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打工人的味蕾,最近也太無聊了。
自從前年愛上湖南菜、去年愛上雲南菜后,很久沒有新的花樣出現了。
眼看著就要陷入“週一麥當勞、週二漢堡王、週三達美樂、週四肯德基、週五吃宜家”的迴圈中。
江西小炒。
突然悄咪咪挺進了五環,在不經意間,刷爆人的視線——
贛x野,贛x,贛x人家,x熙小館……
從通州到昌平,從海澱到大興,京圈嗎喽甩出了一張又一張江西小炒實況朋友圈;
甚至連去年最“一線”的電視劇裡,也充滿了江西的影子;
“感謝江西小炒,讓我找到活人的感覺。”
“在江西小炒面前,M妃K妃,終究是妾罷了。”
更多人不語,只是一味狂吃。
奇怪,江西這個“最沒存在感”的省,怎麼就偷了北漂味蕾的家?
愛過瀟湘閣,新寵費大廚,最近被江西小炒奪了舍的老G銳評道:
“現炒,便宜,味大。
就像我一樣,是一種又好用又便宜的牛馬。”
藜蒿炒臘肉,臘肉肥膘被煸成半透明的琥珀色,一口下去,肉的鹹鮮裹著蒿香衝上鼻腔;
井岡煙筍,筍肉裡滲著臘肉熏香,嚼一嚼才能吃出什麼叫“江西辣”;
還有啤酒鴨、瓦罐湯、炒米粉……
老G表示,那道世界上最難回答的問題,“湖南和江西誰更辣”,他已經有了自己的答案。
〓 肉湯泡飯
而他最終愛上江西菜,還有一個原因:
“我常去的那家,每次走進就會給嗆出來——鼻子越囔心裡越爽的,因為知道是後廚在掄勺。”
菜都是新鮮應季蔬菜,每天都不固定,每天開盲盒。
正宗的江西小炒,點菜不看功能表看食材。
畢竟好的江西小炒的菜館是沒有外賣的,只能堂食或者打包——因為店家沒有空及時更新平臺上的功能表。
有江西網友說,“沒出江西前我一直以為所有地方都是看菜點菜”;
直到被外面的飯店“毒打”,才知道外地人寫功能表不是因為勤快。
網上有個一招教你認出正宗江西小炒的妙招:
別看招牌上的字,而是看店裡有沒有一個豪華點餐櫃。
作為中式omakase,在江西小炒界,功能表不在紙上寫著,都在冷櫃里擺著。
要是有食材缺了,廚師比你還著急,放下刀就參加拉力賽去。
“有一次沒菜了江西老闆騎個自行車直接去菜市場買,我媽都沒給我這個待遇。”
也是由於太過自由,很多第一次來吃江西小炒的人,就像工作多年突然被揪去高考。
“我是誰?我在哪?我要挑什麼菜?什麼菜一起炒好吃?”
但次數多了,就悟了,就開化了,就無所謂了。
你要相信,“沒有菜譜,你點的就是菜譜。”
上學時被壓抑的個性,工作時被甲方斃掉的方案,在江西小炒店裡全部復活。
這裡有最接地氣的米其林式主廚服務,“你甚至可以跟老闆說苦瓜炒茄子,雞蛋炒茄子”,沒人會說你異想天開。
就是吧,“我試試吧”的意思是,啥菜都得配著辣椒炒。
網上總有人說江西小炒,不備註微微辣的後果就是兩頭辣。
這話廣東人聽聽就罷了(bushi),簡直危言聳聽!
江西菜不像其他菜系,放那麼多調料,都是家常調料,醬油味精之類的,再加上適量的辣椒。
辣椒是用來下飯的,不是辣人的,配合著新鮮食材、調料、廚師顛鍋的幅度與火焰發生的化學反應,就仨字——
有鍋氣。
再翻譯一下:飯張力。
請看,在古希臘掌管火焰之神的操縱下,火焰竄出老高,不用儀器就能做出分子料理。
一盤藜蒿炒臘肉端上桌時,色澤鮮豔,鍋氣糊臉,香氣直衝天靈蓋。
這一瞬間,啥心理疾病都好了,打工人邊吃邊悟道:
“老祖宗誠不欺我,上班還是得靠食療。”
編輯部的科研愛好者小杜(自稱)甚至分析,江西小炒的鍋氣里含有某種神秘物質:
約30%的菜籽油的焦香+40%辣椒的暴擊+30%的叛逆查克拉。
一頓飯吃下來,即使窩囊如白客,班味兒都能被治好。
而在這個宣傳詞過度膨脹化的時代,好吃兩個字已經很難吸引到人了。
真正讓江西小炒穩坐工作餐c位的,是它價格體系簡單粗暴到令人淚目。
去吃一頓江西小炒,老闆不會給你機會喊出那句“退錢”。
開在街邊的夫妻店,從樸素的招牌與被油煙熏黃的牆壁都能看出三個字:
放,心,來。
在這裡,你不用擔心被價格背刺,素菜不到10元,葷菜20。
怒點十個菜才200多,一頓飯吃完錢包安穩無恙。
不用擔心“最終解釋權歸本店所有”的都市美食陷阱,這裡沒有滿減套路,只有”愛吃不吃”的淳樸——
價格表每天都隨市價變,不用擔心一漲價就跌不下來。
因為太過便宜,有時你甚至感到良心不安——老闆真的不會虧錢嗎?
