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少刷存在感,孩子才會“自來卷”
更新于:2025-03-26 03:01:05

屬於老母親的無聲戰役也打響了。

兒子邦邦今年小學六年級,這個學期,他的成績很不理想,尤其數學,真是一塌糊塗。

我摩拳擦掌,就想著趁這個機會好好給娃“補一補”。

於是,寒假伊始,我就給兒子邦邦制定了一系列學習計劃:

“每天8點起床吃早餐,背誦半小時課文,做一套數學捲子;

下午開始做各科的寒假作業,晚上再繼續做我布置的課後作業……”

我每天在家督促他學習,可是放假一周以來,邦邦的學習狀態卻讓我大失所望:

每天一讓他學習就極其不樂意,課文背了上句忘了下句。

寫作業也總是心不在焉的,薄薄的幾頁作業要寫幾個小時,一篇作文都要墨蹟一個下午。

還趁我不注意,偷偷拿出手機刷視頻、打遊戲……

我一說他,他就抱怨“煩死了”,甚至直接回到房間鎖上門不理我。

看著“慘不忍睹”的雞娃成果,我真是鬱悶又焦慮。

孩子馬上就要升初中了,如果一直這麼混下去,到時候又該如何和初中接軌呢?

01

前兩天去閨蜜家做客。

閨蜜一會忙著招待我,陪我喝茶聊天,一會還要忙著做飯,從頭到尾都沒有管過兒子杉杉。

但杉杉卻特別自覺,一下午一直在自己的房間寫作業,完全沒有受我們干擾,不到3個小時就把當天的作業全部完成了。

晚飯過後,他拉著他爸爸下樓打了一個小時羽毛球,之後又自覺地回到房間進行課外閱讀。

真是羨煞我也!

怎麼人家的孩子就那麼省心,那麼自律呢!

我再也坐不住了,把我最近的困擾一股腦地傾訴了出來。

閨蜜聽我講完前因後果,一針見血地指出:“你錯就錯在逼孩子太緊了,反而剝奪了孩子的內驅力!”

看著我不解的眼神,她給我講了董宇輝的一個觀點:

不要太在意你的孩子,當你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孩子身上,把孩子攥得太緊,孩子的壓迫感也會特別重。

學習也是如此,如果大人經常插手,甚至用外力推動孩子學習,就會剝奪孩子的自主感,從而打擊孩子學習的積極性。

閨蜜的一番話,讓我醍醐灌頂。

自從放假以來,我在兒子面前的“存在感”的確過於強烈了。

每天兒子剛起床,早飯還沒吃完,我就開始催了:

“趕緊寫作業去!寫完作業還得去上興趣班……”

兒子寫作業的時候,我也經常藉著送水果的名義進去探查一番。

一旦發現他走神了,或者是進度慢了,我就會出言提醒。

最後還要檢查他的作業完成情況,一旦哪裡出錯我就會把他訓斥一頓。

現在想來,正是我的“過度關注和在意”,破壞了孩子寶貴的內驅力。

02

記得在綜藝《老師請回答》裡,看過這樣一個女孩。

她對寫作業格外抗拒,每天都要媽媽催著趕著學習,而且作業還經常漏寫少寫。

可瞭解後才知道,女孩每天除了要完成學校作業,還要完成媽媽留的作業,經常寫到深夜12點甚至更晚,就連週末也不能休息。

媽媽每天下班回來,說的第一句話就是:“作業完成沒有?彙報一下今天的學習情況。”

有時作業量實在太大,女孩熬不住就提前睡了,結果媽媽下班後見孩子作業沒完成,還要喊她起來寫完。

在媽媽的逼迫下,女孩心力交瘁,一學習就本能地產生排斥。

心理學家李雪說:外驅力,也能驅動一個人,但它帶來的感覺是較勁、痛苦和內耗。

從短期來看,外驅力的確能讓孩子快速行動起來。

但長期靠外驅力支撐的孩子,很容易產生疲憊、厭煩等負面情緒,能量難以持久。

紀錄片《中國少年故事》中,來自北京的11歲女孩陳思凝讓人印象深刻。

她五年級就考入北京八中少年班,還曾在全國程式設計大賽中獲得一等獎,可謂金光閃閃。

每天放學之後,思凝的第一件事就是寫作業。

每天的學習計劃表看似緊密,但並不是大人的要求的,而是她主動去安排的。

而陳思凝的媽媽作為國內知名985大學的碩導,是沒有多長的時間來照看陳思凝的學習的。

她曾說過這樣一段話:

“每個孩子天生就有好奇心,是願意學習的。但是因為父母投射了太多教育上的焦慮和期待,慢慢的孩子就變得抗拒學習了。”

所以她很少插手女兒的學習,而是為她營造了一個寬鬆自由的環境。

看了許多像陳思凝一樣的學霸成長故事,我發現:

