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奶就賠錢?有中小牧場被迫越冬:停止產奶減虧,奶牛育肥改賣肉
更新于:2025-03-26 12:55:50

本文來源:時代週報 作者:閆曉寒

國內原奶市場正在經歷一個漫長的低谷期。

從業二十多年,天津牧場主嘉濤(化名)第一次停止牧場產奶,自2001年建場至今,他見證過原奶行業大大小小多輪週期,但從未因行業低谷停止產奶。2024年下半年開始,他不得不採取停止產奶的極端措施。他告訴時代週報記者,只要出奶就會賠錢,一天虧損1萬元左右,因此他決定將奶牛育肥,養大後賣牛肉,以此減少虧損。

“今年中小規模養殖場日子比去年還難熬、負擔更重,因為原奶價格沒有回升,而玉米、豆粕等飼料成本在上漲。”嘉濤對時代週報記者說道。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5年2月末,全國玉米和豆粕現貨價分別較今年1月中旬上漲4.48%和21.67%。

原奶行業進入下行週期已有三年之久,2024年原奶產能階段性過剩疊加消費需求不足,奶牛養殖行業虧損面加大,產能逐步退出。2025年以來,上述兩大因素仍未好轉,原材料成本又出現上漲趨勢,牧場主壓力倍增。

寒意襲來,現代牧業(01117.HK)、優然牧業(09858.HK)等更有資金實力的牧場企業更具抗風險能力。“中小牧場可能難以抵禦行業性打擊,但頭部牧場企業有能力應對。大型牧業公司是全產業鏈佈局,在綜合採購方面具有規模優勢,同時也可通過開發國產替代草料等方式降低成本。”此前時代週報記者以投資者身份致電優然牧業,相關人士說道。

目前已有不少社會牧場選擇離場,留在行業中的人有的選擇通過減少餵養飼料、停止產奶等方式最大程度降低成本,在不斷虧損中焦灼等待形勢好轉;也有人開始自建生產和銷售管道,直接將奶加工為乳製品賣給終端消費者。

但一些中小牧場主和乳企的一個共識是,當前僅依靠行業自身力量或許難以走出困境。

圖源:圖蟲創意

乳企限量收購

原奶在上漲行情時,嘉濤很少為賣奶煩心。他在天津有1000多頭奶牛,有穩定產量,也有自己穩定的供貨管道。嘉濤牧場的奶牛產奶後,大部分直接供給上海的光明乳業(600597.SH)。

作為北方具有交通優勢且擁有完整乳製品產業鏈的直轄市,天津吸引了包括蒙牛(02319.HK)、伊利(600887.SH)、光明乳業等在當地建設生產基地或工廠,也有不少社會牧場散落在各個區域。

2023年嘉濤的牧場與光明簽訂了5年期合作合同。按照合同,2024年光明每天從其牧場採購約10噸原奶,雖然採購價起起伏伏,但也無需太多擔心銷售渠道問題。

但簽訂合同之時,原奶行業已經處於下行通道,嘉濤記得2021年左右,乳企對其牧場整體採購價還在4元/公斤以上,但2022年採購價開始出現明顯下降,2023年約在3元/公斤左右。當年為降低飼餵成本,嘉濤在2023年初就不再餵營養價值更高、價格也偏高的燕麥和苜蓿。

降價對嘉濤來說或許不算最大困擾,更讓他頭疼的是乳企開始限量採購——牧場每天產奶,但保質期極短的原奶大部分找不到消化管道。

2025年,光明從嘉濤的牧場採購量減少為每天8噸;同時,採購時間也從每月30天減少至每月20天,餘下10天由牧場自行尋找管道消化原奶。

嘉濤告訴時代週報記者,目前光明與其約定的原奶合同採購價為2.9元/公斤,超出合同採購量部分有兩種管道可以消化:低價賣給奶販子,或仍銷售給光明,但售價降為1.8元/公斤-2元/公斤。

山西牧場主任蓬(化名)也在去年體會到了乳企降價和限量的無奈。

任蓬的牧場位於山西太原小店區,山西是中國奶牛養殖大省、牛奶主產區,任蓬所在的牧場主要與蒙牛合作。

2024年原奶採購價不斷下跌,任蓬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去年5月以後,蒙牛在小店區牧場採購價基本保持在2.5元/公斤。同時,蒙牛的採購天數大幅減少,他將部分原奶以2.5元/公斤的價格銷售給大型乳企后,剩餘原奶只能以1.8元/公斤的價格賣給小型乳企或奶販子,遠低於養殖成本。

在去年需求疲弱時期,蒙牛每天從任蓬的牧場限量採購8車原奶,且一個月中有8天暫停採購。據任蓬瞭解,最高峰時蒙牛在該區一天採購原奶約五六百噸,但去年8月下降至三四百噸。具體到他所在的牧場,採購量從原本的每月170噸下降至每月130噸。

奶價下行週期,社會化牧場處於相對弱勢地位。接受採訪的兩位牧場主都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作為乳業上游,中小規模牧場沒有話語權,牢牢掌握定價權的乳企會根據市場價格對收購價進行調整,也會根據行情調整採購量。

“每年各省都有生鮮乳收購指導價,但與乳企深度綁定或乳企自建牧場才能享受到這一價格,很多社會牧場實際銷售價格通常低於指導價。”任蓬說道。

嘉濤對時代週報記者表示,乳企為減少收購量,對原奶增加了多項考核指標,“我從業以來從未聽過採購原奶時要考核芽孢,2021年後乳企對我們牧場增加了這項考核要求,如果不符合標準,就會被拒收。”

