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龍頭蜈蚣風箏“飛”在春風裡
更新于:2025-03-26 06:06:23

本文轉自:石家莊日報

讓龍頭蜈蚣風箏“飛”在春風裡

——傳統手工風箏製作人以匠心寄紙鳶

  圖為王振中在製作竹條。本報記者 毛 宇 攝

本報記者 毛 宇

  春日陽光晴好,55歲的王振中早已伏在案頭,為濰坊的客戶趕製風箏。一把刨刀在竹節上輕輕劃過,竹屑簌簌飄落,空氣中浮動著淡淡的草木清香。在他身後,牆面上掛滿了形態各異的龍頭風箏藝術品,另一面牆上,則整齊排列著鑿子、篾刀等工具。這一方天地,收藏著王振中的春天與夢想。

  王振中是藁城區王家莊村人,是一名傳統手工風箏製作人,製作龍頭蜈蚣風箏已有近20年了。他與風箏的緣分始於命運的轉折,年輕時因司機職業患上頸椎病,王振中不得不放下方向盤。為了康復治療,他重拾兒時放風箏的愛好,未曾想點燃了深埋心底的工匠夢。

  “龍頭蜈蚣風箏可不好伺候。”王振中摩挲著手中竹條說道。這種集立體造型與串式結構於一體的風箏,需要將手工紮制的龍頭與許多帶有龍橢的腰片精密組合。從選材開始便是層層考驗:竹子需陰幹一年半載方能制骨,蒙面要用輕薄堅韌的專用紙。最考驗功夫的當屬烤制竹條,酒精燈前手腕快速翻飛,多一分則焦,少一分不韌。這對手藝人的技能和耐心是極大的考驗。

  王振中以前做過木工,對這些活也有過瞭解。“一開始做小的,後來越做越長,最長的要到200多米呢。”沒有家學淵源與名師教學,王振中硬是靠著一股倔勁叩開傳統技藝之門。初學時跟著村中老人觀摩紮骨架、糊布面,把每個步驟都牢牢記在心裡。“可有些絕活只聽老人念叨過。”為此他常在案前枯坐三四個小時,反覆拆解試驗。以80米長的風箏為例,僅蜈蚣身就需要圍成約100個竹圈,每個竹圈需用細繩精密固定,弧度間距差之毫釐,飛升時便謬以千里。王振中邊演示邊解釋,竹圈的弧度、間距必須一致,否則飛起來會失衡。

  龍頭的製作更似一場苦修。沒有傳世圖譜參照,他就在各樣圖冊中尋找靈感。“與平面圖不同,龍頭每個活口介面都得像榫卯般嚴絲合縫。”展開他手繪的樣稿,那些旁人看不懂的线稿中藏着多年来他自己摸索的智慧。每當新作完成,王振中總要親自試飛。看著風箏在藍天白雲下翱翔,他的心中充滿了自豪和喜悅,那些挑燈夜戰的疲憊也化作了雲端的笑意。

  對傳統風箏的守護,並不意味著對現代技術的排斥。他改良的“蝴蝶碰”用專業軸承替代了傳統竹輪,使其在風箏線上更加靈動穿梭;使用新型材料製作蜈蚣身子,讓製作效率提升近三倍。“這樣,不僅製作上方便,也比竹條製作的風箏在保存、維修上便捷許多。”但製作、繪畫的技藝,都值得保留下來,他認為,這是手工活兒的學問所在。

  製作傳統手工風箏的“扎、糊、繪、放”四字訣,王振中念叨了近20年,也實踐了近20年。“以前老人們做的風箏樸實無華,但有時缺乏一些精緻和美感。”王振中說,“現在人們的條件好了,我也有了更多的工具和材料,可以嘗試做一些更複雜、更漂亮的風箏。”

  他提到,傳統風箏很難帶來大規模的經濟效益,手藝人不能靠牠養家糊口。目前,王振中一年中能接到三四十個訂單,客戶來自內蒙古的草原、新疆的戈壁、浙江的水鄉等地。這源於他在直播間展示風箏的製作過程,使他的帳號吸引了7萬多名粉絲。在互聯網的發展下,他的風箏也插上了“雲翅膀”,通過物流飛向全國各地。

  “有買家專門定製200米長的風箏,還有學校邀請我去教孩子做風箏。”王振中說,直播不僅讓他多了一份收入,更讓他看到了傳統手藝的無限可能。

  風箏承載著中國人美好的祝福,是老祖宗的智慧。風箏製作不僅僅是一門手藝,也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和發揚。王振中相信隨著越來越多人對風箏的瞭解,還有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加入,風箏會飛得更遠。

春日童心種希望
春日童心種希望
2025-03-26 05:54:29
父親的拐杖
父親的拐杖
2025-03-26 05:54:48
雁子村裡燕紛飛
雁子村裡燕紛飛
2025-03-26 05:56: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