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倩女幽魂》4k修復版,全國重映中。
一張遲到三十幾年的電影票。很多人在向那段黃金時代致敬的同時,也藉此追憶自己逝去的青春。
“人生路 美夢似路長……”片頭張國榮的歌聲一響起,讓人倍感唏噓。
一來,是大家好久沒在電影院看到過這樣的“細糠”。
二來,是感慨物是人非——屬於港樂和香港電影的巔峰時代已經過去,那些熟悉的人也陸續離開了我們。
“采臣赤霞已仙去,小倩蘭若聽雨聲。”
《倩女幽魂》主演,只有小倩是鬼,然而現實中只有小倩(王祖賢)是人。
電影同名主題曲的作詞作曲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的黃霑,飾演燕赤霞的午馬,飾演寧采臣的張國榮……都已經離開了我們。
清明之際,轉眼已是“哥哥”張國榮離開我們22年的日子。是時候,聊點舊人舊事了。
《倩女幽魂》,無意間造就了太多“經典”。
導演程小東和徐克,選角時想要新面孔——演技和經驗可以適當“放寬要求”,但一定要具備偶像氣質。
事實證明,劇組嚴選的頂級神顏CP,風華絕代。
“祖賢更衣”的鏡頭,成就了位列香港電影四大絕美名場面之一的影史高光名場面。
清冷、哀怨與嫵媚、癡纏並存,亦鬼亦仙,亦正亦邪。
張國榮本是笨拙赤誠的孱弱書生。
面臨危險時,卻勇敢到一把將心愛之人環在懷中。此刻堅定的“眼神殺”,試問幾人能扛得住。
彼時,20歲的王祖賢是新人,快31歲的張國榮在電影界也沒那麼紅。
張國榮本就謙遜,脾氣好、尊重工作人員,在片場對王祖賢這個新人更是多加照顧。
王祖賢順勢叫起了張國榮“哥哥”,劇組的人也都慢慢跟著學會了這個稱呼。
沒想到的是,從此這個稱呼伴隨了張國榮一生,也成了榮迷們對他共同的愛稱。
而由張國榮演唱、黃霑作詞作曲的電影同名主題曲《倩女幽魂》,更成了很多人耳熟能詳的港樂歌單TOP1。
除了以上這些,《倩女幽魂》還有很多點,前衛到不像1987年能拍出來的。
曾經是總捕頭的道士燕赤霞,被夏侯劍客追到蘭若寺上門比劍。
兩人纏鬥許久,沒想到讓帳本被打濕、沒錢住店前來借宿的寧采臣,當了一回調停者:
“不如大家把劍放下,用自己的誠意來感動對方。
你要知道宇宙是無限的,真愛才是永恆。
要相親相愛,千萬不要互相殘殺。
因為愛才是有力的武器。”
宇宙、愛,無限、永恆……這些關鍵詞隨便組合,就夠一眾矯情文藝片汗顏。
原本享有功名利祿的燕赤霞,選擇遠離塵世、藏身於蘭若寺與鬼怪打交道,也是看透了這世間的浮躁。
好一個“燕歸寒林夢古剎,三尺青鋒映赤霞。”
燕赤霞是人,卻不做人。聶小倩是鬼,卻想重新做人。
她説明樹妖害人,實屬有苦難言。自己的屍身被樹妖控制,渴望能早日要回,卻反變成了樹妖討好黑山老妖的禮物。
她無奈地向害怕自己是鬼的寧采臣感歎:
“你以為鬼可怕,其實人更可怕。
有時候,人害人比鬼還不知道殘忍多少倍呢。
其實有些鬼,比人還善良得多呐。”
雖寥寥幾句,其中的譏諷意味卻入木三分。
看似,是人鬼情未了的愛情故事。實則,處處可見對殘酷世事的哀歎。
就像得知聶小倩身世後,寧采臣和燕赤霞的那句:
“做人生不逢時,比做鬼更慘。”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燕赤霞在寧采臣勸他離開蘭若寺時,會選擇拒絕。
