式,還讓安踏能夠進行零售新業態的探索。針對不同區域不同圈層的消費者,開設了多種零售業態。比如,定位潮奢的“SVAnto 的作品”、定位一站式購物的“超級安踏”、倡導綠色環保的“安踏0碳使命店”等等。
(“超級安踏”門店)
其中,北京三裡屯太古裡SV主題限定店月坪效已達到2萬元/平方米,如果保持這個水準,年店效很可能超過1000萬元。
有些事情,就如同當年劉強東自建物流一樣,它很難、很貴、很多阻力。可一旦做成,就是牢不可破的壁壘。
商業世界里,最難的不是做對的事,而是放棄那些貌似對的事。
安踏的DTC轉型,又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特別好的實例。
DTC,離你的消費者近一點、再近一點。這是我們能從安踏身上,學到的第三件事。
我還清晰的記得,2015年,安踏營收剛剛突破百億時,已經讓很多人驚呼,沒想到中國本土也能誕生百億規模的體育用品集團。
然而,10年過去,誰都沒想到,安踏竟然交出了一份千億答卷。
10年、10倍、千億、世界第三。
每當看到這樣的商業案例,我都會特別激動。
你知道,我的本職是一名戰略諮詢顧問,經常有人問我:什麼叫戰略?
我說,戰略有一個極簡的判斷標準:你就看它的反面,是不是也是一個好的戰略?
好的戰略,它的反面一定也是一個好的戰略。
如果你說,我們的戰略是增長,是滿足消費者需求,那這就不算一個戰略。因為這些話永遠正確,永遠不會有一個品牌說,我們的戰略是不增長,是不要滿足消費者需求。
然而在安踏的身上,我們看到了一個鮮活的案例。
是自創品牌,還是收購已成型的品牌升級改造?
是走總成本領先路線,還是走研發創新路線?
是用轉銷商模式降低成本,還是用DTC模式感受最一線的市場變化?
這些問題,都沒有對錯之分,沒有絕對的好壞,都是戰略選擇。
但難的是,選擇之後,就堅定的、不折不扣的、幾十年如一日的執行下去。
我2023年帶著一隊企業家去到安踏集團,彼時的安踏集團剛剛衝進了500億,今年再回頭看這家集團,已經衝進700億,大集團突破了千億大關。這是一家在不斷自我進化的“大象”,每年都會新增加一個中國上市公司的體量。
一個真正成功的品牌,不是一時一地的靈感,而是長期的、持續不斷的優勢打磨與建立。
再次恭喜安踏。
未來,我也由衷地希望,能看到更多這樣優秀的中國品牌,走向世界。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頭圖素材來自於網路。
主筆/ 歌平 編輯 / 二蔓 版面 / 黃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