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杖子村由村民自編自演的“村晚”是十里八鄉最熱鬧的:來自周邊村鎮的近千位村民穿著羽絨服、厚棉襖,一大早就騎著自行車來搶佔好位置;臺上都是熟人,這個叫二哥,那個喚三姨,演得無論好壞,總會報以熱烈的掌聲和尖叫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武江民
在遼寧朝陽縣星羅棋布近200個“杖子”中,北四家子鄉的唐杖子村是其中不起眼的一個。
30年前,一台由普通農民李春軍發起的“村晚”,讓唐杖子村聲名鵲起。說的是鄉音、唱的是鄉愁、舞的是鄉情,這台村民自編自演的“村晚”,如同一支文藝火把,不僅映紅了鄉村的星空,更點燃了鄉村振興的希望。
這場文化盛事為何在唐杖子村播下種子並紮根拔節?又給唐杖子村和村民帶來哪些改變?
“村晚”紅了30年
發起“村晚”,對李春軍是個奇妙的意外。
李春軍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瀋陽做力工、瓦匠。但他酷愛唱歌,工地扛水泥唱軍歌,夏夜散步唱民謠。逢到放假,李春軍還去瀋陽碧塘公園找路邊卡拉OK機花2毛錢唱首歌,感覺“奢侈又滿足”。
李春軍新婚買的第一個大件,是一台卡拉OK機。
1996年正月初十,日上三竿。新婚第4天的李春軍把卡拉OK機搬到自家菜園。“嗞啦、嗞啦……”一陣噪音過後,李春軍打開話筒,陶醉在自己的歌聲中。
歌聲長了腳,溜進一個個“貓冬”的院子,引來許多圍觀的村民。大夥有的站在房頂,有的爬上樹榦,還有幾個小夥,站在菜園中央的“舞臺”。有人忘詞,有人跑調,有人唱到一半被自家媳婦拽下臺,但笑聲、掌聲,還有北風中的跺腳聲,留在記憶深處。
李春軍沒想到,自家的歌會變成整村人的晚會。更沒想到,這台村晚,一辦就是30年。
“第二年沒等過年,村裡人都問我還唱不唱,我說‘唱,而且唱個大的’。”97年正月,李春軍把大家想唱的歌提前收集起來,湊齊了磁帶。
第二屆“村晚”隆重了——灰色的篷布是舞臺幕布,在李春軍的報幕聲中,村民一個個上臺,笑容青澀又緊張。過後又追問“春軍,明年還辦不?”“辦,當然辦。”
就這樣,飽含著村民欣喜和期待的村晚,一年又一年地辦了下來:第二屆有了幕布和大致的節目單,第三屆有了錄像師,第四屆有了專業音響,第五屆、第六屆有了小品、舞蹈和魔術……
那時演出現場常常比較“窘迫”:石磚搭建的舞臺略不平整,音響設備狀況不斷,設計好的噴繪總被風刮破……
“村晚”現場卻是十里八鄉最熱鬧的:來自周邊村鎮的近千位村民穿著羽絨服、厚棉襖,一大早就騎著自行車來搶佔好位置;臺上都是熟人,這個叫二哥,那個喚三姨,演得無論好壞,總會報以熱烈的掌聲和尖叫。
“村晚”常客姚旭東說:“看‘村晚’最大的樂趣就是熱鬧,不管什麼節目,大夥聚在一起就是開心。”
剛開始是李春軍自掏腰包,辦次村晚四五百元,演完大夥到家吃頓餃子熱鬧熱鬧。規模大了,化妝、道具、舞美哪哪都是錢,李春軍開始“化緣”。“城裡包工程的、村裡賣化肥的、安寬頻的,那些年求過不少人。”李春軍說,資金不夠是常事,但再窮也不能不辦,沒錢就把戲服用化肥袋改,舞龍和鑼鼓靠借,“能省,但不能斷”。
近年,在朝陽縣重視下,唐杖子村的“村晚”越辦越好。今年正月初五,李春軍導演的第三十屆“村晚”正式開演。專業的LED背景牆,還有精美的燈光和泡泡機、煙霧機。16個節目涵蓋舞蹈、歌曲、小品、戲曲等多種形式。
形式在變,內核不變。朝陽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朱玲說,唐杖子村辦了30年的“村晚”演的始終是村民身邊事。小品《第一書記》《尋桃記》講的是唐杖子村種植水蜜桃脫貧致富的故事,群口快板《攜手共圓中國夢》唱的是修村路、辦採摘節的高興事……演員都是附近村、鎮、鄉的村民。
在遼寧省朝陽市朝陽縣北四家子鄉唐杖子村,演員在“村晚”上表演(2025年2月2日攝) 李鋼攝 / 本刊
文化種下去 日子火起來