“鬼跟人一樣,為了利益互相利用……
人的世界太複雜,難分是非。
跟鬼靈在一起,反而黑白分明,清清楚楚。”
社交媒體上還有很多關於《倩女幽魂》劇本敘事、人設的討論。
比如聶小倩是清醒大女主,“不遺餘力自我救贖”;
聶小倩和寧采臣兩人同進同退、愛情模式不狗血、各自平等走向該有的歸宿……
在此小視不作贅餘。
總而言之,《倩女幽魂》有太多內容,不僅放至今日仍然適用,甚至還領先當下不少國產片很多步。
1987年,張國榮不僅有《倩女幽魂》上映。
剛滿31歲的他,還在10月1日發行了專輯《愛火》。這張專輯中,張國榮的名字第一次出現在監製名單裡,所以對他而言,這張專輯意義重大。
專輯總共收錄了11首歌,第一首《愛慕》,在張國榮演唱會中,常常是表演的重點曲目。
而這一年,張國榮也靠《愛慕》成功進軍韓國市場,成了首位打入韓國音樂市場的粵語歌手。
現在韓娛很火,很多人都愛聽kpop、追韓國愛豆,殊不知自己喜歡的那些歐尼、歐巴,他們的偶像也是張國榮。
韓國的大神級國民主持人劉在石,是張國榮的忠實粉絲。
玩聽前奏猜歌的遊戲,劉在石不到三秒內,立即猜中是張國榮的《奔向未來日子》。
因為這首歌他一唱就是20年,已經能非常流利地用粵語唱出來。
高三時,劉在石留的髮型,就是模仿張國榮的中分。
如今50多歲的劉在石,對著鏡頭說出的那句“國榮哥”,讓人感慨萬分。
韓娛女神全智賢,是亞洲很多男人的“野蠻女友”戀愛啟蒙。
對於這位亞洲頂流美女而言,張國榮同樣是理想型一般的存在。
1998年,17歲的全智賢在採訪張國榮時,儼然一副小女孩的神情,眼神裡滿是崇拜。
採訪環節,全智賢讓比自己大很多的張國榮在“爸爸”“叔叔”“哥哥”“親愛的”裡面選一個稱呼。
張國榮毫不猶豫就選了“叔叔”。
這段採訪在最近韓星金秀賢身陷爭議後,再次走紅。
很多人說,這才是面對比自己小很多的後輩,應該有的分寸感。
張國榮知道自己是很多人心目中耀眼的明星,但他沒有因此擺起明星架子,反而會優先一步,從對方的感受出發去行動。
比如,在主持人問理想型時,張國榮會直接高情商回答:“就是你咯”,逗得對方心花怒放。
類似的例子,數不勝數。
2002年1月,21歲的宋慧喬來到中國香港金唱片頒獎禮當嘉賓。
此時的她,因為韓劇《藍色生死戀》的持續影響力,成了東亞的“眼淚女王”,廣受歡迎。
但見到從小就喜歡的偶像張國榮,她還是緊張地站在一旁。
張國榮見狀主動和她合影,並帶她走向媒體區,緩解了宋慧喬的尷尬。
這便是好前輩的修養。
而這張合影,也成了宋慧喬的珍貴回憶。
一年後的2003年4月1日,哥哥離世。
在韓國拍戲的宋慧喬聞訊後,“震驚得不能說話,表示有機會去中國香港,必定會拜祭張國榮。”
2015年4月1日,宋慧喬曬出舊照紀念哥哥。
這時,距離張國榮去世已經整整12年。斯人已逝,但哥哥的一颦一笑,仍印刻在喜歡他的人心中。
張國榮,不只是這些70、80後韓國明星的偶像。
韓國女團MAMAMOO,95後的成員華莎上綜藝時,稱讚張國榮是超越理想型的存在。
打動她的是電影《阿飛正傳》,張國榮的眼神令她著迷。
韓國男團BTS防彈少年團,95後的成員金泰亨也是張國榮的小迷弟。
金泰亨會在舞臺上暗戳戳致敬張國榮的演唱會裝扮,私底下還會跳《阿飛正傳》裡張國榮對鏡的小舞步。
同款舞步,韓國演員金宇彬在電影《二十》中跳過。
