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產返貧三件套,不如回老家躺平
更新于:2025-04-02 12:18:35

有一個流行說法,叫「中產返貧三件套」:房貸,老婆不上班,孩子上國際學校;

早些年,時勢造英雄也造了很多中產。據數據統計,中國大概有4.7億左右的中產階級人口,處於社會的中間層,他們掙得不少,就總想往上夠一夠,想突破圈層,難如登天,但如果向下走,卻易如反掌。

在中產裡,有一波想要自救的人,開始了另一種「返貧三件套」:咖啡、奶茶、烘焙店。

魯莽創業,幾乎都在中產辭職或被優化后開始的,又要掙錢還要有時間,還要顧及面子,開咖啡店、奶茶店、民宿、書店、烘焙店或花點等等創業之路。

最後可能連守住手中原本的財富,都變成了難題。「中產」,都變成了「中慘」。

01

老鬼:本想腳踏實地開咖啡店

在35歲大關之前從大廠辭職,就把北京的房賣了,低價賣的賠了200萬,然後握著賣房子的錢回到了老家縣城。

卷不動了,做技術的職業晉升很尷尬,上上不去,下下不來的,做了2年的專案,說結束就結束了,太累了,就辭職了。本來想得挺好把房子一賣我就舒舒服服回老家躺平,但又不能啥也不幹,就想腳踏實地干個小咖啡店,結果每天都在賠錢。林林總總算下來,現在是一百多萬已經花出去還沒看到回頭錢。

我最大的錯誤就是300多平的店開到了個非常偏的地方,還是個高架橋下面,當時就圖地方大租金便宜一下租了5年,我裝修也比較節省,所以前期我沒花太多錢。剛開始就是人太少了,通過大眾點評或者社交軟體上來的人也很少,一天10個人都多說了。

我都自我懷疑了,可能我潛意識裡還是愛卷吧,開個小店我都開不好?不賺錢?我不信。

因為地方偏房子轉手又不好轉,後來我又把店重新裝修了一下,一認真裝修錢就又花得多了,但是也就是為了追求網紅感也拼了。現在確實好多人自發的在小紅書抖音上發我們家的店面,來的人確實多了,問題又來了就點一杯咖啡能拍一下午,佔了座位不說,鬧哄哄的,很多想安安靜靜喝咖啡的人反而不來了。其實里外里也是賠錢。

我現在每天想著店裡的事,感覺操心的時候比上班都累,想做好喝的咖啡,但是來的人少,想做網紅店,也不知道能不能長遠,上班時候就想著工作就行了,現在睜眼閉眼全想著“錢錢錢”。我準備好好做咖啡豆這趟線,看看能不能賺回來。

現在算上之前賣房子賠的200多萬,回趟老家將近500萬沒了,我已經不算中產了。

02

阿甘:國企裸辭給員工打工

我是繼承制「中產」,家裡有米但不是大富大貴,畢業就進了老國企,那時候也年輕,工作了好幾年感覺一眼就能看到老,特別想自己干點買賣掙錢,就把我爸給我的房偷偷賣了,裸辭跟朋友合夥干餐飲了。

跟幾個都想創業的朋友一起,全是年輕人就很想做「網紅店」,前期投入太大了,沒經驗,開始店租的就大,租金20多萬,店面和停車場全重新裝的,裝修費、設計費、設備費等,還沒開業100萬就已經投進來了。

雖然是商圈,但是位置是個死胡同,試營業就沒啥人,我們就小紅書大眾點評開始投推廣,開始很有效,很多人通過網路找來,每天都在排隊,但是翻桌率特別低,很多人就是為了拍照來的,單桌時間拉得特別久,也不是來吃飯的,排隊就是得等前面拍完照才能上桌。我們店確實經歷過爆火但非常快就結束了,大眾點評上很多差評,排隊時間久,吃的不好吃,平臺就直接把我們限制了。

後來我們算了一下總帳,決定及時止損,看起來火了的「網紅店」能不能賺到錢只有當事人才知道,我們上的套餐168、268、428元的,大部分來打卡的都是168,或者點個飲品都能拍半天,拍照時間太久,翻台率上不來。真是全員零經驗,所有產品都是為了拍照好看做準備的,味道沒有很重視、甜品、飲品花樣做得特別多,種類太多服務員雇得也多,導致我們運營成本一下子高了很多。幾天純利都不夠房租和成本的。每天都好像在給員工打工,掙得大部分時候都不夠開工資的。

