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濟南4月2日電(記者馮媛媛)春日漸暖,山東濟南百花公園內的白玉蘭、美人梅等競相綻放。在花海深處有一座3層小樓,最頂層是100多個孤獨症兒童的第二個“家”。
“大寶(化名),站在這裡看看風景,外面有樹,有花……”濟南市安安特殊兒童康復中心的老師正給5歲的大寶進行一對一語言訓練。大寶媽媽告訴記者,2023年6月,大寶確診為孤獨症,2024年1月開始在這裡進行康復訓練。“之前情緒經常崩潰,一天哭十幾次,每次20分鐘起;現在不僅哭鬧次數明顯減少,而且呼名反應從原來10次回應1次,到如今10次回應7、8次。”大寶媽媽說。
濟南市安安特殊兒童康復中心成立於2006年,是山東省殘疾兒童定點康復機構,每年為孤獨症兒童提供康復訓練和服務近3萬課時,開展家長專業培訓5千餘人次。
濟南市安安特殊兒童康復中心副校長陸延貞介紹,中心會對每一個孤獨症兒童進行科學全面評估,包括言語評估、社交評估、感覺資訊處理評估、小肌肉評估等,同時根據孤獨症兒童的能力發展水準,為其量身定製個性化課程,併為家長提供專業化服務。
小齡孤獨症患者被稱為“星星的孩子”,大齡孤獨症患者被稱為“星青年”。隨著全社會對孤獨症認知程度逐漸提升,我國針對孤獨症患者的早期篩查、診斷、康復和融合教育等支持體系已初步構建。隨著步入成年孤獨症患者人數的增加,社會各界正合力探索其就業和托養支援服務體系建設。。
24歲的毛毛(化名)是山東淄博市淄川區憨兜家園殘疾人幫扶中心憨兜洗車房的員工,也是一名孤獨症患者。他每天早晨8點到店,換上工裝,開啟一天的工作。灑水、噴泡沫、洗輪毂……不一會兒,一輛車在毛毛和小夥伴的努力下就清洗乾淨了。
憨兜家園的創始人李彤,也是一名孤獨症孩子的母親。2017年10月,為了讓這些大齡“星青年”擺脫畢業即宅家的境況,李彤在當地社會組織孵化中心的説明下,成立了這家民間非營利幫扶中心,希望為孤獨症患者提供技能培訓,創造就業機會。她所在的淄川區還協調了相關部門,以結對的形式為家園提供支援。有了政府“兜底”,中心就起名叫“憨兜家園”。
經過慢慢摸索,李彤發現洗車這項工作很適合這些孩子。為了讓他們掌握洗車要領,憨兜家園的老師特意將洗車分解成了“十八魔方陣”——從沖洗腳墊、打泡沫到擦乾車身,每一步都配有圖示和標識,方便“洗車工”們能按部就班操作。
學員們只有通過“十八魔方陣”的考核,才能真正上手洗車。隨著洗車技術的嫻熟和良好口碑,這個小小洗車店迎來了越來越多的顧客。“一開始來洗車的時候,是想獻愛心。洗了幾次后發現,這些孩子洗車很認真,而且洗得很乾淨,一點不比外面差。”一位車主說。
現在,憨兜家園還在多家愛心企業幫助下開設了愛心超市、陶藝工坊、烘焙坊等,為更多孤獨症患者提供工作崗位。
想讓更多“星青年”們抓住生活的,還有濟南星神特殊兒童關愛中心。他們在山東濟南南部山區開闢了一片“星源愛心農場”。80多塊愛心田由社會愛心人士認租,“星青年”們在老師的帶領下澆水、採摘,體驗農耕樂趣的同時,也通過勞動有了自己的收入。“雖然他們還不能獨立播種,但參與勞動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療癒。”濟南星神特殊兒童關愛中心創辦人張洪波說。
濟南星神特殊兒童關愛中心還設立“走形”文創工作室,通過繪畫、手工藝品製作等方式,幫助“星青年”表達自我。部分作品通過義賣、直播等方式銷售,所得收入用於支持他們的持續康復與技能培訓。
專家呼籲,社會應給予孤獨症群體更多包容,從“救助”轉向“賦能”,讓每一個“星星的孩子”都能在理解與關愛中綻放光芒。正如李彤所言:“不是因為看到希望才堅持,而是因為堅持才能看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