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時,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鞋?
更新于:2025-03-26 09:45:36

在跑步中,一雙好的運動鞋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讓你在跑步中得到更好的支持和保護,降低受傷的風險,提高跑步效果。

那麼跑步鞋怎麼選呢?一篇文章為大家進行詳細介紹,為大家挑選跑鞋時提供一些參考。

跑鞋底 有講究

選鞋,有人注意到鞋底嗎?

鞋底的形狀,專業說法叫做鞋楦底,主要有三種類型:競賽型、普通型、直型。

競賽型又叫香蕉型,因為很像一根香蕉,這類跑鞋適合競速比賽時有一定速度的跑者穿,特別是跑步過程中以前腳掌著地為主的選手。普通型和直型楦的區別在於著地面積。大體重跑者建議選直型楦,可以分散對腳掌的衝擊力,保護小腿肌肉和跟腱。普通型在市場上最為常見。

選大小 有竅門

選鞋的第一個參數,當然是鞋碼。買多大尺碼的鞋子合適呢?最好到實體店試穿一下,一定要留點餘地。這個餘地很有學問,通常跑鞋碼數的選擇可以按鞋內長=稠腳長+1~1.5釐米來走。這裡教你一個自測法,就是選好鞋子後穿進去,腳尖盡量向前,鞋後跟能伸進去一根手指(食指或者中指,或者兩根同時並排伸進去),這個距離差不多就是1.5釐米。如果腳特別寬或腳背特別高,還得放大碼數。

習慣於穿某一個品牌型號的跑鞋后,下次購買基本就不用再試穿了,可以網購。但如果想換其他品牌的鞋,一定還要去試穿,步驟同上,碼數可能會有差別。一雙鞋會標有美碼、歐碼、亞洲碼,只要記住自己習慣的一種碼數就可以了,需要換算的時候對照一下即可。

選鞋的另外一個重要參數是鞋底前後的厚度差。鞋底厚度屬於功能性參數。厚度差一般會標註在鞋墊上,如果鞋底前後厚度差為0~4毫米,達到每小時16公里速度的跑者可以嘗試;厚度差為8毫米,每小時11~16公里的跑者可以嘗試;鞋底厚度差為12毫米,適合於每小時低於10公里的跑者使用,這也是絕大多數大眾跑者的首選。

如果作為新手的你在選購時,沒有發現厚度差標註(許多品牌不標這個參數),也沒關係,那就選擇略厚一點的鞋底。鞋底越薄,對小腿肌肉和跟腱損傷越大。專業選手一般都會選擇相對薄一些的鞋底。

還有一個直觀參數是鞋底的硬度,選鞋一般以鞋後半部分不能被扭轉為標準。有些品牌在宣傳時強調“踩感”,鞋底柔軟到可以隨意彎折,甚至折成環形。這類鞋適合走路休閒,不適合跑步。

入門跑友應考慮三個問題

對於入門跑友,建議選擇跑鞋時考慮以下因素:價格合適,在自己預算範圍內;大小合適,現場試穿試跑沒問題;外觀喜歡,鞋型、配色、做工都是自己想要的。滿足以上三點就可以了,品牌並不是首要考慮的因素,只要是正規運動品牌,現在幾乎都有跑鞋出品。那些宣傳冊上、看板上神乎其神的跑鞋特性,對於新入門跑友來說基本上是體會不出來的。等跑過一段時間,對跑步的理解加深了,再深入研究、選擇更適合自己的跑鞋。

多久換一雙跑鞋

跑鞋也有壽命。衡量跑鞋的壽命有兩個維度,一是時間,二是跑量。

跑鞋橡膠底中一般都加了降解材料,這種材料2~3年失效,因此鞋的壽命是兩年。由此,專賣店的特價鞋你就要睜大眼看了,看看出廠日期,多半是放了一年還沒有賣出的舊款鞋。

長時間使用含有EVA(化學名稱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一種合成塑膠)的同一雙跑鞋,最好的EVA材料也會失去功能。一般來說,跑步達到200~600千米,跑鞋就會失去60%的功能。所以說,600千米跑量是一雙跑鞋的壽命拐點。專業選手一個月就能達到600千米的跑量,很費鞋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這些指標也不是絕對的。跑鞋的壽命和跑者的體重、路面條件、天氣環境都有關係。對於大眾入門跑者,不必過多糾結於此,選購時只要滿足穿著舒適、價格合適、外觀喜歡就可以了。

總之記住:預算之內、樣式喜歡、試穿合適,避免被鞋店導購牽著鼻子走,進店時可以先說出自己的預算。

霜淇淋中的化學
霜淇淋中的化學
2025-03-25 23: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