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重慶3月29日電(記者吳夢桐、楊仕彥)“感恩的心,感謝命運,花開花落,我一樣會珍惜……”3月28日上午,重慶市2025年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緬懷紀念活動在重慶市人體器官捐獻紀念園前舉行。伴隨著悠揚的大提琴低吟,捐獻者家屬、受捐者、志願者代表等手捧菊花肅然站立,共同緬懷逝者,表達思念與敬意。
本次活動由重慶市紅十字會、重慶市衛生健康委員會和重慶市璧山區人民政府主辦。紀念園內,鮮花簇擁,哀思如潮。有人懷抱舊物追思故人,有人輕撫紀念碑上的姓名落淚,有人帶著重獲新生的故事前來致謝。
“2024年12月31日,我在重慶市萬州區協調見證了一例器官捐獻案例,讓我至今難以忘懷。”在緬懷紀念活動現場,重慶市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桂家帥說。
隨著他的講述,沙粒在沙畫師手中幻化成一幕幕感人場景:2024年底,一位將聾啞兒女撫養成人的單親母親意外離世;她的兒女強忍悲痛,簽下了器官捐獻申請同意書;手術室中,協調員和所有醫護人員整齊列隊,深深鞠躬,用莊嚴的默哀儀式向這位偉大的母親致敬……
“在這位捐獻者身上,我看到了人性最璀璨的光芒。”桂家帥動情地說,這位母親成功捐獻出一枚肝臟、兩枚腎臟和兩枚眼角膜,讓三位器官衰竭患者重獲新生,讓兩位在黑暗中摸索的患者重見光明。
器官捐獻,就是在生死之間架起一座生命之橋,橋的這頭是永別的淚水,橋的那頭是無數個家庭重獲幸福與光明的歡笑。沙畫落幕時,一位意氣風發的青年走上舞臺,他就是一名接受了眼角膜移植的受益者,如今已經重獲光明。
“我用這雙眼睛,看見了孩子的第一次微笑,看見了春天的第一朵花開,看見了人間最美好的風景。”他向捐獻者表達了真切的感激,“我會用他(她)給予的這雙眼睛,繼續欣賞這個世界的美好,傳遞這份溫暖,讓他(她)的生命在我的眼中延續。”
為了讓這些用生命書寫的大愛不被時光沖淡,重慶紅十字會此次還特別開放了時光印記展覽館。
“每一件展品都是一段未完結的人生。”捐獻者家屬陳小勇指著展櫃中的一份碩士錄取通知書哽咽道。這份通知書的主人是他的女兒陳俊麗,她的器官成功挽救了四個人的生命。“人死不能復生,能夠在生命的最後説明到其他人,她也沒有白來世間一趟,我覺得很有意義。”陳小勇說。
“我們收集了數位捐獻者的遺物,並仔細整理、登記,放置於玻璃陳列櫃當中。”重慶市紅十字會遺體器官捐獻管理中心主任張鑫琳表示,捐獻者家屬都非常支援這項工作,在這座用大愛鑄就的時空驛站裡,他們親人的生命得以延續。
“我們希望以此為契機,講好捐獻者的故事,同時也能向公眾普及遺體器官捐獻的重要意義,傳遞生命的溫暖與希望。”張鑫琳說。
如今,紀念園內的紀念碑上已鐫刻8000余名捐獻者的名字,他們的名字或許不被人們所熟知,但他們的善舉將永遠被傳頌。據統計,截至目前,重慶市登記遺體(角膜)器官捐獻志願者近30萬人,實施器官捐獻1300餘例,完成遺體捐獻6000餘例,捐獻角膜7000餘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