畢竟2塊錢的水蒸蛋、14元的辣椒炒肉,財政補貼過的大學食堂都不敢這麼寫。
哪怕是來到了地租卷破天的北京,江西小炒的價格仍給了餐飲業一點小震撼。
1頓江西小炒=0.5杯星巴克=0.3次打車費,牛馬貨幣體系友好,處在“滬幣”對立面。
當國貿精英在一邊艱難服用198元/份的減脂沙拉、一邊騙著自己含淚吞咽時;
江西小炒已經用四分之一的價格,給了他們一點點價格和味蕾的雙重震撼:
45塊的雙人餐,3個菜,還有可以無限續吃的自助水果……
“不敢睜開眼,生怕是我的幻覺。”
沒有最便宜只有更便宜,哪怕是費大廚、蘭湘子為代表的湖南小炒,現在都不及江西小炒的價格下沉。
網友已經開始感慨:“江西小炒,我默默無聞的賽博菩薩。”
不過要我說,江西小炒這股風,刮到北京還是太晚了些。
如果說沙縣小吃是餐飲界的掃地僧,蘭州拉麵是江湖老大哥,那麼江西小炒就是2024年突然殺出來的“瘋批美人”——
從長三角開始,到珠三角,到北京,星星小炒,一路燎原。
沒錯,在經濟上蚍蜉撼樹的江西,卻在飲食上征服了長三角的胃。
它專治江浙滬打工人的“甜口PTSD”——
用辣椒炒肉,來對抗上海本幫菜的濃油赤醬;
用爆炒豬肝,叫板杭州西湖醋魚的甜膩。
畢竟在江西,它從來不叫江西小炒;
而革命最開始的地方,就是浙江。
有網友曰:江西小炒,源於江西,揚於浙江。
走在杭州或義烏街上,你甚至分不清這到底是馬雲的故鄉,還是南昌。
一條路上,十幾家江西小炒店,店連起來可以繞浙江兩圈。
浙江人需要江西小炒,正如西方不能沒有耶路撒冷。
香辣還是打敗了清淡,此乃一勝。
甚至有人說,“沒有江西小炒,浙江人要餓死10%”。
過年期間,江西人回一趟家,不少浙江人表示天塌了。
有熱心的江西網友提出建議:“退一萬步來說,你就不能吃點西湖醋魚先湊合嗎?”
——這一萬步也退得太多了。
而當江西小炒在長三角如火如荼的時候,珠三角的市場也已被江西老表滲透。
在這裡,江西小炒搖身一變,化名“木桶飯”。
這次,一生都在與”上火“搏鬥的廣東人,卻栽到了江西小炒身上。
廣州、深圳、佛山、順德,江西小炒串聯起整個市井。
在夜生活最丰富的深圳,你甚至能看到穿人字拖的廠哥與拎愛馬仕的潮汕老闆擠在塑膠凳上,共同對著爆炒肥腸嘶哈喘氣。
〓 圖源:今視頻長天新聞
儘管它還沒有征服老廣中老年人的胃,但年輕人都已相繼折服。
路邊夫妻店的“15元管飽”戰術,讓吃著8元豬腳飯的廠弟實現消費升級。
“辣椒炒肉配老火湯,打工人有自己的冰火兩重天。”
而第一個將江西小炒與潮汕砂鍋粥組合在一起的人絕對是天才,將養生朋克玩得明明白白:
“吃完小炒肉再喝粥,解辣又祛濕,哩個叫能量守恆的啦。”
〓 圖源:向世界推介江西
至於王老吉,那是屬於江西小炒的佐餐酒。
到了現在,江西小炒終於在2025決定北伐。
它成功攻陷了北京這座長年被鹵煮、烤鴨和火燒雲統治的“不毛之地”。
畢竟曾經的“北京美食”,是一則魔幻現實主義笑話:
“在北京感覺和留子待遇差不多。”
眾所周知,在這兒,是龍得盤著,是虎得臥著,DeepSeek銳評老北京old school四件套是:
“米其林來了都得哭著啃壓縮餅乾。”
畢竟,豆汁兒排外,烤鴨排隊,宮廷菜是皇帝cosplay體驗券,想吃一頓不是要命就是搶錢。
唯一友好的炸醬麵,還得靠緣。
雖說“預算拉滿,期待無限”,但尋常打工人也不可能每天都去八大樓吃飯。
而五年前的瀟湘閣,三年前的袁記雲餃,如今的江西小炒,都週期性地解決了痛點。
北京嗎喽用筷子投票,讓江西小炒的紅綠色風暴席捲五環內外。
