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平台彌散“AI焦慮”?如何破解
更新于:2025-03-28 17:53:32

社交平台彌散“AI焦慮”?如何破解

半月談評論員 顏之巨集

DeepSeek一夜爆火,讓人工智慧(AI)再次引發社會關注。一些打著AI旗號的機構藉機“渾水摸魚”,讓普通人陷入焦慮——我的工作會不會被AI取代?要不要花錢報個培訓班學習AI技能?能不能利用AI做個副業增加收入?

從更廣闊的視角看,AI的快速普及能夠提高社會勞動生產率。對普通人來說,AI並非簡單的取代,而是一種勞動形態的更新。因此,理性、客觀看待AI崛起,根據自身崗位實際學習相應知識技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破解“AI焦慮”。

彌散在社交平臺的“AI焦慮”

“大娃上五年級,小娃上大班,要怎麼報班?”在某AI程式設計輔導班的“直播帶課”過程中,一位家長髮問。

“咱們五年級的大娃可以學一點程式設計入門,大班的小娃確實沒必要報,在家玩玩積木拼拼圖就可以。”主播回復道。

隨著DeepSeek等AI工具普及,不少家長變得焦慮。“身邊已經有父母說自己孩子得了某某AI大賽的名次,還說這個以後高考能加分,一下就把我們捲起來了。”杭州市民吳女士是一名初一學生家長,現在她一打開短視頻軟體,AI課程輔導廣告便目不暇接,“今天學AI就像我們那會兒學奧數,不過現在廣告手段更多了,我們天天被這樣的焦慮包裹著”。

對於一些機構而言,AI成為其“自我包裝”的一種行銷手段。在某短視頻平臺上,一位主播正在兜售“99元四天課程”的“AI獲客教程”。在其自述中,有線下餐館依靠其售賣的“AI獲客教程”,一場直播就“賺取了30多萬元的銷售額”。“你現在如果不會AI,想做線下實體根本就玩不轉。”該主播反覆強調“AI獲客”的重要性。

真的需要靠花錢報班學習才能掌握AI技能嗎?半月談記者觀察發現,一些聲稱利用AI技術增加店鋪曝光度的教學,其實質就是利用AI工具撰寫短視頻文案或直接生成短視頻,而這隻是店鋪運營的其中一個環節。“從AI目前能夠實現的功能來看,其本質仍然是工具,不能替代人的獨創性思維。”在資深市場營銷專家王珮羽看來,部分機構將AI作為行銷噱頭的宣傳效果,往往遠超其實際應用價值。

“跟風焦慮”還是“本領恐慌”

政務系統、企業平臺扎堆接入DeepSeek大模型,半月談記者發現社交媒體上許多人擔心將來自己會被AI取代。然而,即便是接入同一模型,不同領域的需求也不一樣,工作人員仍需結合各自崗位實際開發更多場景。

以政務系統為例,當前AI承擔的多是政策解讀、辦事指引、公文生成等功能,未來AI可能在行政決策過程中介入數據處理、民意分析等方面,仍需懂業務和AI應用的人深度參與。

在專家看來,AI也在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從歷史上看,蒸汽機替代了手工紡紗的勞動,但同時讓手工業者蛻變為新的產業工人,汽車司機、火車司機等新的就業崗位也出現了。”長期關注AI領域的清華大學教授瀋陽認為,AI未來確實會淘汰一些傳統崗位,甚至衝擊某些需要創造力的崗位,而新的勞動形態和就業機會也將相伴而生。社會勞動生產率隨著AI的普及快速提升,未來人們在獲得同等勞動報酬的前提下,會有更多屬於自己的時間。

普通人的焦慮,也源於自身的“本領恐慌”。對於普通人來說,通過互聯網上已有的資料來學習和掌握AI入門技能,並結合實際學習和工作場景探索與嵌入使用,比花錢去聽那些誇大宣傳AI賦能的課程意義更大,過於專業的AI訓練對職業發展並無太大説明。

“如果未來不打算做AI理論研究,或者從事AI技術的研發,那麼花大錢去學AI並無必要。”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認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急於將孩子“框”在AI裡,對大部分孩子來說也不是好事。

盲目使用AI替代工作,有可能產生新的安全風險。有了AI助手后,一些人寫論文也不用“自己看文獻”了,直接“丟”給AI總結出要點,或者將會議材料“喂”給AI,直接生成PPT交差了事。浙江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院長任奎提示,對政企機構而言,在部署AI模型時要建立健全網路安全與護欄機制,防止由此產生的輸出幻覺、非法輸出、數據洩露等安全風險;對個人而言,切忌將包含涉密資訊的文件交給AI處理,避免數據洩密。

理性養成AI素養

在科學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們無需妄自菲薄,但要擁抱變化,提升自我。

讓科技為己所用,同時避免AI依賴。“歷史上所有的技術突破都是為人服務的,任何新技術都是為了讓我們的生活工作更舒適,而不是‘取代我們’。”儲朝暉認為,在工作學習中要理性使用AI技術,不要在對新技術的依賴中“丟失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每個個體的獨創性思維是任何機器都無法取代的,所以在了解和學習AI技能的同時,強化自身能力十分必要。

提前做好設計安排,防止AI鴻溝出現。儲朝暉等人還提出,由於各地區存在發展不均衡情況,因此要關注AI對不同地區人們生產生活所帶來的影響,避免形成AI鴻溝。他們建議,有關部門可結合當下實際情況,對從事勞動密集型產業的從業者、長者和農村地區居民開展AI素養教育,讓人們瞭解AI、接觸AI、使用AI,防止因信息不對稱導致的“生存焦慮”擴散蔓延。

關注由AI衍生的安全風險,制定相關預案。任奎建議,政企機構在接入AI工具前,要做好安全風險評估,同時建立完善的身份認證、訪問控制、漏洞和風險監測報告機制,並對員工做好定期培訓,提升其識別潛在安全威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