牧場停止產奶

二十多年來,嘉濤在2024年下半年第一次決定停止牧場奶牛產奶。

“我的奶牛現在不用來產奶,而是用來等形勢。”嘉濤說,現在肉牛形勢比奶牛稍好,奶牛只要產奶就賠錢,因此其牧場的奶牛不再產奶,而是用來育肥,即將奶牛養大后當作肉牛出售,“這樣還能賺點,等奶業行情好轉,我再讓現有的奶牛重新產奶。”

據嘉濤介紹,停止產奶後他的牧場成本大幅下降,例如原來需要獸醫、擠奶工、配種員等至少30名員工,現在只需要3人負責餵料;此前每月電費平均約6萬元,現在下降至6000元。

而牧場如果像去年一樣繼續產奶,每天僅賣奶的虧損就約有1萬元,嘉濤告訴時代週報記者,按照牧場每天銷售原奶收入4.1萬元左右計算,他每天成本就需要5萬元左右,每天都在虧錢。

“最直觀的表現是,我的流動資金可以堅持到今年9月,但到10月一次性收購全株玉米青貯時可能已無力支付。”嘉濤說道。

對任蓬而言,今年其牧場面臨的形勢更為嚴峻。

去年任蓬還能將大部分原奶銷售給蒙牛,雖然總體情況仍然是虧損:僅2024年下半年,任蓬所在牧場每天的飼餵成本約兩三萬元,賣奶的收入只有一萬元左右,一個月僅賣奶至少虧損30萬元。

但今年他已經失去蒙牛這個大客戶,他與蒙牛的購銷合同到期后,未能繼續與乳企簽訂續約合同,只能自產自銷,這意味著每天數噸的原奶都要靠自己想辦法消化掉。

任蓬的牧場存欄奶牛約有720頭,去年下半年其牧場每天原奶產量約5噸-6噸。據任蓬瞭解,今年蒙牛在其所在區域已經停止與日產量20噸以下社會牧場的合作,他身邊已經有至少十幾家同行難以負擔持續不斷的虧損,無奈退出宣告。

任蓬也在尋找新出路,一方面大幅降低成本,他告訴時代週報記者,他並沒有大幅減少養殖規模,但減少了餵養飼料,原奶日產量從此前的5噸-6噸下降至目前的2噸-3噸。

另一方面,除了將原奶賣給奶販子,其牧場也開始直接將原奶加工,銷售給周邊消費者。但這一方式需要投入設備、人員、包裝等成本,目前任蓬以4.1元/公斤的價格將乳製品銷售給終端消費者,雖高於乳企採購價,但仍無法覆蓋前期投入成本。

從全國範圍來看,根據農業農村部監測數據,2024年全年生鮮乳均價為3.32元/公斤;同期,國家奶牛產業技術體系監測牧場牛奶全年平均生產成本為3.46元/公斤,出現階段性成本價格倒掛。

與2024年不同的是,今年牧場主又增加一項飼料成本上漲的壓力。

“今年比去年還要嚴重,因為現在飼料價格出現上漲。”嘉濤對時代週報記者說,年前他購買的豆粕價格為2800元/噸,現在已經漲到3800元-4000元/噸,同時玉米價格也出現一定程度上漲。

壓力在哪?

在業內看來,此次原奶行業下行週期核心問題在於奶源供給過剩。

此前基於對行業未來發展的積極預判,行業整體保持較高投入。2020年以來,河北、內蒙古等全國生鮮乳主產區“大幹快上”興建牧場,近幾年,前期奶源基地建設產能不斷釋放。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0年國內牛奶產量為3440萬噸,到2023年達到4197萬噸,自2021年到2023年的3年間平均每年增長超過200萬噸。直至2024年國內牛奶產量才下降至4079萬噸。

乳業產能大幅增長的同時,終端需求卻沒跟上。尼爾森IQ數據顯示,2024年乳品全渠道銷售額同比減少2.7%,其中佔比最大的液態奶全渠道銷售額同比減少3.7%。

從頭部企業伊利和蒙牛的營收變化,可看出乳企面臨的壓力。

蒙牛在2024年盈利預警中表示,由於原奶供需矛盾突出、消費需求不及預期,預計2024年總收入同比下降;光明乳業、三元股份(600429.SH)在去年前三季度營收也分別同比下降10.89%、11.96%。

山東省奶業協會在近期公佈的報告中表示,2024年乳企銷量沒有實現預期增長,生鮮乳供需形勢依舊嚴峻。由於乳品消費市場疲軟,乳製品供需矛盾由階段性奶源過剩轉變為全週期奶源過剩,奶產業發展處於困難期。

高級乳業分析師宋亮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當前乳製品主要矛盾是供給嚴重過剩,即生鮮乳增長過快,但消費需求不足。在他看來,消費不足的原因在於,前兩年乳製品銷量增長已經遠超平均水準,消費增長已經達到極限,乳製品銷量開始下行。

“乳製品不具備消費價格彈性,價格下行不會帶來銷量的大幅增長。”宋亮此前對記者表示,在此情況下,應迅速減少上游供給。調節供求關係行之有效的辦法可能是,行業前20家牧場宰殺15%-20%的後備母牛和現有泌乳牛。

上述優然牧業相關人士認為,未來行業整體向上取決於供需的再次平衡;從微觀角度,考驗的則是各家企業的經營品質,比如成本控制是否更為得力等。

根據山東省奶業協會判斷,2025年上半年,若消費不能實現很好增長,奶業依然面臨較大壓力;下半年奶源供給情況將好於2024年同期,但恢復情況仍要觀察今年上半年奶牛減欄數量、居民消費恢復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