創業真不是想當然的,乾餐飲看起來是零起點,也不一定是高收入。

地主家沒有餘糧了,中產也折騰不起啊。

03

Cathy:重生之我在西雙版納開民宿

想有一間被山野和綠樹環繞的小院,陽光灑下窗臺,和客人們喝著咖啡聊聊天,躺平還不耽誤賺錢,辭職去雲南開民宿是很多中產的終極夢想。

我是畫插畫的,懷孕之後我就不上班了,家庭收入開銷全靠我愛人一個人,他做攝影的,賺得不少,工作地點和時間比較靈活,現在孩子大一點了,想讓孩子在一個輕鬆的環境度過童年,我就準備自己創業開民宿。

大理競爭和投入太大,就選在西雙版納了,這邊房租相對便宜。確實沒想到一踏入這行才知道水深水淺。

首先失策的就是盤子鋪大了,租了好幾個別墅,租金再便宜累積下來也的幾十萬了,位置好的押金還高,有的我還踩了裝讓費的坑。我為了省點錢,都是簡單翻修,換軟裝,加了一些綠植,這就跟別人精裝的競爭不過。

其次就是客源,前期私域推廣沒啥用,要想有客源就只能好好做線上,每個平臺抽成不一樣但都不少,只能再花錢買流量,求好評,每間房都在倒貼。到旺季“價格戰”的時候,因為房子沒有亮點拼設計拼不過,有的是設計好價格還低,我們只能定價更低,更賠錢……

為了節省成本,就雇了一個阿姨,根本忙不過來,上到洗床單打掃衛生,下到修馬桶修電器全都我們自己干,自己已經是全能型選手了。這一年最大的一筆掙錢就是過年的唯一一單,一個大哥租了兩個月,其餘全都是賠錢,旺季不賺錢,淡季撞不上大運就純賠錢。最後眼看著錢是一點點沒的,都感覺是自己在被動「返貧」。

本來想的是歲月靜好,帶娃看書,悠閒自在,沒想到是負重前行。今年還是準備重新認真裝修,希望之前花的冤枉錢,走的冤枉路,至少回來一點點。

04

Tina:辭職創業,再辭職再創業

我承認我是個文青,我有個開酒館的夢,很想擁有一家屬於自己的酒館。

我之前一直在廣告公司上班做創意的,很幸運的職場中遇到了很多貴人,那些年拼得很,晉升很快,再加上我有一些私活外快,賺得確實很多。還有我吃上了紅利期,08年畢業就買了房,在北京能算得上小中產了。跳槽到了甲方之後,沒有那麼累了,開酒館的心思就活躍起來了,剛開始在北京小試牛刀了一下,合夥開的,心不齊,沒撐到4個月。但是也算是稍微摸到了一點門路。

疫情的時候,生活和工作都受到很大影響,糾結了很久還是決定辭職,舉家搬到了海南。這次是真正意義上的創業開酒館了,在海邊開個酒館很有氛圍,接盤了一家酒吧,加上裝修投了不到50W,這次單打獨鬥前期還是可以的,很多朋友都來捧場,做了很多活動行銷,旺季吸引了幾波客人,但是後期不行了,很多營銷其實都是感動自己,不落地。再加上這邊租金高,客群少,人工費高,很多政策限制,運營成本一直在增高。平時自己的那些私活收入還有部分積蓄幾乎都投入到店裡已經有點感覺捉襟見肘了。

23年家裡老人身體出現問題,只能把店關了,帶家人回老家了,我先穩定的找了個工作,方便照顧家人。24年年初我又辭職了,還是想開酒館,這次我把北京的房賣了,租了個樓上樓下300多平,根據我老家的環境,我把樓下做成了自取酒水或者零食的超市,樓上是民謠酒吧,重新裝修花了80多萬,開了一年多了,現在仍然是負支出,希望之後能有好轉吧。

中產看似為了情懷創業,其實都在撞詩和遠方的南牆。那創業到底是陷阱,還是烏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