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秦嶺靜默 畫作有聲
更新于:2025-04-02 08:16:34

  鮮豔的色彩、樸實的筆觸,鄠邑農民用手中的畫筆劃天畫地畫自己

  鄉村振興不僅是經濟的崛起,更是文化的覺醒、生態的回歸與生活的重構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張斌

  秦嶺北麓,山水相依。

  在這片承載數千年農耕文明的沃土上,西安市鄠邑區用一支支農民畫的畫筆,蘸取生態保護的綠、文化傳承的紅與鄉村振興的金黃,在廣袤田野勾勒出一幅詩畫鄠邑的新畫卷。

  從農民畫的藝術覺醒到藝術鄉建的持續實踐,從鄉土文化的持續復興到經濟社會的加快蝶變,鄠邑以“美”的藝術啟動沉睡的鄉村,讓秦嶺腳下的村莊成為新時代鄉村振興的鮮活樣本。

外國友人在西安市鄠邑區學習農民畫(2024年6月6日攝)     受訪者供圖

  畫天畫地畫自己

  走進鄠邑區農民畫展覽館,仿佛走進時光長廊。300余幅跨越半個世紀的農民畫展示著秦嶺山村的今昔巨變:1970年代的《公社魚塘》里肥魚翻浪,20世紀90年代的《打工歸來》中摩托載著彩電,新時代的《雲端帶貨》則讓手機螢幕與秦嶺雲海交相輝映……

  一幅《谷粒聲聲》的巨幅畫作前,遊客駐足凝望。畫中金黃的麥浪翻滾,農人彎腰收割,彷彿能聽見谷粒墜地的聲響。這幅登上紐約時代廣場大屏的泥土味作品,出自農民畫家傅蕊霞之手。她笑著說:“過去畫畫是自娛自樂,現在它連接了世界。”

  鄠邑區農民畫的誕生可追溯至20世紀50年代,與當地戲劇、民間社火、龍燈等民間藝術一脈相承。1974年,《戶縣農民畫》特種郵票發行,讓這一藝術形式首次走向全國。

  鮮豔的色彩、樸實的筆觸,農民畫記錄著關中農民的春耕秋收、婚喪嫁娶,留下鄉土生活的時間記憶。

  “那時候顏料金貴,我們把石榴皮熬成赭石色,摘槐花調鵝黃。”72歲的農民畫家張青義撫摸著當年的畫作回憶:“我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從小生長在農村,畫的都是自己經歷過的場景。”他新創作的《鄉村盛世》描繪了今天鄉村振興的美好景象,作品還入選2025年“新生活·新風尚·新年畫”美術作品展。

  一雙雙和莊稼打交道的手讓這些畫作頗顯特別:畫作不管什麼色彩規則,只講內心的感受和直覺;農民畫質樸,總以笑臉相迎;農民畫喜慶,大多是歌詠;農民畫鮮豔濃烈,用強烈的色彩表達情感,不同色彩碰撞交織,帶來“直截了當”的視覺衝擊力。

  “農民畫如秦腔般高亢,如眉戶劇般婉轉,如皮影戲般鮮活。”老一輩畫家劉群漢曾如此形容。

  西安市鄠邑區農民畫博物館館長王文吉感觸更深:“農民畫畫天畫地畫自己,農民畫最大的生命力就在於它的地域性和時代性。看到一幅農民畫,我們就知道它是哪個地域、哪個時代下的中國農村,這是最‘接地氣’的地方,也最打動人心。”

西安市鄠邑區的“八號公路”(2023年6月17日攝)    受訪者供圖

  將鄉土變為藝術空間

  2018年起,一場規模更大的藝術鄉建在鄠邑區拉開帷幕。

  當地試圖通過終南戲劇節、大地生態藝術展和社區藝術空間等多重方式,讓農民成為藝術創作的主體,讓美學成為生產生活的常態,讓鄉村的文化和發展再向前一步。

  這場“實驗”也試圖回答鄉村振興的諸多母題,比如如何喚醒和建構鄉村文化生態,需要什麼樣的振興隊伍,以及外部力量如何介入並持續為鄉村賦能等。

  老鄉們深度融入其中,密切配合、不計得失;藝術家們發揮特長才智,在田間地頭不斷創造可能;當地政府以各種方式加快推動,助力探索在更大範圍落地生根……

  在鄠邑區文旅局掛職副局長、關中忙罷藝術節總執行崔凱敏看來,鄉村不缺美,缺的是發現美的眼睛。為此,鄠邑聘請中央美院、清華美院等院校專家擔任“藝術村長”。

  “藝術村長”指導村民改造房屋、設計景觀,甚至將豬圈變為美術館。如今,石井街道建成雕塑館、美術館等20余處藝術空間,吸引40余名藝術家駐村創作,鄉村成了“沒有圍牆的美術館”。多年來,在田埂上、在葡萄園,在秧歌隊伍和交響樂、戲劇節里,鄉村生活圖景徐徐展開,逐步結出這場“實驗”的果實。

  行走在鄠邑區精品藝術鄉村文化旅遊線——“八號公路”,以農民畫《老書記》為靈感的巨幅牆畫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畫中的老書記,手持火柴將點煙鬥,目光牢牢鎖定在書本,全神貫注的學習姿態被刻畫得惟妙惟肖。

