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年間,她已陪伴56位老人走完最後一程,許多孤寡老人將她視為最信賴的親人
文 | 劉懿德 烏蘭 楊瀟
在鄂爾多斯高原腹地,毛烏素沙地邊緣,內蒙古鄂爾多斯市烏審旗烏審召鎮浩勒報吉村的廣袤沙地上,一位身形敦實的婦女騎著電動三輪車,頻繁穿梭於沙柳林間。車鬥里裝著理髮工具、應季衣物和熱氣騰騰的油糕。47年來,她車輪碾過的軌跡,連綴成上萬公里的“愛心長征路”。
從青絲到白髮,方秀蘭用半生時光,在這片土地上澆築出一座溫暖人心的精神燈塔。這位未曾識字的農村黨員,以質樸、純粹的行動,生動詮釋著“共同富裕”的深層內涵——物質的豐盈與精神的拔節,如同馬蘭花的根與葉,在草原深處共生共長,相互滋養。
方秀蘭給養老院老人理髮(2025年2月19日攝) 屈塵攝
沙窩子裡的“生命擺渡人”
初春淩晨,浩勒報吉村犬吠聲不時劃破寒夜的寧靜。65歲的方秀蘭摸黑起身,熟練地將發酵好的黃米面揉進木甑,蒸騰的熱氣瀰漫開來,三份油糕正在成型,這是她給幸福互助院三位獨居老人準備的“每周特供”。
1979年,19歲的方秀蘭嫁到浩勒報吉村三社,日子艱苦閉塞,村裡全是沙窩子。新婚第三天,她推開鄰居亢玉蘭家吱呀作響的木門,眼前的景象讓她揪心。患有精神障礙的獨居老人蜷縮在炕角,破舊的被褥結滿冰碴。13歲加入烏審召“鐵姑娘”突擊隊,在風沙中摸爬滾打的堅韌,讓她暗暗下定決心:“不能光顧著自己過日子,要把互幫互助的精神延續下去。”
從此,“胖大姐”方秀蘭開始用行動詮釋著溫暖與力量,義無反顧地創辦“臨終關懷志願隊”,成為了沙窩子裡的“生命擺渡人”。
在方秀蘭家的相框裡,有一張特殊的“全家福”,前排是至親,後排站著受助老人。這張照片,是她愛心與擔當的生動寫照。
亢玉蘭發病時,會將糞便抹滿土牆,方秀蘭在零下25℃的寒冬中,默默清理三個小時;吳毛女癱瘓在床十二年,她不辭辛勞,每天貼身照顧,直至老人安詳離世;同村的張世平患上尿毒癥,她連夜縫製30個粗布募捐袋,磨穿兩雙布鞋,四處奔走募捐,最終幫其渡過難關……47年間,她陪伴56位老人走完最後一程,許多孤寡老人將她視為最信賴的親人;412戶家庭存著她的手機號,在遇到困難時第一時間想到她;村衛生室醫生見證過她86次緊急送醫,她的身影總是在危急時刻出現。
“她把每個需要説明的人都當成自家親戚。”村支書拿出一本泛黃的《愛心台賬》,上面密密麻麻地記錄著:2023年累計服務527小時,為老人理髮89次,送醫送葯43趟,調解家庭矛盾17起。最新一行寫著:“1月18日,自費購買20件羽絨服,發放至牧區教學點。”一筆一畫,都是方秀蘭愛心的見證。
“共富引擎”的破繭之路
2006年,一個念頭在方秀蘭心中逐漸成形:“要是能開個農家樂,既能賺錢又能教技術多好。”說干就干,這位從未進過學堂的農婦,憑藉著不服輸的勁頭,起早貪黑,籌措資金,用三年時間將兩間土房改造成“胖大姐農家樂”。此後,她潛心鑽研廚藝,沙蔥包子、風干羊肉面經她之手,成了遠近聞名的“網紅美食”,食客紛至遝來,小小的農家樂里總是充滿歡聲笑語。
隨著遊客越來越多,方秀蘭敏銳察覺到新的機遇,決定把農家樂與民宿一體化發展,拓展鄉村旅遊產業。她重新規劃佈局,將後院改造成溫馨舒適的民宿區,土炕鋪上嶄新的被褥,牆壁掛上充滿鄉土氣息的剪紙,讓遊客品嘗美食的同時,沉浸式體驗鄉村生活,方秀蘭的生意越做越紅火。
