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21世紀商業評論 作者:謝之迎
劉家兄弟治下,辣條一哥變了。
3月27日,在港股上市的衛龍美味發佈成績,2024年,總營收62.66億元,淨利潤10.68億元,同比增長超過兩成。
其中,以魔芋爽為代表的蔬菜製品,入帳33.7億元,營收佔比直升至53.8%,首次趕超辣條。
休閒零食賽道,拼殺激烈,47歲的董事長劉衛平,找到一條新路,打了場財富翻身仗。
3月28日收盤,衛龍美味報收14.04港元,股價一個月漲超三成,總市值約330億港元,約合人民幣300億元。
異軍突起
劉衛東力推的魔芋爽,有多火?
在社交平臺,它有個外號叫“人類貓條”。“一吃就停不下來,有時候還會用魔芋爽拌飯、拌麵條。”有消費者告訴《21CBR》記者。
衛龍魔芋爽有“香辣”“麻辣”“酸辣”等辣法,今年初還上新了麻醬口味。香脆的口感加上“低熱量”的誘惑,劉老闆這門生意讓人上癮。
在衛龍魔芋爽的產品包裝上,赫然寫著“連續三年全國銷量第一”。並且,產品加量60%,售價6.8元/80g。
魔芋爽是劉衛平首創,2014年上市,至今已超10年。他還推出小魔女魔芋素毛肚、魔芋素板筋等產品。
辣味蔬菜製品,已成為劉手中強勁的第二增長曲線。
2021年至2024年,衛龍蔬菜製品的收入佔比,從34.7%一路上升至53.8%。
且蔬菜製品的單價更高,2024年,其收入同比增長59.1%。相比之下,辣條主打的調味面製品,收入26.67億元,增速只有4.6%。
衛龍方稱,主要加強了全渠道建設和品牌建設,以及持續擴大蔬菜製品的產能。
去年,調味面製品的設計產能,由上年的23.77萬噸減至20.21萬噸,蔬菜製品則從9.62萬噸增至13萬噸。
同期,辣條類的產能利用率為65.4%,魔芋爽類則高達96.3%。
“衛龍在多品類、多管道、多場景、多消費人群方面的佈局,有了顯著成果。”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評論稱。
“蔬菜製品的佔比超過傳統辣條,反映衛龍產品結構的調整,這未必意味著其戰略發生根本性轉向。”
大消費行業分析師楊懷玉認為,衛龍可能會繼續加大在蔬菜製品等健康零食的研發和推廣力度,而辣條仍是其重要的業務板塊。
去年,衛龍的毛利約30.16億元,同比增長近三成,毛利率提升至48.1%。
兄弟連袂
披露業績的同時,衛龍還拋出一則人事變動公告。
孫亦農辭任公司執行董事及CEO職務,將繼續擔任顧問職務,新任CEO為公司核心股東劉福平。
44歲的劉福平,是劉衛平的弟弟,此前為公司副董事長兼執行董事。
兄弟倆來自“辣條之鄉”湖南平江,發跡於河南漯河。從一家“平平食品廠”做起,積累了百億身家,位列漯河首富。
前幾年股價下行,劉衛平的身家,從2022年的220億元,縮水至135億元。
2021年12月,劉衛平找來孫亦農擔任CEO。孫曾任職於可口可樂、銀鷺食品等企業。彼時劉衛平提出,要在2022年實現100億營收。
孫任CEO的3年間,衛龍的業績未見顯著增長。2023年營收48.87億元,淨利潤8.8億元,與2021年的水準基本持平。
百億目標沒著落,或是換帥原因之一。
“劉福平作為創始人之一,對衛龍的發展戰略和文化理念有更深入的理解,其接任CEO有助於保持公司戰略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楊懷玉評論說。
公告顯示,劉福平的CEO命令,自4月30日生效,初步任期3年,年薪高達878萬元。
當前,劉衛平和劉福平通過其信託工具及多家中間附屬公司,共同持有衛龍80.99%的股份,為公司實控人。
按照當前市值計算,劉氏兄弟的身家近250億元。
高端降溫
高端休閒零食賽道,路不好走。
頭部品牌紛紛轉型,良品鋪子的公開信稱,“不走(降價)這條路,就是死路”,300款產品平均降價兩成;三隻松鼠則貫徹“高端性價比”。
零食量販也異軍突起,零食很忙與趙一鳴零食戰略合併,去年營收超550億元,一大原因,還是價格便宜。
“辣條越賣越貴了”,類似的吐槽聲音不少。
從龐大的零食廠商隊伍里跑出來,到登陸港交所,劉衛平靠的,就是將辣條再做一遍,主打高端和網紅化。
昔日學校門口5毛、1塊的辣條已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是6塊、7塊的衛龍辣條。
劉老闆面臨著價升量降的尷尬。
從2019年到2023年,衛龍調味面製品的平均售價持續走高,從14.3元/kg上漲至20.5元/kg,累計漲幅超過四成。2023年,調味面製品的銷量同比下滑了17.4%。
劉衛平不得不大筆花錢,爭取多走量。
2024年,衛龍經銷及銷售費用為10.26億元,大漲27.2%,主要加大推廣及廣告投入。
今年初,衛龍攜手肯德基,推出9.9元限定聯名新品“辣條風味大雞肉條”。此前,還有蛋仔跨界聯名、榴槤辣條、衛龍辣條節等創意行銷。
“集團積極擁抱變化,持續推進全管道策略的落地實施,與消費者建立更多的連接。”官方稱,會積極推進創新行銷方式,精細化用戶運營。
挖掘第二曲線,跟上行業變化節奏,劉衛平正試圖緩解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