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屏燭影寄哀思 萬朵心花祭故人——吉林文明祭掃新觀察
更新于:2025-04-04 20:13:58

  新華社長春4月4日電(記者李典、唐成卓)“您好,我想去祭掃,可是我行動不便,子女也不在身邊……”74歲的獨居老人王先生撥通了吉林省延吉市殯葬管理服務中心的惠民熱線,向工作人員表達了自己的訴求。

  放下電話,工作人員立即對接移風易俗志願服務隊。志願者免費為老人提供接送服務,並陪著老人完成了祭掃。“我只打了一個電話,就有人來接我去祭掃,滿足了自己的心願。”王先生寫了一封信表達謝意。

  這個清明節,吉林省多地積極推廣祭掃新方式。越來越多的市民選擇以一束鮮花代替紙灰飛揚,用雲端寄語替代鞭炮轟鳴。

  淨碑、敬供、獻花、鞠躬……來自長春市殯葬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剛剛幫助長春市民張女士完成了代祭掃服務,並全程錄製了視頻。“今年是開設代祭掃服務的第三年,每年人數都在遞增,我們希望以‘信使’的身份,傳遞家屬的一份思念與情感。”長春市殯葬服務中心工作人員於盛波說。

  吉林市江南陵園精心打造“追思牆”,通過“時空信箱”“絲帶寄哀思”等形式,滿足多樣化祭祀需求,並同步升級“互聯網+祭祀服務”,利用線上獻花、點蠟燭、撰寫寄語等數位化手段,實現跨越時空的情感寄託。

  與綠樹常伴,與青山共眠。在遼源市,一場公益樹葬讓47名逝者入土為安。在樹葬現場,當地邀請書法家為逝者家屬書寫相思,家屬既可以選擇帶走這份珍貴的紀念,也可以將其放入可降解骨灰罐旁一同埋入樹下。

  人們在現場為逝去的親人選擇一個刻有表達哀思短句的木牌,並在背面寫上了自己的追思,用麻繩掛在樹枝上,以此表達對親人的思念之情。“在這片靜谧的地方,種下思念,這裏環境優雅、綠樹成蔭、鳥語花香……”一位前來參加樹葬的市民為親人寫下一段寄語。

  “家裡還有幾位逝去的親人都通過樹葬的方式安葬在這裡,每年為他們送上鮮花,不僅環保,而且看到樹木,覺得這是逝者生命延續的另一種方式。”遼源市民張先生對記者說。

  今年清明節是遼源市舉行的第39屆樹葬活動,遼源市公益樹葬紀念園作為省內第一家公益樹葬紀念園,自投入使用以來,採取不留墳頭、以樹代碑、骨灰自然降解的生態安葬形式,實行定期集中安葬、免費安葬的政策,目前累計安葬逝者1436位。遼源市民政局黨組書記、局長曾小娟表示,公益樹葬不僅可減輕殯葬負擔,還體現出回歸自然的綠色殯葬觀念。

  近年來,吉林省積極推行節地生態安葬,鼓勵更多市民選擇綠色環保的殯葬方式,推出樹葬、花壇葬、草坪葬、海葬等公益生態葬式,滿足群眾個人化、多樣化的生態安葬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