致富后的方秀蘭沒有忘記鄉親,她主動化身“鄉村振興實驗員”。在餐廳後院開闢“共富工坊”,白天教婦女們炸油糕、剪窗花,傳授實用技能;晚上組織大家讀書看報,了解國家政策。村民高美霞清楚地記得:“2014年立春,方大姐把自家菜譜印成冊子,說‘姐妹們都來學,咱們一起端旅遊飯碗’。”在方秀蘭的帶動下,浩勒報吉村誕生了4家農家樂、6個家庭牧場,帶動56名婦女年均增收超3萬元。
更具突破性的是她創建的“雙鏈幫扶”模式。在“能人鏈”上,將種養大戶、農家樂和民宿經營能手與困難戶結對,形成全方位的幫扶網路。這些“能人”定期組織經驗分享會,從養殖技巧、菜品研發,到民宿服務、遊客接待,毫無保留地傳授技術與經驗。
在“產業鏈”上,依託農家樂與民宿,積極收購群眾的農畜產品,用於集市、餐飲製作和民宿特產售賣,拓寬銷售管道,將本地特色產品推向更廣闊的市場,帶動23戶脫貧戶穩定增收。
文明生根的“柔性革命”
正月十五,浩勒報吉村文化廣場熱鬧非凡,馬頭琴琴聲悠揚,穿透暮色。23位身著盛裝的婦女踏歌而舞,領舞的方秀蘭動作略顯笨拙卻充滿力量。熱鬧的場景背後,隱藏著一段艱難歲月。2011年,為組建文藝隊,方秀蘭抵押餐館貸款購置設備,她還跟著電視學舞,摔傷也從未放棄。
“物質脫貧不是終點,精神荒漠更要開花。”方秀蘭的文化覺醒,源自一次村民因賭博輸掉扶貧牛羊,讓她意識到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性。於是,她自費創辦“文化大院”,2000冊圖書、15種報刊構成了村民的精神糧倉。
她還獨創“服務換積分”制度,參加文藝隊積10分,調解矛盾積5分,500分可兌換農機具使用權。如今,村裡牌桌變成讀書角,村民成為護林員,紅白喜事費用下降70%,文明新風尚在村裡悄然興起。
方秀蘭的精神潛移默化地感染著周圍的每一個人,2011年,她牽頭組建起浩勒報吉村巾幗志願服務隊,2015年自籌資金設立“愛心救助站”。在她的影響帶動下,巾幗志願者、家庭愛心志願者等200餘人紛紛加入,他們捐贈衣物4000餘件,參與志願服務活動和提供暖心服務共1700餘次。如今,“‘胖大姐’巾幗送暖”已成為鄂爾多斯市的知名志願服務品牌,溫暖人心。
返鄉大學生王博泉說:“回到家鄉,看到方阿姨為村裡做了這麼多事,我十分敬佩,想用在大學里學到的知識,為志願服務活動出份力。”
周邊各蘇木鎮、嘎查村群眾慕名前來學習公益經驗,社會組織主動提供資源支援,烏審旗各單位、蘇木鎮嘎查村紛紛邀請她講述公益故事,激勵更多人投身公益,愛心如星星之火,漸成燎原之勢。
方秀蘭本人也先後榮獲自治區、市、旗、鎮級表彰獎勵35次,其中自治區級3次、市級5次、旗級17次、鎮級10次,獲得內蒙古好人、自治區三八紅旗手等諸多榮譽。這些榮譽,是她公益路上的閃耀勳章,承載著一個平凡人一生堅守善舉的動人故事。歲月染白了方秀蘭的鬢角,卻從未改變她的初心。她用愛心惠及一方群眾,踐行志願服務的腳步,永遠不會停歇。
(作者分別為《瞭望》新聞周刊記者、烏審旗融媒體中心總編輯、烏審旗融媒體中心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