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舞龍表演隊伍在安徽省黃山市黟縣巨集村巡遊(2025年2月10日攝) 施亞磊攝 / 本刊
當“村晚”“村超”屢屢登上熱搜,當福建游神、甘肅“醉關公”動輒帶來數十億次播放……一股從田間地頭升騰的文化熱潮,正在塑造中國的文化新版圖。
鄉村文化熱,勾勒著文化資源流動的新軌跡。長久以來,城市憑藉豐富的文化設施、多元的文化產業及前沿的文化理念等,向鄉村單向傳播、輻射文化資源。鄉村在接受城市文化的輸入時,自身特有的文化資源面臨邊緣化境遇。而今,大量城市遊客欣然前往村落參與民俗活動、體驗鄉村工藝等,使鄉村文化資源反向流入城市,形成城鄉文化資源雙向奔赴、交融共生的嶄新樣貌。
鄉村文化熱,映照了文化認知覺醒的新氣象。過去,鄉村文化曾被貼上落後、土氣的標籤缺少重視。近年,鄉村文化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家族鄰里的情感相親、源遠流長的傳統技藝等,贏得越來越多的認可與尊重。鄉村文化也在與城市文化的深度接觸和碰撞中,吸收了其創新、高效等優點,實現城鄉文化認知相互理解、共同繁榮的良好風貌。
鄉村文化熱,投射出社會心態變遷的新脈動。在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突破67%的中國,相當一部分城市中產、白領正在經歷心理調適。他們以遠赴雲南劍川一刀一鑿學習木雕、驅車3小時到河北蔚縣打樹花等方式,尋找內心深處的安寧和療癒。他們既擁有城市生活的便利,又期待傳統價值的慰藉;既追求物質條件的豐盈,又嚮往精神世界的滋養。鄉村文化熱正是這種心態的映射,標示出人們對文化根脈的歸屬與認同,對精神家園的回歸和眷戀。
鄉村文化熱潮澎湃的背後,某種程度上是意義深遠的文化格局之變——城市與鄉村不再是文明階梯的上與下、文化價值的高與低,而是互為鏡像、彼此觀照、和諧共生的文化共同體。
這幅美好圖景的繪就,離不開政策和科技的強大賦能。
一方面,政策支援為鄉村文化發展築牢堅實基座。近年,國家出臺鄉村振興戰略、傳統村落保護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持續加大鄉村文化的投入扶持力度。從頂層設計到基層落實的種種政策紅利,使鄉村文化建設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以全新姿態展現在世人面前。
另一方面,科技手段為鄉村文化發展注入強勁活力。抖音平臺2024年新增近2.8萬億次鄉村內容的播放量,數字博物館建設如火如荼……互聯網和新媒體技術的迅猛發展,正在突破地理、地域限制,開闢鄉村文化傳播新路徑。鄉村文化達人藉助網路直播、短視頻等化身文化使者,將鄉村文化活動和特色產品傳播到全世界,使鄉村文化的魅力跨越山海、遠播海外。
也要看到,當下的鄉村文化熱還是點狀的,距離連點成線、連線成網的全域熱,仍有相當一段路程。
這需要對鄉村獨特文化的深刻體認。每一個村落都是獨一無二的,都在歷史長河中沉澱了各自獨有的文化基因,這是村莊的靈魂所在,也是與其他地方區別的標識。深入挖掘每處鄉村獨具的文化底蘊、歷史記憶,鄉村就能綻放自己的光采,擁有歷久恆新的文化資源。
這也需要基層文化治理的理念升級、方法創新。政府亟需轉換到“賦能”的角色,實現“送文化下鄉”到“育文化在鄉”的理念躍遷。同時,探索共建共用的利益機制,引導制度、資本、人才等資源的聚合協同,把文化活動辦在村裡、把文化消費留在村裡。
我國在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後,正賓士在中國式現代化的新征程。站在新的歷史起點觀察、體味當前的鄉村文化熱,特別是透過本組專題解剖的村晚、村跑、村志、藝術鄉建等鄉村文化熱的“麻將”,我們看到的不只是一個個具體而微的活力場景,還是一個古老文明的文化基因在啟動,一種深沉堅定的文化自信在點燃,一場波瀾壯闊的文化長征在開啟。
在這個文化自覺的時代,在這片文化自信的土地,每個鄉村都是文化振興的試驗田,每處鄉土都是文明火種的傳播者,都在書寫屬於自己的傳奇。 (文∣張冉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