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水船工號子:500年傳承發“新聲”
更新于:2025-03-29 05:23:02

  新華社北京3月28日電  3月28日,《新華每日電訊》發表題為《澧水船工號子:500年傳承發“新聲”》的報導。

  澧水滔滔,碧波浩蕩;號子聲聲,豪邁多情。

  澧水船工號子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黃蘇平和徒弟們身穿船工服、腰纏紅布帶,站在河邊排練船工號子。沒有伴奏,沒有舞臺,渾厚的號子聲吸引不少群眾圍觀。

  黃蘇平舞動手臂,獨唱道:“撐起哟那個篙子哟。”

  一些群眾循著音調,跟著合道:“吔賽我的嗨呀。”

  傳承了500多年的號子聲,迴響在孕育了古老農耕文明的瀏陽平原上。它跨越時空,喚醒了久遠的歷史記憶和深厚的情感共鳴。

豪氣干雲“上河腔”,活潑有趣“下河腔”

  澧水,湖南四大水系之一,源於桑植一帶,支流縱橫,歷史上是湘西北水運交通大動脈。明朝中葉,船夫撐船,纖夫拉纖,以行船運貨為生的船工們為了統一步調、集中力量、振奮精神,喊出的號子此起彼伏、響徹江岸,一種獨特的勞動號子——澧水船工號子隨之產生。

  闖險灘、越激流,原生態的號子大多是由船工們在勞動中即興而起、脫口而出,沒有固定的唱本和唱詞。“過去的船工是窮苦百姓,沒怎麼讀過書。他們見人唱人、見物唱物。”黃蘇平介紹,“號子的旋律曲調相對固定,口口相傳,形式多樣。‘慢板’深沉穩重,‘急板’高亢有力,‘數板’節奏緊湊,‘平板’平緩輕鬆。”

  複雜的山川地貌孕育出風格多變的號子——

  “船工一身都是膽,闖過一灘又一灘。兩岸風光無心看,一心只想過險灘。”桑植、慈利一帶山高坡陡、河流湍急,船工們需全力以赴應對激流,時常面臨千鈞一髮、命懸一線的險境,號子聲豪氣乾雲、氣勢磅礴,稱為“上河腔”。

  “告別了小阿妹呀,排歌就喊起來。山藥乾貨一排排,換回緞子來。”澧縣、津市一帶地勢平坦、水勢漸緩,船工們心態放鬆、忙中有閒,可以吐露心聲,表達生活嚮往,號子聲溫柔舒暢、活潑有趣,稱為“下河腔”。

  在多民族共同生活的澧水流域,船工們往返於上下游之間,號子吸收了大量方言和地方小調。“上河腔”與“下河腔”同出一轍,沒有絕對的地理界限,“快板”“平板”等可以因時因地交替使用。

  已故四川音樂學院教授宋大能曾評價:“湖南澧水船工號子是十分著名而又具有代表性的行船號子,它藝術風格獨特,地方色彩鮮明,結構完整成套。”

  一次偶然的機會,黃蘇平體驗了船工拉纖的艱辛。當時他找來八九個船工的後代一起拉,為了盡可能還原真實的號子聲,黃蘇平還和他們反覆確認。“大家上半身赤裸,光著腳走在河岸上。”黃蘇平回憶,“剛開始我還領著大夥兒唱詞。一旦阻力大了,力氣都使出去了,嘴裡只會喊‘使勁拉呀’。”

  結束後,黃蘇平才發現,不知是蚌殼還是鋒利的石頭把腳割傷了。烈日當空,汗水融著血水,河灘上留下了一串淺紅色的腳印。他說:“喊起號子,團結的力量像火苗一樣從心底躥出,似乎忘記了疼痛,這就是勞動人民的隱忍堅持。”

  “山高水險不用怕,步步蹬穩往上爬。”礁石密佈,暗流兇惡,行船運貨十分艱險,有的船工號子中還夾雜了一些險灘地名,既是提示,也是提醒。澧縣文化館館長龔朝陽說:“船工們敬畏自然,但也不懼狂風大浪、暗礁漩渦。源遠流長的船工號子,不僅是他們勞動的工具,更是對勞動最樸素的禮讚。”

搶救式保護:你不張(在乎)它,它就被時間塵封

  隨著水上交通的發展,上世紀70年代,機動船取代人力船在澧水上的運輸角色,絕大多數船工另謀生路。號子,這一從勞動人民心中迸發出的本真聲音,逐漸淹沒在馬達的轟鳴聲中,連帶著船工忙碌的背影一起,成為往事。

  1979年,25歲的黃蘇平剛調到澧縣文化館擔任音樂專幹,就趕上湖南省的民間音樂收集整理大彙編活動。他和同事們跑遍全縣所有鄉鎮,收集了當地1000余首各類民歌,最後匯總發現,竟沒有一首澧水船工號子。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經過排演的澧水船工號子出國演出,曾拿過國際大獎。但到了70年代末,由於沒人收集、整理,澧水船工號子舊音難覓。黃蘇平意識到,沒有了船工這個職業,傳承就失掉了天然的環境和土壤,發掘、搶救和保護已經迫在眉睫。“只有活著的人知道號子怎麼唱。如果你不張(在乎)它,它就被時間塵封了。你張(在乎)它,它才立得起來。”

