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108里祭英烈 這兩所中學何以堅持30年?
更新于:2025-04-04 15:08:25

  新華社銀川4月4日電(記者馬麗娟、馬思嘉)一群十幾歲的少年一日步行108裡,中途還要翻山越嶺,在許多人聽來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但在寧夏固原市的兩所中學,這樣的行為已堅持30年。

  位於寧夏固原市彭陽縣的任山河烈士陵園,長眠著紅軍長征和解放戰爭等時期犧牲的391名烈士。1995年起,固原二中和弘文中學每屆新生都會在學校組織下,徒步到陵園祭奠英烈,從天不亮走到天黑,歷經15個小時,差不多要走8萬步。

  活動的發起者是時任固原二中校長的韓巨集。1993年,一篇評價中國孩子不能吃苦的文章在教育界引發很大震動,當時韓巨集很不服氣,也陷入了深深的憂思:“我們的孩子到底能不能吃苦?我們如何為祖國培育好下一代?”

  固原市所處的六盤山,是紅軍長征翻越的最後一座高山。“苦不苦,想想長征兩萬五。”韓巨集由此萌生了鍛煉學生體能的想法。

  從此,歷屆新生用稚嫩的腳板,一遍遍丈量這條通往烈士陵園的路。30年的堅持和傳承,讓這項活動從最初的體能挑戰,變為一堂“行走的思政課”,在時代發展中孕育出豐富且深刻的內涵。

  “這不僅是一次身體的跋涉,更是心靈的遠征”“108裡路,什麼是真正的友誼?什麼是感人的師生情?什麼是集體的力量……這就是見證!”“看著那掩映在青山翠柏之中的紀念碑,我只覺得一股凜然之氣、一派壯烈之感、一脈博大之情,似有熊熊烈火炙烤著我的心……”

  泛黃紙頁上,歷屆新生記錄下了百裡徒步帶給他們的觸動。

  “孩子們在給烈士擦墓碑時肯定會思考,他們是誰?和我有什麼關係?為什麼我要給他們掃墓?他們為何埋在這裡?這些靈魂之問,把抽象的愛國拉到眼前了。”固原市弘文中學校長任皓說。

  首次徒步時,遭到不少人的反對,社會上也在質疑,為什麼要組織這項活動?韓巨集當時回答道:“出於對教育的理解。”當記者向任皓拋出同樣的問題時,他沒有著急回答,而是向記者講述了幾個小故事。

  2009年春,因為流感,徒步活動未能開展。第二年再組織時,許多已經升入初二的學生給任皓寫信,強烈要求和初一新生一起徒步,他很感動。“大人們認為吃苦的事情,他們卻堅持要做,說明在他們心中這不只是吃苦的事情。”

  2021年徒步當天趕上雨夾雪,一個女孩滑倒多次,滿身泥水,右拳卻始終緊握。任皓起初擔心這名學生是不是生病了,等抵達陵園,站在烈士墓碑前,小女孩的手鬆開了,他才發現原來女孩手裡握著一朵獻給烈士的小白花……

  今年剛剛結束的任山河之行,也有一個女孩面對老師“還能堅持嗎”的關切詢問,笑著說:“堅持肯定是要堅持的,小白花還沒送呢!”手中那朵小白花,是孩子們對烈士發自內心的敬意,是傳承英烈精神的鄭重承諾。

  “作為校長,你說我能把這件事停了嗎?其實我們常常感動於學生對我們的教育。”任皓說,30年的堅持,是歷任校長從“立德樹人”出發的主動引導,更是歷屆學子的自覺傳承。

  30年,已有3萬多名少年走過這條“英雄路”。

  弘文中學初一年級主任劉銀娟今年第六次參加徒步,她還記得1999年,瘦小的她穿著母親做的花布鞋走完全程,腳上磨出兩個血泡,返校時剛好下雨,“臉上不知是雨水還是淚水,嘩嘩往下流”。

  “現在回過頭想想,覺得自己真了不起。走完這108裡,我覺得人生再難也不過108里。”劉銀娟說,那次徒步在她心中點燃了信念的火花,今後人生無論遇到什麼困難,她可以無數次點燃這個火花,照耀自己前行的路。

  十年後,她又回到母校成為一名英語老師,帶著每一屆新生重走任山河,將薪火傳遞。

  時光沉澱,百里徒步的“含金量”還在提升。當跋涉百里跨越歷史的祭奠結束時,當一個個十三四歲的孩子經歷了人生中一次重大洗禮時,迎接他們的是師長們手捧鮮花的夾道歡迎,是夜空中為他們綻放的絢爛煙花,這座從歷史中走來的西北山城沸騰了。

  如今,學生們的百里徒步產生了廣泛的社會效應,任山河烈士陵園每年至少有五萬人來祭掃,活動也得到了社會各界越來越多的支援,公安、交通、醫院、藍天救援隊、紅十字會等多部門組織人員,全程為孩子們保駕護航。

  為什麼一群少年徒步祭英烈會打動這麼多人?人們一定從這些孩子們瘦小的身板上看到了一種強大的力量:他們是祖國的未來,是民族的希望,少年強則國強。

  前往任山河烈士陵園的道路兩旁,山花正爛漫。陵園正中央,“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的紀念碑巍然挺立,蒼松翠柏間,一排排烈士墓碑前,擺放著學生們跋涉百里而來敬獻的鮮花。

  隔著墓碑,少年與烈士遙遙對視——這信仰,穿越時空。這盛世,如您所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