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國家和地區允許以治療疾病為目的,對患者體細胞進行編輯,但幾乎所有國家對涉及生殖細胞的基因編輯嬰兒規定嚴格,尤其禁止對嬰兒進行增強
現階段基因組定點編輯技術在人體的應用主要是在單基因遺傳病治療。在可預見的未來,將其應用於人類增強,實現諸如提升智力、增強體質等還遙不可及
基因編輯嬰兒技術承載著人類對“完美”的期望和追尋。但何為完美人類?即便技術有望揭示完美人類的最優路徑,嬰兒就能在人生旅途中成就完美嗎?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賈雯靜
“超強嬰兒”已經降臨?
近期,埃隆·馬斯克第13個孩子採用基因編輯技術的爆料,再度將基因編輯嬰兒這一充滿爭議的話題推到風口浪尖。
基因編輯嬰兒,指通過基因編輯技術修改人體胚胎、精子或卵細胞細胞核中的DNA(去氧核糖核酸)後生下的嬰兒。
基因編輯嬰兒不是單純的醫學問題,更涉及法律、倫理、社會等諸多側面。當生物技術試圖影響生命起源,我們需要追問:基因編輯嬰兒的法律底線在哪?技術高線在哪?倫理界限在哪?以“上帝之手”重塑生命密碼,會將人類導向哪裡?
全球共築基因編輯嬰兒防火牆
禁止基因編輯嬰兒是當前全球普遍共識。
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副教授劉瑞爽告訴《瞭望》新聞週刊,大部分國家和地區允許以治療疾病為目的,對患者體細胞進行編輯,但幾乎所有國家對涉及生殖細胞的基因編輯嬰兒規定嚴格,尤其禁止對嬰兒進行增強。
他解釋說,體細胞是一個相對於生殖細胞的概念,指身體組織中除了精子和卵子及其母細胞之外的細胞。體細胞包含的遺傳資訊不會遺傳給下一代,只影響個體本身,因此,對體細胞進行基因改造,用於疾病治療,與傳統醫療技術類似,不會引發新的倫理問題。生殖細胞則攜帶遺傳資訊,並可將遺傳物質傳遞給下一代,可能對後代的基因組造成不可預測且無法逆轉的改變,倫理爭議較大。
鑒於此,各國對基因編輯嬰兒普遍持謹慎態度。例如法國、德國等絕大多數國家均明確禁止將此類基因編輯后的胚胎植入人體,僅允許開展實驗室基礎研究,防止胚胎孕育成人,即便對胚胎幹細胞進行實驗室研究,也通常禁止相關研究超過14天。劉瑞爽說:“一般認為胚胎經過14天發育,可能產生神經細胞,擁有意識,所以研究人員需要在此之前將胚胎銷毀,避免產生倫理、法律爭議。”
受訪專家特別提到,美國禁止使用聯邦資金對人類可遺傳基因進行編輯,但並未對州資金和私人資金提出禁止性規定。這雖然給美國各州及民眾使用基因編輯技術改造嬰兒、增強人類留下可能性,但也面臨法律、倫理和監管層面的嚴苛審查。
我國民法典規定,從事與人體基因、人體胚胎等有關的醫學和科研活動,應當遵守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有關規定,不得危害人體健康,不得違背倫理道德,不得損害公共利益。
2020年12月出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十一)》新增“非法植入基因編輯、克隆胚胎罪”條款,規定“將基因編輯、克隆的人類胚胎植入人體或者動物體內,或者將基因編輯、克隆的動物胚胎植入人體內,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情節特別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劉瑞爽介紹,情節嚴重和情節特別嚴重的判定標準需要在個案中具體分析,綜合考慮多重因素,包括是否嚴重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如《人類基因組編輯研究倫理指引》中規定的基本倫理原則、是否存在主觀故意、是否有社會惡劣影響等。
人類增強遙不可及
在技術層面,通過基因編輯嬰兒實現人類增強遠非現實。
一位遺傳學專家向記者介紹,基因編輯嬰兒採用的是基因組定點編輯技術,所謂定點編輯,即對基因組中特定點位進行插入、敲除或突變等操作。
自1990年“人類基因組計劃”正式啟動,科學家對人類基因研究逐漸深入,基因組定點編輯技術逐步完善。前期,具有代表性的技術為鋅指核酸酶(ZFN)以及轉錄啟動因數樣效應物核酸酶(TALEN)等,這些技術在人體有過少量臨床試驗,由於其切割和編輯基因的過程較為複雜,需要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且在效率和效果方面表現欠佳,推廣應用難度較大。