韓劇《告白夫婦》裡的男主,也跳過。
穿越後的他,在書架上看到《阿飛正傳》興奮不已,身著張國榮同樣白背心、灰色短褲,一樣對鏡扭了起來。
韓國影視裡,時常出現類似對張國榮的致敬。
無數人喜歡的韓劇《請回答1988》,張國榮主演的《英雄本色》正是它第一集的開場——
大家聚在阿澤家一起看這部當下最火的電影,阿澤房間門後貼的海報也是《英雄本色2》。
後續“雙門洞四子”因為喝茅臺醉倒,齊刷刷躺在阿澤家的地板上。
電視裡放著張國榮的另一部電影《倩女幽魂》,娃娃魚和善宇為王祖賢的美貌不停感慨。
《請回答1994》中,電話那頭的女士,用長得像張國榮來形容三千浦。
結果,這是一個“美麗”的誤會,三千浦只是髮型像而已。
去警局接三千浦的爸爸,看著眼前“張國榮”的臉,立刻陷入沉思。
光是“請回答系列”裡的致敬,足以看出韓國導演申元浩有多麼喜歡張國榮。
在申元浩另一部“機智的”韓劇系列裡,張國榮同樣是“常客”。
《機智的監獄生活》裡,大哥催促獄友快點修好電視,為了第二天能看到人生電影《英雄本色》裡的張國榮。
《機智的醫生生活》裡,曹政奭調侃有人模仿張國榮的髮型,搞中分還燙捲髮。
其他韓劇裡,張國榮也沒少出現過。
《九尾狐傳》里,專門給演員安排了因為張國榮去世而喝了三天三夜米酒的人設橋段。
《製作人》里,IU母親的偶像是張國榮。
她父親送了100個張國榮代言的巧克力,好不容易才追到她母親。
《請融化我》里,穿越的女主得知張國榮已經去世的消息而震驚不已。
她的房間里,滿滿登登存放了一屋子關於張國榮的記憶。
這些都是張國榮在韓國的影響力,最有力的說明。
直到如今,每年4月1日,韓國各大頻道仍然會放映張國榮的代表電影。
因為在韓流之前,香港電影和港樂,才是絕對的頂流。
除了韓國,張國榮在日本的影響力同樣不容小覷。
2000個日本歌迷,會在那個年代選擇包機去香港,只為看哥哥的演唱會;
當時,張國榮演唱會的門票能被炒到八萬多日元;
張國榮是第一個,也是目前唯一一個獲得日本影評人協會最佳男主角的中國人;
他2000年在日本連開10場演唱會,至今仍然保持了華人在日本連開演唱會次數的記錄,場場爆滿……
日本雜誌《Cut》評價,張國榮從藝20多年來,一直處於亞洲頂級明星地位,像他這樣如同被上帝選中似的走完華麗人生之路的人,實屬罕見。
《AERA》雜誌稱張國榮在亞洲範圍內的風靡程度無人能及,被譽為“華語藝人中的一個奇跡”。
美國有線電視和CNN,稱張國榮是亞洲最受歡迎的藝人之一、亞洲頂級巨星。
2010年,CNN還將張國榮評選為“香港最美男藝人”“過去五十年裡全球最知名的20位音樂家”“過去五十年聞名全球的五大指標音樂人”。
值得一提的是,“過去五十年聞名全球的五大指標音樂人”其他上榜的音樂人,分別是邁克爾·傑克遜、披頭士、貓王和鮑勃·馬利。
張國榮的影響力早已遍佈全球,是真正意義上的亞洲驕傲、亞洲之光。
和很多明星不同,張國榮並沒有因為歲月推移,只成為某段特定時光的經典“記憶”。
相反,他的粉絲受眾年齡越來越小,很多榮迷甚至都是00後。
正應了那句話,世界上有兩種人:
一種喜歡張國榮,另一種不了解張國榮。
只要偶遇,榮迷們便像是摸到了拼圖的一角。
接下來他們會主動按圖索驥,拼出一副更大的“哥哥”世界。
當一個個00後,感歎生不逢時,沒能更早一點出生,生活在那個張國榮還在的年代。