  公路沿線的鄠邑區蔡家坡村的村道旁,巨幅壁畫《秦嶺羚牛》由西安美院師生與村民共同繪製,羚牛昂首的姿態與遠山呼應;麥田裡矗立的雕塑《豐收之門》,用鋼鐵與麥穗詮釋農耕與現代的對話。

  藝術氛圍也浸潤在鄉村的日常生活裡。

  走進栗峪口秦托邦數字遊民共創社區,迎面而來是充滿創意的生活指南與活動預告海報。這裡,簡約而富有設計感的辦公桌椅整齊擺放,三五個年輕人埋頭電腦,專注於各自的工作。

  休閒遊戲室內則是另一番熱鬧景象,工作間隙的小夥伴們正探討《哪吒之魔童鬧海》的魅力。數字遊民共創社區負責人荊雨軒說:“希望‘數字遊民’成為鄉村生活深度的體驗者和參與者,為鄉村振興帶來年輕活力。”

  一幅幅將傳統農民畫與當代藝術結合的藝術壁畫,吸引著眾多遊客前來打卡。

  剛剛過去的春節,鄠邑區蔡家坡村的人氣一直火爆。村口,臨時停車場開了一個又一個,還是不夠用;村裡,遊客摩肩接踵;網上,村裡的傳統表演頻頻“霸榜”熱搜。

  夏日傍晚,蔡家坡村的終南劇場人聲鼎沸。舞臺搭在麥田中央,秦嶺為幕布,星空為燈光,村民自編的《忙罷歌》響徹山谷。

  這是“關中忙罷藝術節”的現場——一場持續數月的鄉村藝術盛宴,涵蓋壁畫展、雕塑展、詩歌朗誦等9大主題,吸引遊客超10萬人次。村支書秦衛東說:“村民享受到了美,更懂得了守護秦嶺生態的意義。”

  藝術節背後,是鄠邑“將鄉土變為藝術空間”的雄心。鄠邑區委書記李化說:“藝術不是目的,而是方式、是讓百姓住得更舒服、掙錢更容易、過得更幸福。”

  美學也是生產力

  “立足自然稟賦,呼應老鄉的切身需求,充分尊重基層的創造性並給予最大支援,在不斷探索中,我們不僅走出了自身的發展道路,也在回應高品質發展的時代命題。”李化說。

  在栗峪口村,一座由廢棄倉庫改造的“土錘”咖啡館成為網紅打卡地。海歸博士王繪婷將舊木樑、鐵皮桶變廢為寶,打造出融合工業風與鄉土情的藝術空間。村民宋迺紅邊磨咖啡邊笑:“以前覺得咖啡是城裡人的玩意,現在咱村一天賣幾百杯。”

  50多歲的王乃良是農民畫產業化的受益者。他的工作室里掛滿獲獎作品,《黃土雄風》《萬山紅遍》等畫作以濃烈的色彩展現關中農民的豪邁。如今,他年收入超10萬元,畫作遠銷海內外。“過去扛鋤頭,現在握畫筆,日子比畫還紅火。”

  鄠邑區通過建立22個農民畫莊、開設電商展示區,將傳統藝術轉化為經濟動能。農民畫不僅裝裱成商品,還衍生出壁畫創作、文創產品等業態。僅新農村壁畫一項,便為農民增收500余萬元。藝術與產業的交融,讓農民畫從田間走向市場,從文化符號變為致富密碼。

  收穫時節的葡萄園裡,一串串當地特產的“戶太八號”紫如瑪瑙魅力誘人。葡萄種植戶張宇浩的手機叮咚作響——他的葡萄正通過“鄠邑鮮到”電商平台發往全國。“去年收入漲了三成,藝術村的名氣帶火了葡萄。”

  鄠邑以“農民畫+葡萄”雙輪驅動,打造“紫色名片”。6.6萬畝葡萄年產值超12億元,“戶縣葡萄”品牌價值達14.57億元。產業鏈延伸至葡萄酒、文創包裝,甚至壁畫中的葡萄元素也成了旅遊賣點。

  藝術與農業的嫁接,讓傳統產業煥發新生。

  美好的鄉村生活也吸引來一批“鄉創客”。賈康樂是鄠邑區青年“鄉創客”聯盟贊助者。他在譚賈灘村成立的西安市渭河家禽育種有限公司,經過多年經營,當年300只家禽的“小作坊”已經發展成為擁有全智慧控制雞舍6棟,蛋雞20萬羽的現代化養雞場。“鄉村不是退路,而是出路。”他說。

  鄠邑區通過設立鄉創基金、孵化基地,吸引200余名青年返鄉創業。海歸博士王繪婷、“雞司令”賈康樂等“鄉創客”“新農人”,用知識重塑鄉村業態。如今,全區鄉村旅遊年接待遊客386萬人次,綜合收入7.79億元,昔日的“空心村”變為“創業熱土”。

  秦嶺靜默,藝術有聲。在鄠邑區,農民畫的色彩暈染了麥田,藝術的筆觸啟動了村莊,生態的底色托起了幸福。這裡的故事證明:鄉村振興不僅是經濟的崛起,更是文化的覺醒、生態的回歸與生活的重構。

  當藝術與鄉土相遇,當傳統與現代交融,這個誕生於秦嶺北麓的實踐,不斷書寫著詩畫中國的鄠邑篇章——這是一幅永不褪色的鄉村振興畫卷,筆鋒所至、皆是希望。

詩意二月天
詩意二月天
2025-03-26 12:3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