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天津4月3日電(記者郭方達、李然)系上圍裙,戴好手套,59歲的杜麗引著幾名孩子在桌前坐定。幾個托盤,數個麵團,孩子們安靜地製作起了糕點。杜麗是這家未藍烘焙甜品屋的店長,來自特殊教育體系的孩子們則是店裡的“員工”。
位於天津市北辰區的未藍生活廣場,是由區教育、殘聯等多個部門聯合支持創辦的特殊教育實訓基地,主要提供殘疾人職業教育、實習實訓和輔助性就業支持服務。
北辰區特殊教育學校副校長劉濤告訴記者,基地佔地面積830平方米,由烘焙屋、花藝店等在內的5個培訓中心構成,許多智力障礙的孩子將在這裡學習走向社會的重要一課。
烘焙屋的操作間里,孩子們坐在桌前揉搓著麵糰,並將其分成小塊。在電子稱重計旁,貼著一張小紙條,上面用紅色寫著大大的數位“15”,提醒孩子們每一塊需要保持在15克左右。
杜麗的孩子軒軒在4歲時確診為孤獨症,抱著讓孩子自食其力的想法,她帶著軒軒積極開展康復治療,並主動成為學校實訓基地——未藍生活廣場的志願者,擔負起了運營烘焙屋的職責。
“孩子們學東西有時就像蝸牛一樣,比平常人慢很多。”在烘焙屋裡,杜麗也成了半個老師,和特教學校的老師們一道,從穿衣系扣教到糕點製作。“蝸牛也可以有堅硬的殼。”
杜麗記得,軒軒最初連椅子都坐不住,如今卻能獨自完成分裝、記帳,甚至提醒補貨。另一名孤獨症少年,成了店裡的“小隊長”,帶著夥伴們打掃衛生、接待顧客。
經過實訓,一些程度較輕的孩子能夠適應相對簡單的工作,通過與企業和社會機構積極對接,他們中的一部分能夠真正走入社會,擁有屬於自己的工作崗位。“幫助這些家庭,應該讓孩子們與社會的融合程度不斷提高,而不是將他們推遠。”劉濤看到孩子們的成長變化,發自內心地體會到一種成就感。
多年來,我國的特殊教育康復體系不斷完善,融合教育、融合就業試點持續鋪開,天津、上海、浙江等多個省份在相關群體的診療康復領域走在前列。
為進一步完善關愛幫扶機制,提升孤獨症兒童及其家庭的生活品質,天津印發《天津市孤獨症兒童關愛促進行動實施辦法(2024-2028年)》,提出發掘融合教育資源、提升教康融合水準、健全教育保障機制等多個方面的具體舉措。
“全生涯支援是當前特殊教育領域的創新做法與前沿課題。”北辰區特殊教育學校校長胡美鳳表示,目前天津市正在探索建立以心智障礙兒童少年發展為導向,從出生開始介入康復,延伸到大專直至社區康復的支持體系,涵蓋學前及義務教育、高中(中職)、大專、就業等多個階段。
“未藍生活廣場是實現職業教育轉段銜接的一次嘗試,為學生從學校融入社會奠定基礎,也是為了未來更長遠的幸福。”胡美鳳說。(文中患者及家屬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