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女兒爛掉了!”刷屏:這種普遍心態,正在拖垮下一代
更新于:2025-04-02 14:06:30

如果讓大家在“心大樂觀or上進較真”的孩子之間做選擇,你會選哪個?

想來,很多父母或許會選後者,畢竟有上進心、愛較真的孩子,內驅力會強一些。

最近看了“我的女兒爛掉了”的熱帖,很多人留言說,突然意識到心態不好的孩子,後勁不足,會更容易垮掉。

帖子開篇說,我在女兒身上傾注了無數心血,可她連高考都沒成功,連大專都沒考上,去了一個技術學校。

小時候她還很乖很聽話,可到了初中卻開始叛逆,明明擅長文科卻選擇理科,導致高考落榜。

結果,現在她在技校讀書,雖然依然堅持學習,卻每天都在後悔中度過,心在逐漸枯萎,這個女兒爛掉了。

說實話,剛看開頭我還有在想,父母怎麼這麼說孩子,後來才知道,這個女兒就是講述者自己,是她自己認為自己在逐漸腐爛。

帖子里描述了好多次,身體沒動力,一點點消沉,看著未來迷茫,試圖將自己撈起來。

評論區有很多人猜這孩子多少有點抑鬱了,因為選錯文理科,導致沒考上好大學,之後就一直在內耗和自我折磨中度過。

帖子下面也有不少人鼓勵孩子,要樂觀積極點,現在開始努力,以後也會有很多選擇。

有個網友還現身說法,說她有類似的經歷,從小不會學習,但很樂觀、相信自己,放棄常規學習后,就去學設計了。現在做平面設計師,雖然沒有大富大貴,但也活得很自由。

她還開玩笑鼓勵女孩:大膽去闖,可以猶豫,可以後悔,但永遠別忘記起步,實在找不到方向,還可以問問DeepSeek給算個方向。

其實仔細想想,幸福是個很主觀的東西,說心態決定命運,也挺有道理的。

即使是名校畢業,成績優異的孩子,如果心態不好,想什麼都很悲觀、消沉,那麼以後遇到困境不順,一樣也會走不出來。

尤其在這個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孩子們一生要面對無數的坎坷、挑戰和競爭,比起爭第一,那些心態好、積極樂觀的孩子,反而更能走得更遠、更好。

01

對一件事的“解釋風格”

是孩子樂觀與否的關鍵

很多父母或許會覺得,性格樂觀還是悲觀,是受基因影響的,有孩子天生就高敏,凡事喜歡想東想西,容易有悲觀傾向。

不過樂觀和悲觀,真是可以後天培養的。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賽利格曼,在《教出樂觀的孩子》裡面就說:

這隻是一種對原因的習慣性看法,稱為個人特有的“解釋風格”。

在他看來,當孩子解釋“為何一件事會發現在自己身上”時,有三個重要的維度需要考慮“”永久性、普遍性和個人化”。

永久性,就是事情的起因是否會始終存在;

普遍性,是起因影響許多情況;

個人化,是起因就是我,而不是其他人或其他情況。

當這三個條件具備,就會形成“消極的解釋風格”,時間久了,就會變得悲觀。

就像前面帖子的女孩,她在看待自己的經歷時,就是很典型“消極的解釋風格”。

她覺得,學文學理是更改不了的(永久性),這件事引起了她以後學業生活的不順(普遍性),起因是我的上進、墮落、太糟糕了(內在化)。

長期這麼想問題,這個孩子就會變得特別悲觀。

這種“解釋風格”受父母潛移默化的影響也特別大。

比如,某次數學沒考好,孩子情緒很沮喪。

父母開導說:好好檢查是不是哪個知識點疏忽了?沒關係,下次好好複習準備,堅持努力就會考好。

孩子就會覺得:啊,不是我智商的問題(暫時性),我只是一次考試失利(特定性),這次沒發揮好,下次努力就會進步(外在化)。

那如果我們指責他:你太笨了(永久性),看看別人怎麼不這麼馬虎,就你考這麼點分數(普遍性),你心就不在學習(內在化),我對你太失望了。

當大人都把孩子定義成“就這樣了、智商不行、永遠不會順利”……那麼孩子自然也會越來越往這個方向想,越來越悲觀。

那還有種情況,不是針對一件事的消極解釋風格,而是父母不斷傳遞負面、悲觀的情緒,從而間接導致了孩子性格的走向。

比如,最常見的,家長負能量滿滿,常把工作的壓力、生活的煩惱、對未來的焦慮,時不時灌輸給孩子。

像什麼“你現在不好好學習,以後考不上大學,你這輩子就完了”,或者說“我這麼累都是為了你,你還不好好學習”。

還有父母喜歡打擊、責駡孩子,跟別人家孩子比較,時間長了,他們就會覺得“我這麼差,改變不了,那我索性也不努力了”。

就像馬丁賽利格曼說的:

“孩子就像海綿,他們不但吸收你所講的話,也吸收你講話的方式。所以説明孩子的方法之一就是,你自己先獲得拒絕悲觀的技能。”

02

樂觀和歡笑

才是生活的解藥

其實,人到了一定年齡就會發現,心理健康陽光,對生活永葆積極熱情,這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財富。

《資治通鑒》中說道“悲觀之人,從結果否定過程;樂觀之人,從過程改變結果。”

記得,網上有個挺有意思的討論“原來性格明媚開朗的人內心是這樣的……”

有很多樂觀開朗的人,分享自己“解釋”事情積極的角度和好心態:

“遇到一些不好的事情,我會安慰是老天爺給設的坎和難題,他老人家的磨難KPI,用最小程度擋了大災,邁過去就好了。”

“剛洗乾淨的碗打碎會說:碎碎平安,趕走厄運!上班追不上公交會想:順便買個早飯吃吃。”

“早上健身發現電動車後輪爆胎,因為被同學捎著一起去,感覺今天超幸運。”

正所謂“心態決定命運”,一件事,從不同的角度“解釋”,不僅心情瞬間會大不同,就連人生每一次的境遇,都會從不好變成好。

我還特別想分享一件事兒,網紅張踩玲參加綜藝,她回憶有段時間和老公傑米分隔異國帶娃,當時傑米正好失業了。

那會兒,別人的孩子都是父母開車送上學,可傑米給女兒買了一個滑板車,早上騎著去上學。

張踩玲當時第一感覺,特別心疼孩子,覺得孩子可憐,媽媽不在身邊,還整天看其他同學都是汽車接送。

可傑米不這麼認為,他很肯定的說,女兒是全校最開心的。

因為每次女兒上學都會到處打招呼,因為同學們是坐普通汽車來,而只有她是爸爸抱著,一腳一腳瞪過來,她非常開心,也特別驕傲自豪。

這件事,讓張踩玲意識到,原來很多事情都沒什麼大不了,眼下此刻你覺得很滿足,享受當下的這份幸福,就很好。

就像她的老公一樣,主動去挖掘生活中細碎的美好,並且鼓勵孩子也一起體驗和感受,這樣很多無謂的焦慮和煩惱,就都會煙消雲散了。

這大抵就應了那句,我們決定不了,手裡握了什麼樣的牌,但能決定怎樣去解釋這張牌,以及怎樣打好這張牌。

特別是在飛速發展的時代下,我們父母其實更難判斷,孩子應該走哪條路,適合哪種選擇。但至少有點很肯定,那就是“樂觀和歡笑,就是生活的解藥。”

無論未來怎麼變,怎麼發展,孩子有個樂觀積極,隨機應變的好心態,那麼,前方的路,就會一直有希望,條條大路就都會通向理想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