2012年,CRISPR基因編輯技術出現。因高效、便捷、成本低等優勢,該技術能較為精確且簡便地對人類基因進行編輯改造,並於2020年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目前,這項技術在經歷一段時間的發展和沉澱后,已在眼部遺傳病等部分領域進入臨床應用。
儘管CRISPR技術取得顯著進展,但仍難以實現人類增強。主要原因是在人體高度複雜的系統中,目前對體內可編碼基因的認識仍存在局限性,以及非編碼基因的複雜性、“垃圾”DNA的神秘性等,使大部分生命活動規律依然是未解之謎。
據瞭解,鹼基對是構成基因的基本組成部分,在人體23對染色體中,有約30億個鹼基對,其中只有約2%的鹼基對是可以編碼為蛋白質的基因;約73%的鹼基對是不能編碼為蛋白質的基因,具有多種功能,但很多功能未知;剩餘約25%的鹼基對為雜亂序列,在醫學上稱為“垃圾DNA”,它們也可能在生物體的生命活動中發揮未知作用。這些“未知”凸顯了當前醫學對基因認知的局限,距離全面理解、精準定位和編輯特定性狀的相關基因仍任重道遠。
即便是約2%鹼基對中可以編碼為蛋白質的基因,目前醫學研究現狀顯示,這些基因中僅有少數單基因能夠被處理,大部分基因對人體的影響及基因與基因之間的相互關係等,也仍處於研究探索階段。
在這種情況下,基因組定點編輯技術面臨的最嚴峻挑戰就是脫靶。形象地說,該技術猶如一顆能夠精準打擊目標的“子彈”,其目的是修正、修改某個基因,但有的時候“子彈”可能偏離預定軌道,在編輯原本要修改的某個基因時錯誤擊中其他基因,導致原本不想被修改的基因被錯誤編輯。
專家提醒,目前脫靶概率尚不可知,如若採用基因編輯嬰兒技術對具有遺傳性的生殖細胞進行編輯,可能給個體及後代均帶來不可預測的風險與後果。
因此,現階段基因組定點編輯技術在人體的應用主要是在單基因遺傳病治療。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長聘副教授陳海丹認為,相關技術也應主要應用於疾病治療。
專家認為,在可預見的未來,將其應用於人類增強,實現諸如提升智力、增強體質等還遙不可及。
“完美”人類的誘惑
作為一項前沿科技,基因編輯嬰兒技術面臨諸多倫理挑戰。
倫理爭議之一是該技術可能加劇社會不公。
物理學家霍金就曾擔心,一旦出現基因改造而成的超人,沒有得到改造的人類可能無法競爭,或者變得不重要。
一位深耕倫理學和社會學研究的學者也表示,技術應用前期通常費用較高,僅少數人可及,他們可能利用該技術為後代謀得更多優勢,並拉大與未能獲得該技術的人的差距。
倫理爭議之二是基因編輯嬰兒技術可能造成人類的價值困惑。
一方面,有人認為隨著該技術穩定性提升、成本降低等,人人都能運用該技術實現“定製人生”,那時,每個人的身體將更健康、情緒將更穩定……
另一方面,也有觀點提出基於人性中的慾望、貪婪等,基因編輯嬰兒技術可能加劇人類在權力和利益方面的競爭,甚至突破倫理底線,淘汰“不完美的人類”等。
在某種意義上,基因編輯嬰兒技術承載著人類對“完美”的期望和追尋。
但何為完美人類?是外貌出眾、體能超群,還是智力出眾、品德高尚,抑或生活無憂、壽命長久……顯然,每個人對完美的理解不同,要求也不同。可以確定的是,人類對完美的標準正在攀升,並可能持續攀升。
同時,即便技術有望揭示完美人類的最優路徑,嬰兒在人生旅途中能否成就完美,也仍是未知數。有專家認為,儘管先天基因預設了個體在某些領域的能力邊界,但後天的經歷、鍛煉、教育、環境等,同樣是塑造個性與能力的關鍵要素。它們與先天基因相互交織,影響個體發展軌跡。在這種意義上,完美的內涵或許更在於,每個個體在追求完美的過程中成為獨一無二的自己。
因此,多位專家建議審慎推進基因編輯嬰兒技術,從基因編輯治療疾病開始,小步慢走,開展廣泛深入的社會討論,強化國際合作,借鑒各方經驗智慧,共同探討是否允許基因編輯增強人類、可以增強人類哪些特徵等,盡量將風險降至最低。
縱觀歷史,人類曾不止一次想要扮演造物主的角色,渴望掙脫自然選擇的枷鎖,另一方面卻不得不承認自身的傲慢與脆弱。現代科技的進步賦予人類改寫生命密碼的鑰匙,卻仍然難以解開什麼是完美人類這一哲學方程。
從這個意義上,或許基因編輯嬰兒拷問的不只是技術的邊界,而是人類是否仍然保有對生命最原始的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