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銀川4月2日電(記者鄒欣媛、梅鵬鵬)清明將近,思念綿長。在寧夏銀川福壽園人文紀念園,張女士在工作人員的引導下,將可降解的骨灰壇莊重地安放在草坪中,親手覆土、撒花,讓親人的骨灰以另一種方式“入土為安”。
“這是媽媽生前的心願,對我來說也是一種更長久的寄託。”張女士語氣堅定地說。
在這場清明節地生態集體安葬暨社會公祭活動中,6位逝者的骨灰通過集體深埋、草坪葬等形式安葬於園內。
從2016年至今,銀川市已經連續十年舉辦此類活動,宣導殯葬新風尚,讓更多市民了解節地生態葬,以簡約環保的方式緬懷先人、寄託哀思。
節地生態葬主要是採用花壇葬、草坪葬、樹葬、海葬、深埋、格位存放、骨灰撒散等方式安葬骨灰或遺體,不佔或少佔土地、少耗資源、少使用不可降解材料,讓骨灰融入自然,與花草樹木相伴。
近年來,寧夏持續投入資金在多家公墓陵園建設節地生態葬的安葬和紀念設施,並通過獎補政策鼓勵更多家庭參與。據介紹,2010年以來,寧夏全區共有6300多位逝者選擇節地生態葬,其中銀川市為4100多位實施生態安葬逝者家屬發放節地生態安葬獎補資金1700多萬元,節地生態安葬率達17.5%。
在園區入口處,一塊滿載哀思的電子螢幕引人駐足,這是網路祭掃空間——“彼岸信箱”,逝者親屬只需通過微信平臺,便能將心底的牽掛發送給親人;“雲祭掃”服務專區同步開設,市民可通過線上平台獻花、留言,實現低碳祭掃。
“我們近幾年嘗試推出新的生態祭奠方式,比如採用高溫高壓等技術把骨灰凝結成‘生命晶石’,將思念定格於方寸之間;去年又引入‘水溶信箋’,這是由植物合成的木漿製作而成,入水即溶,家屬在信箋上寫下思念之語,親手放入祭祀池中,無盡深情在水中緩緩傳遞。”銀川市福壽園常務副總經理林毅說。
朵朵落花是生命的續寫,陣陣松濤是思念的迴響。“節地生態葬以樹為碑、以花為銘、以水為魂,讓生命回歸自然,它讓我們看到,對生命的至高敬意,亦能以守護自然的方式傳遞。”寧夏殯葬協會會長李治貴說,願逝者安息於青山碧水之間,願生者傳承大愛、勇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