看著他們談論張國榮的經典電影,《霸王別姬》《春光乍洩》《縱橫四海》《金枝玉葉》……
或許,哥哥也會跟著偷笑吧。
他一定會在欣慰之餘,像曾經一樣,勸大家更愛自己多一點:
“人,懂得怎樣去愛人之外,更重要的是,懂得去欣賞自己。”
他可能會鼓勵這些太過於年輕、瘋狂彰顯個性的孩子們,無需被條條框框約束,要盡情活出自我。
“在世界上,最重要是有真感情。感情是自己的,不需要理會世俗眼光,最重要是個人感覺,自己開心,又無損他人,對一切閒言就不用理會。
你只有一條命,我也一樣,有今生無來世。所以我們在這一世,要盡可能地對身邊的人好,把一顆真心交出來。”
同時,可能又會提醒他們對自己的人生負責,珍惜生命與時光。
“人是會長大的嘛!別抱怨辛苦,別抱怨這不好、那不好,抱怨得多了,終有一天人家都怕你了,不找你了。
不要自滿,要謙虛;去學人家好的東西,把自己的好東西發揮出來。
最重要的是有一個海闊天空的胸襟,退一步去生存。”
就像他一路走來,對後輩們的那些幫襯——
幫助張學友訓練演技;
引薦作曲家給黎明;
幫還是純素人、丟了工作的張衛健找工作;
勸陳奕迅少抽煙對嗓子不好;
幫還是新人的林志玲增加出鏡率;
將自己的護身符,送給出車禍的張柏芝;
送初來香港的王力巨集衣服,並讓他在自己家隨時留宿;
向媒體推薦還是新人的古巨基、古天樂作為自己在音樂和電影方面的接班人;
即便身患抑鬱症,仍然答應出演新人TWINS的mv《你最紅》,這也成了他生前最後一支mv……
所以,太多人念著他的好。
想將張國榮的“好”說盡,太難、太難。
可是,如此好的他,向世界最後發出的疑問卻是:
“我一生沒做壞事,為何會這樣?”
縱觀哥哥46年的人生——
作為香港名裁縫家裡的第10個孩子,被取以乳名“十仔”,在優渥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童年張國榮;
再到12歲去英國留學,生出成為時裝設計師的夢想,卻忽然家道中落,被迫在大一中断学业回到香港,1977年21歲的他參加亞洲歌唱大賽拿到亞軍,自此開啟音樂生涯的青年Leslie Cheung;
還有1989年告別歌壇,投身影視創造了太多經典與奇跡後,在2002年自己成立公司向幕後轉型,計劃導演第一部作品《偷心》,卻因為2003年4月1日的縱身一躍,成為永久遺憾的全民偶像“哥哥”。
一切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
他走得太早,太突然。
春天該很好,你若尚在場。
各種紀念哥哥的活動仍未停,唐鶴德每年按時發佈的照片依舊。
繼《倩女幽魂》后,最近哥哥出演的另一部經典《星月童話》4K版也將在國內院線上映。
或許,在此時我們如他所願,還記得他,對哥哥來說就已經足夠。
時隔這麼久,在意義如此特殊的日子里,能有幸坐在電影院靜靜欣賞哥哥的《倩女幽魂》。
很多人也重新思考起了生與死。
“當寧采臣將小倩下葬,在墓前最後道別後,和燕赤霞開心地朝著彩虹奔去。
那些離開我們的人,或許像小倩一樣已經輪迴轉世,活著的我們也該像寧采臣一樣充滿希望地奔向遠方,祈禱新的遇見了。”
戏可以重新再演,但人只能活一次。
哥哥的話,還在耳畔。
珍惜,珍重。千萬,千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