李春軍的能幹,被村民看在眼裡。2013年,返鄉的李春軍被選為村支書。
彼時,唐杖子村還是一個省級貧困村,共有貧困戶105戶、218人。大夥都盼著,這位愛唱歌、會導演的村支書,能帶著大夥脫貧致富。
2015年,李春軍學習經濟發展水準好的村鎮經驗,張羅成立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717畝,栽植水蜜桃310,000 股,建大棚4座,栽植大櫻桃、油桃。合作社把村貧困戶全部接納進來,他們在果園打工,有分紅、土地租金等3項收入。
短短2年做成這些事並不輕鬆。每天,李春軍帶人上山開荒種樹,和工人干在一起,吃在一起,有時忙得飯都顧不上吃。到過年,李春軍把自己的經歷編成小品,寫成段子,演出來。“不管什麼苦和累,樂呵一笑都過去了。”
如今,唐杖子村林果種植面積已達3000余畝,帶動150人就業。唐杖子村不僅實現脫貧,而且村民通過土地租金、投勞收入、分紅和村集體收益紅利等鼓起了腰包,人均年收入超過1萬元,產業振興邁上新台階。
日子越來越好的唐杖子村,還逐步發展起來農業觀光園、文化展覽館、文化展演園、非遺保護傳承研究培訓基地等特色鄉村旅遊專案。打造“民俗文化的傳承村、鄉村藝術的活躍村、美麗富饒的幸福村”,正成為全村村民共同努力的方向。
這也是朱玲期待的。“不只是熱鬧和喜慶,‘村晚’還是期盼和希望,我們更想把文化種下去,讓日子火起來。”
李春軍注意在“村晚”節目中弘揚文明鄉風。他自編自導自演的一個小品,講夫妻倆沉迷打麻將對孩子學業不管不顧,老師問孩子“8-4等於多少”,孩子說“二條”。“當時村裡有了產業,大夥兜里有了閒錢,麻將之風盛行,我們就用這個小品來勸誡大家。”李春軍說。
日子過得紅火,李春軍的“村晚”也越來越受到歡迎。“生活好了,大家參與文化表演的熱情更高了。觀眾由最初的100多人發展到如今的千餘人。”
演出的場地也不局限在唐杖子村。30年間,李春軍的“村晚”舞臺從菜園多次搬進縣市,並遠赴浙江寧波,與當地文化“結親”。
在遼寧省朝陽市朝陽縣北四家子鄉唐杖子村,“村晚”聯歡開場(2025年2月2日攝) 李鋼攝 / 本刊
播種者的迴響
種下“村晚”的李春軍,更欣慰看到許多孩子因為看“村晚”、演“村晚”走上藝術道路、考上藝術學校,成為電視台主持人、專業歌手等。
李瑩小時候登臺唱“村晚”,現在當幼師教孩子們唱歌跳舞;佟丹丹是多年“村晚”主持人,後來職業也是主持人;年年上“村晚”的閆華東考上瀋陽音樂學院……李春軍說,30年來,藝術的種子在許多孩子心中生根發芽。
身邊的這些變化,讓李春軍種“村晚”、種“文化”的勁頭更大。
2012年,為了讓村民一年四季都能看上演出,李春軍又有新想法,辦起了“春之韻”藝術團。這支活躍在朝陽的志願者團體,逢公休日就去學校、敬老院、駐地部隊等義務演出,深受農民喜愛和好評。
唐杖子村的“村晚”經、“文化”經引來不少共鳴。今年1月以來,朝陽縣多場“村晚”開演,羊山鎮首屆“羊山好聲音”比唱功;根德營子鄉麒麟寶村首屆“村晚”人氣十足,各式各樣的節目輪番上場;木頭城子鎮卜家文化大院熱鬧歡騰,大夥聚在一起放聲歌唱,歡聲笑語回蕩在每一個角落。
今年正月初五,唐杖子村第三十屆“村晚”的燈光照亮了鄉村夜空。
導演李春軍依然站在側幕,默默觀察舞臺。他說想起了30年前那個冬日,菜園子里此起彼伏的歌聲;想起了淩晨3點修改劇本時,窗櫺上結的冰花;想起了桃山上的鋤頭、鏟子和烈日……
歡樂,改變,鄉愁,成長……對唐杖子村來說,一台“村晚”承載了太多。
晚會結束,李春軍向記者分享了兩張照片,分別是第一屆和第三十屆“村晚”他與妻子的合影。
30年歲月流過,照片裡,當年愛留長髮的年輕小夥變成兩鬢微白的中年男人;照片外,唐杖子村的“村晚”從菜園裡的家庭歌會,長成遼西地區的文化地標。
“春軍,明年還辦‘村晚’不?”“辦,當然辦。”
30年,李春軍的答案一直不變。變的只是山上桃樹枝椏,等待迎春伸展,仿佛要夠著天上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