那些真正發自內心熱愛學習,能夠在漫長歲月中持續精進的孩子,大都是被點燃了內心的動力。

作家林清玄曾說過:好孩子不是得第一名,而是被喚醒了內心的種子。

父母與其過於關注孩子,用外力推著孩子學習,不如喚醒孩子的內驅力,徹底點燃孩子對知識的渴望。

03

陶行知先生有一次在武漢大學演講。

演講前,他不慌不忙地拿出一隻大公雞,按住它的頭,強迫它吃米。

可是大公雞拚命掙扎,怎麼也不吃。

後來,他把雞放在桌子上,自己後退了幾步,大公雞就開始主動吃起米來。

由此,陶行知認為:

“教育孩子就像餵雞一樣,強迫他去學習,他是不情願學的,即使學也是教而不化;

但如果讓他自由地學習,充分發揮他的主觀能動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

父母少刷存在感,給孩子自由的空間,孩子才會“自來卷”。

但給孩子自由,並不代表放任孩子不管。

我在上網研究過不少資料後,決定圍繞“一個中心,兩個堅持”進行改變:

一、以做孩子的“諮詢顧問”為中心。

《自驅型成長》一書中指出:

“父母想要培養孩子的自控力,激發他們的內在動機,就應該把自己看作是孩子的‘諮詢顧問’,而不是孩子的‘老闆或是經理人’。”

“諮詢顧問”,就意味著要退居幕後,放手而不撒手。

首先,先幫孩子制定一份合適的學習計劃。

這份計劃,一定是充分瞭解孩子的學習情況、尊重孩子意願和孩子共同商議后的結果。

並告訴孩子,如果能在規定時間內高效地完成作業,其他時間可以自由支配。

其次,在對學習計劃達成共識之後,家長要做的就是百分百的信任。

在孩子寫作業的時候,盡量保證一個相對安靜、沒有干擾物品的學習環境。並嚴格遵循不催促、不打擾、不干涉原則。

最後,如果孩子在學習上遇到什麼問題,再最後統一對孩子進行復盤和指導。

比如對於兒子的弱項數學,我會在他做完作業之後,陪著他查缺補漏,一點一滴進步。

做孩子的“顧問”,實際上是在説明孩子構建自我,也意味著更高層次的愛與責任。

二、堅持“正面反饋”。

為什麼孩子容易對遊戲上癮,就是因為遊戲中會有各種即時反饋。

每過一個關卡都有獎勵,會給孩子帶來持續的快感,不斷刺激孩子上癮。

而學習本來就是一場漫長又枯燥的修行,如果孩子經常被打擊,從中獲取不到任何成就感,自然就會越來越提不起興致。

所以,想要激發孩子的內驅力,父母就要持續給孩子提供“正面反饋”:

比如幫兒子復盤時,發現他攻克了一道難題,我會立馬誇他:

“寶貝,你真是一點就透,說明你挺有天賦呀!”

作文寫得工整清爽,我也會感歎:“你這篇作文寫得不錯,字跡工整,真讓人賞心悅目!”

當一個孩子的心裡被種下自信的種子,感受到了自身的能量與價值,就會從心底相信——我能行。

三、堅持點燃孩子的興趣。

前段時間,看到17歲女孩魏應麟的“追星”故事。

上小學時,她在季羨林先生的文章中,接觸到了梵巴語,並對這種語言非常著迷。

但這個語言非常冷門,只有少數專業大學才有,季羨林當初任教的北大就是其中之一。

從那時起,她就把北大設為目標,並朝著這個目標十年如一日地努力。

結果,她最後真的被保送至北大梵巴語專業。

教育的本質是為了讓孩子找到內心熱愛,唯有熱愛背後的那份堅持,才能激發孩子內心的動力,讓人走得更遠。

父母平常可以通過挖掘孩子興趣,幫孩子找到自己的動力和價值。

我相信,一個被徹底點燃了內心熱愛的孩子,不需要父母做什麼,也會自發地去尋找生命的那束光。

04

《小王子》作者聖埃克蘇佩里說過:

“如果你想讓人們造一艘船,不是雇人去收集木頭,不要發號施令,也不要分配任務,而是去激發他們對海洋的渴望。”

放在教育中,也是同樣的道理。

父母如果只靠外力逼迫孩子,哪怕把孩子托得再高,早晚一天也會被反噬。

早日喚醒孩子的內驅力,説明孩子迎接獨立的自我,才能真正照亮孩子前行的道路。

這個寒假,希望每個父母都能用耐心和智慧,點燃孩子生命的那把火。

學會翻臉
學會翻臉
2025-04-06 12:19:23
看見,是溝通的開始
看見,是溝通的開始
2025-04-06 15:06:52
這才是談戀愛的順序
這才是談戀愛的順序
2025-04-06 20:3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