  於是,黃蘇平決定和同事們再次下鄉,專門尋找澧水船工號子。

  澧水河畔,一句“太陽那個出來哟,澧水流得歡囉哟”至今回蕩在黃蘇平的腦海裡。當時,一位船工遺孀斜靠在床頭,輕哼曲調悠長的《搖櫓歌》,這也是黃蘇平第一次聽到澧水船工號子。

  彼時,活著的船工已寥若晨星,他們的記憶逐漸模糊,幾乎只剩下一些碎片化的唱段。

  沒有固定的唱本、唱詞,黃蘇平就拿著錄音機,湊在老船工的嘴邊收集曲調,回來邊聽邊整理樂譜。澧縣本地號子以“下河腔”為主,黃蘇平多次前往桑植、慈利等地收集研究“上河腔”。

  在黃蘇平等一批文藝工作者的齊心努力下,2006年,澧水船工號子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專案名錄。

  當地一些文藝工作者談道,時至今日,對這類全憑口耳相授、世代相傳的非遺項目來說,走進普通人的生活、延續個人化的內容、保留多樣化的表達,是讓非遺歷久彌新、活態傳承的關鍵。

“三月裡發春水呀……”

  走進澧縣第一完全小學五年級7班,學生們齊刷刷站在教室後面,伴著音樂老師任長廣的鋼琴聲合唱起來。“烏雲起哟,哟吙吙;狂風來呀,哟吙吙;緊搖櫓兒,哟吙吙;趕上前那,哟吙吙……”一張張稚氣的臉上透著專注,平衡飽滿的聲浪在空中來回蕩漾。

  任長廣是這一非遺專案的縣級代表性傳承人。“現在很多演出我能推就推,主要精力還是放在教小學生如何唱好船工號子上。”他說,近幾年,澧水船工號子的教學普及在當地越來越廣泛。“除了教學生,我還要給其他音樂老師上船工號子的課。”

  男生唱高聲部,女生唱低聲部,配合默契並非一日之功。從四年級開始,任長廣就注重對這群孩子進行聲樂訓練。“相比成年人,小朋友的音域要窄一些。我會給船工號子的高音部分降調,教孩子們一些聲樂技巧,讓他們唱著不那麼費力。”任長廣說,“作為老師,我來傳承船工號子,具有天然的優勢。我想創作一個專屬於青少年版本的船工號子,當做音樂禮物,送給我的學生們,讓他們銘記一生。”

  當記者問為什麼要傳承澧水船工號子時,班裡的11歲男生揭雨潼認真地回答:“在沒有更先進的船的時候,全靠船工們辛苦拉貨,他們的勞動值得被記住。”

  為了讓中小學生深度理解、傳承船工號子,近年來,澧縣專門在黃家套旅遊景區等地建立了4個傳承學習基地,讓非遺傳承走出教室。黃蘇平經常為孩子們開展現場教學,中學生可以體驗拉纖的艱辛,小學生可以觀摩船工的勞動過程。去年開始,每周有100多名學生參與實踐活動。黃蘇平說:“非遺傳承從娃娃開始,船工們的勇敢無畏、剛毅拼搏的精神,要像種子一樣埋在他們心裡。”

  談及老船工劉志生,黃蘇平連連豎起大拇指。劉志生年輕時四處跑船,喊的號子非常響亮,在澧縣一帶享有“船歌王”的聲譽。2010年,春暖花開時節,湖南師範大學音樂學院的師生來澧縣采風,想收集澧水船工號子,請出了年過八旬的劉志生。

  “能為大學生表演,老船工特別高興,他說船工號子的未來在年輕人身上。”澧縣非遺保護中心主任李凌雲回憶。

  澧水河邊,劉志生獨自站在小木船上,唱起了號子,他唱的是自己1998年洪災期間,劃著一艘小木船從水裡救起6人的經歷。向師生們表演如何撐篙時,老人一時手沒抓穩,重重地向後摔在船艙裡。眾人的心一下子提到了嗓子眼,只見他邊掙扎著站起身,邊念叨著“不要緊”,又繼續唱起了號子,在場師生無不動容。老船工雖已離世,堅持傳唱的音容卻一直激勵著後人堅守傳承。

  伴隨著跳動的音符,舞臺上男演員揮動竹篙,女演員舞姿翩翩,力與美的造型、光與影的搖曳……湖南文理學院的學生正在表演情景舞蹈《澧水船夫》,質樸大方的動作、靈活流動的腔調,引人入勝。

  多年來,該校音樂舞蹈學院教授錢正喜潛心編排,將歷史悠久的澧水船工號子融入舞蹈藝術之中。“創新是藝術發展的永恆主題,非遺傳承要與時俱進。內容上有新意,形式上有變化,才能讓人耳目一新。”錢正喜說,“我們結合現代舞臺上的聲光電技術,把聲音的藝術轉化為動作的美感,留住船工號子里的文化根脈和精神內核。”

  “三月裡發春水呀……”澧水岸邊傳來悠揚的號子聲。大地回暖,新芽萌動,澧水船工號子的傳承迎來了又一個春天。

一紙潤千年
一紙潤千年
2025-03-31 10: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