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嘉興日報
■記者 楊 茜
【廉跡速寫】
在秀洲區新塍古鎮的中北大街上,坐落著一座典型的江南水鄉木結構建築群——鄭氏老宅,2009年1月被立為嘉興市文物保護點。但當地百姓更習慣親切地稱其為“鄭官房”。這是為何?據當地老人介紹,這裡曾是當地鄭氏家族的集中居住地,大家這樣叫,也是對鄭氏家族中那些清官廉吏、文人學者的紀念,對鄭氏家族“清白貽人、維德之基”治家理念的認可。
“鄭官房”始建於清乾隆年間,改建於民國時期,如今的規模是鄭氏家族經過數百年時間逐步形成的。該建築群南北長100多米,東西寬40余米,佔地面積約4000平方米,前後六進、東西四落,主要有清貽堂、燕貽堂、蘭溪宅院、懷朗軒、榆廬等院落,大小房間70餘間。至今,仍有鄭氏後人散居其中。
【今篇演繹】
晴好的日子里,走近“鄭官房”,白牆黛瓦的建築群已經滿是歲月的痕跡。還未叩門,就見到一個二層樓房前,醒目地貼著“處世以謙讓為貴,做人以誠信為本”的家訓。一名衣著樸素的男子笑臉而出,彬彬有禮地介紹自己。他正是鄭氏家族後人——71歲的鄭昌詩,目前和97歲的老母親一起生活在老宅的幾間平房內。
木式架構的房屋內,陳設極其簡單。一張床、一張桌、幾個板凳、一個壁櫃。小小的院子里,栽著些蘭花,一棵生長了幾十年的金銀花樹沿著斑駁的內牆攀爬著。在這裡,時間似乎走得特別慢,寂靜中彷彿能聽到清白之家、書香門第的心跳。
新塍鄭氏家族的始祖是鄭熙,於清乾隆二十五年前後在直隸柏鄉、寧晉、順義等縣任縣令。在任時,鄭熙清正廉潔,頗有政治聲譽。當時,順義縣的縣試,有個不好的慣例,就是總錄取富家子弟,並從中索取重禮,收受的禮金則由掌管縣試的官員使用。鄭熙剛上任,縣衙辦事員就沿用慣例向他請示。鄭熙聽后大怒:“這是求賢之道,當憑文章取賢,況且寒士苦況,我全經受過,怎可貪賄賂而屈真才?子孫還要讀書,哪能造此罪孽?”辦事員聽完,不敢說話。後有人又來勸,鄭熙依然不為所動。自此,順義縣縣試舞弊風氣得到改變。
鄭熙在任時,為官清正,退職后也是兩袖清風。他來到民風淳樸的新塍,在問松里選了一塊地,造了兩進七間房屋,並在門楣上鐫刻“清貽堂”三個大字,意思是要“以清白貽於後人”,並專門撰寫《清貽堂文稿》,告誡子孫要清白為人。自鄭熙在新塍定居之後,鄭家歷代出了許多讀書人,或為官或從文或從事教育事業,都有好名聲,不辱“清貽堂”的家風。
說起家族中的這些優秀長輩,鄭昌詩不免激動起來,“鄭熙的孫子鄭鳳鏘是個清正的好官,他回鄉后編了新塍鎮第一部志書《新塍鎮志》14卷,記錄了這邊數百年的風俗變遷、祠宇興廢、官宦政績、儒林辭章等;鄭熙的曾孫鄭文同深受家風影響,告老還鄉后,在祖屋北面的地基上建造了蘭溪宅院,院上有磚雕門樓,上面專門刻有‘維德之基’四個字,意思是‘德行是為人的基礎’,這也是對祖訓的補充和拓展;還有鄭熙的曾孫女鄭靜蘭是知名女詩人,性子耿直,和秋瑾交好。鄭氏家族後人鄭蘭華是一心治學的著名化學家、教育家……”
在鄭昌詩的記憶中,幼時,父親和叔叔常會和他回憶他們小時候的周末學習日。基本上都在周日,鄭氏族人中的小孩就會搬個小板凳,跨過門庭,穿過衚,聚到懷朗軒,聽家裡的長輩講述家族歷史、先人故事,以激勵後人。正如鄭熙第四代後人鄭文恆在詩中所寫“憶昔趨庭自幼時,我父切切會致詞”。
儘管到鄭昌詩這一輩,族人已經分散各地,當年熱鬧的“鄭官房”也漸漸變得清寂,但那份“清白貽人、維德之基”的訓誡,依舊流淌在他們心間,經久不息。“每年,都有我們鄭氏家族裡的人過來尋根問祖。”作為鄭熙第八代後人,鄭昌詩每次都會用心傳遞時光里的那份動人記憶。
【記者感言】
縱觀鄭熙家族的讀書人,他們的官品或許並不大,但他們身上都有一個共同點:注重個人修養,清正廉潔,努力在各自的事業上或為當時社會的進步,或為人才的培養,或為百姓的安居樂業作出貢獻。
在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家風”扮演著關鍵角色。好的家風,影響的不光是幾代人,還可以持續締造好的社會風氣。新征程上,從傳統家訓家規中汲取思想精華與道德滋養,以優良家風帶動清淳民風、清朗社風、清廉政風,我們的時代也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