通州的江西小炒店開業三天,師傅的鍋鏟就掄出了火星子。
東城區某江西小炒連鎖店還沒開門,評論區就千呼萬喚它快開分店。
藏在居民樓里的江西小炒店,更成了望京碼農的新寵——
代碼會出bug,但江西小炒的味道不會。
在它面前,全國打工人終於懂了金城武在《重慶森林》中說的那句話:
“這世界有那麼多家店,我卻偏偏走進了江西小炒這家。”
別問,問就是聞著味兒就坐下了。
這兩年,江西小炒正在“規模化狂飆”。
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1月,江西小炒的門店數量已經超過2萬家,其中一線城市的門店數量超過5000家,增長率超過600%。
小紅書上,與之相關的種草筆記足有5萬多篇。
而以往以夫妻店、大排檔等散沙形式存在的江西小炒,也在今年開始品牌化的增長之路。
南昌、杭州、武漢、貴陽、昆明,以小江溪、贛鄉野、田耕記為代表的江西小炒品牌紛紛佈局一線,開啟“全國擴張戰略”,先後開了不少門店。
據社交平台上消費者的反饋,小江溪每到一座城市開新店,人氣都非常高。
小江溪品牌官方信息顯示,其部分門店單日翻台超10次。
但正處在行業風口的江西小炒,也伴隨著“人設崩塌”的風險。
江西小炒終究沒逃過互聯網的終極審判——
“高峰期三分鐘出餐的‘現炒’,你信老闆還是信我是秦始皇?”
當江西小炒從街邊大排檔殺入萬象城、萬達廣場等高端商場,怎麼可能保留江西小炒特色的“新鮮”“自選”“鍋氣”?
商場的無明火政策、自選食材所耽誤的翻台率、標準化的餐品,似乎都在說:
江西小炒,也未必是一篇凈土。
袁記餃子的大媽,表演包餃子的演員;
那此時江西小炒放在門口的新鮮菜品,也成了表演非預製菜的符號,主要起到一個“令人安心”的撫慰片的作用。
但是那又如何呢?就算是表演現炒,打工人不care,早已像挺蜜雪冰城一般挺江西小炒:
對他們來說,買的不是菜,是一口情緒價值。
不要說打工人雙標。
寫字樓里痛批預製菜,主要因為“拿預製的菜掙現炒的錢”。
只要江西小炒保留住蜜雪冰城“美味、便宜”的地位,那就一切都能視而不見!
主要有兩刀,第一刀先斬自己,自我催眠,“什麼料理包,明明是鎖鮮。”
再說了,我肉眼看到的菜和調料在一塊裝著,難道不是真的嗎?
第二刀說服別人,偷換概念:
“當老闆當著你的麵把醬料包倒進鐵鍋,此刻的現炒既是預製,也是真實。正如打工人的薪資既是數位,也是幻覺。”
也許愛因斯坦也不懂,但沒關係,只要記住別想,別問,別看,就當是量子糾纏。
總之就是一句,“江西小炒別怕,站在我身後。”
因為在這場集幻覺中,江西小炒早已超越食物本身的意義。
當望京SOHO的投行精英,還在糾結“blueglass選哪一杯更健康”時。
回龍觀的碼農已經用一盤江西小炒肉,開啟了快樂模式:吃吧吃吧,能回血就行,別管那麼多了。
江西小炒從來不是美食奇跡,而是打工人的“精神老家”:
它開在城中村的裂縫裡,有著一樣樸素的門頭,老土的字體,實惠的價格,卻讓找不到歸屬感的人感到安心。
你說是辣椒嗆的可以,是塑膠板凳硌的也行,在這兒吃一頓,總能讓人吃出“回家”的錯覺——
不是只有泡麵和過期優酪乳的出租屋,而是老家滿噹噹的冰箱和歡聲笑語的餐桌。
它是辣的,但辣得窩心,它很便宜,但並不廉價。
所以,當西裝革履的打工人擠在油膩的摺疊桌前,就著辣椒炒辣椒上演“熱淚盈眶”時,別問他們為什麼流淚。
“我們不過是想盡可能地守護自己,假裝生活得體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