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成都日報
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局部)。有學者認為,畫面上的景色根據當時汴京的氣候,符合秋季的景色特徵。
石維明/文
今年初,我回故鄉河南開封,特意去了“清明上河園”。張擇端(1085年—1145年)可能沒有料到,他的一幅畫作,千年後成為現代開封傾力打造的實景。
《清明上河圖》是北宋畫家張擇端的名作,收藏於故宮博物院。這幅畫卷,長528釐米,寬24.8釐米,描繪的是北宋都城汴京(今開封)的繁華景象,從郊外到城裡“花光滿路、簫鼓喧天”的盛況和清明上墳、探親、遊春、宴會等各種風俗,被稱為宋代生動鮮活的百科全書。有學者統計,畫上人物1659人、牲畜96頭、樹木174株。彼時沒有微信、抖音、小紅書留下影像資料,它為後世歷史學家提供了直觀的畫面,被歷史研究者視為無價之寶。
《清明上河圖》本身藏有很多秘密。《清明上河圖》畫的是不是清明時節?“清明”指的是清明節嗎?
學者和民間在較長一段時間里一直認同《清明上河圖》反映的是清明時節宋代汴京人的生活,“清明”就是清明節。美術史學家鄭振鐸、徐邦達、張安治的觀點很具代表性,他們認為,《清明上河圖》中,有賣紙馬祭品的店鋪,有出城掃墓的隊伍,柳樹正發出嫩黃的新芽,柳綠杏紅、芳草碧波正是清明時節的真實寫照,說明《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是清明時節。
不過,1981年,世居開封的宋史學家孔憲易提出了異議,認為《清明上河圖》畫卷上的若干場景,並不是清明時節特有的景象,譬如:驢隊驮著木炭由小路而來,說明冬季將至,準備木炭禦寒;一戶農家短籬內長滿了茄子這樣的作物;草帽、竹笠多處出現,畫中未下雨,顯然用於遮陽;有人手持扇子、打赤膊,有兒童光著上身在街頭嬉戲;招牌上寫著“口暑飲子”的小茶水攤;貨攤上擺著切開的西瓜;畫面上的乘轎、騎馬者行列,雖然有上墳掃墓歸來的可能,但也可能是秋獵而歸。俗話說“春捂秋凍”,根據當時汴京的氣候,符合秋季的景色。
無獨有偶,收藏家馬未都也指出,《清明上河圖》中臨河的一家酒店旗上寫著“新酒”,“新酒”指當年秋天的新谷釀成的酒;西瓜、拿著扇子的人、光著膀子的人,都說明不可能是清明時節;出現送炭的驢車,說明天氣開始轉涼。顯然畫中描繪的是夏秋時節。
美國衛斯理學院藝術系教授劉和平提出了一個全新的讀畫方式,他認為《清明上河圖》所表現的是由汴河漕運帶來的城市經濟繁華,汴河航道“春開秋閉”,漕運季節從三月到十月,正是《清明上河圖》反映的時間和內容。
故宮博物院學者祝勇列出了畫卷中的矛盾之處,分析認為,《清明上河圖》展示的並非一個固定的季節,而是將一年四季的不同景象都融入了畫作當中。例如,楊柳依依是春季;扇子和西瓜是夏季;“新酒”表明是秋季;捲首的枯木寒林顯然是冬季。《清明上河圖》乃是一部涵蓋了春夏秋冬四季的長卷,人們在展開這幅畫卷時可以完整地觀看到汴京的四季之景。畫卷中的樹木有枯老的、翠秀的、茂密的、疏朗的,可以佐證。
如果《清明上河圖》的清明指的不是清明節,那“清明”二字又該如何解釋呢?
宋史學家孔憲易認為,據清嘉慶年間《宋會要輯稿》記載,汴京內、外城共分136坊,其中第一坊便是“清明坊”,由此推理,《清明上河圖》之“清明”乃是指地名“清明坊”,畫的是從清明坊到虹橋這一段繁盛景象。
歷史學家鄒身城在中國宋史研究會上提出,“清明”一詞,既非時令,也非地名,《詩經·大雅》中有“肆伐大商,會朝清明”之句,《後漢書·班彪傳》中有“固幸得生,清明之世”之語,這裡的“清明”指的都是政治清明、天下清明之意。
持這種觀點的人逐漸增多:所謂“清明”,指的是太平盛世、世道清明,考慮到宋徽宗時,確有鼓吹“政治清明”“歌舞升平”舉措,而且宋徽宗是這個畫卷的第一位收藏者,張擇端創作這幅畫的初衷,就是為了歌頌當時的清明盛世、清平聖明,因此取名為《清明上河圖》。這個說法近年來得到越來越多人的贊同。
本版稿件未經授權嚴禁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