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少了什麼,會發生糖尿病?醫生說:2種情況常見,第2種最多
更新于:2025-03-26 10:30:06

“不愛吃甜品,怎麼會得糖尿病呢?”

40歲的王老師患糖尿病而離世了。

王老師離世後,很多人疑惑為什麼王老師不怎麼愛吃糖、愛吃甜的,為什麼還是得了糖尿病呢?

原來,在日常生活中王老師是工作狂,為了提高效率,她經常吃火腿腸來代替正餐,但是火腿腸中含有的糖精和添加劑比較多,導致體內的血糖不斷升高而引發了糖尿病。

究竟為啥會得糖尿病,不吃糖也會得嗎?

其實,患上糖尿病跟糖沒有多大的關係,而是身體里缺了一種東西。

一、“胰島素”,糖尿病的“禍根”

“胰島素”是我們會不會患糖尿病很重要的一個因素,小妙選取2種比較常見的類型來跟大家講解。

1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是糖尿病中的一種,也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目前1型糖尿病並沒有明確的病因,但比較主流的觀點是由於自身免疫系統缺陷導致的胰島素分泌不足引起的,可能和遺傳基因、病毒感染和突變環境等有一定的關係。

1型糖尿病主要見於年輕的青年人和青少年兒童。

由於1型糖尿病患者自身的胰島功能障礙,分泌的胰島素不夠人體正常的生理活動需要,所以必須要外源性的胰島素進行治療。我國指南推薦所有的1型糖尿病患者都要儘早採用強化胰島素治療方案,包括持續皮下胰島素輸注和基礎加餐食胰島素治療

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也是臨床上最常見的內分泌疾病,主要是由於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導致的胰島素抵抗或者胰島素分泌不足引起的。

2型糖尿病常見於老年人,據統計,在60歲以上的人群中,每3人就有1人類發病率2型糖尿病;作息不規律的年輕上班族也容易被2型糖尿病“眷顧”;此外,肥胖也是引起2型糖尿病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肥胖者患2型糖尿病的風險是正常人的3倍。

二、健康的生活方式,預防糖尿病“靈丹妙藥”

據中國糖尿病和代謝疾病研究通知資料表明,我國有9240萬糖尿病人群,糖尿病前期人群高達1.48億,而其中數量最多的就是2型糖尿病人群。也就是說,有上億的人群正在或者已經走進了2型糖尿病的“團隊”。

上文小妙已經說了,2型糖尿病最主要的原因是因為不良的生活習慣導致的,所以健康的生活習慣就是預防2型糖尿病的“靈丹妙藥”。

▪ 飲食:正常情況下,我們一天所需要的碳水化合物應該佔總熱量的55%-60%,也就是300-400左右,不少於150克,具體的攝入量可以根據自身需求進行調整;每天最好攝入500克的蔬菜,其中包括50-100克的水果,因為蔬菜、水果中含有豐富的膳食纖維,可以防止便秘,還能預防肥胖;控制高糖高脂飲食,糖和油最好控制在30克左右。

▪ 運動:運動是預防糖尿病的重要方法,跟不運動的人相比,每周運動4小時或每天運動35分鐘的人,患糖尿病的風險將下降80%,長期規律的有氧運動能起到改善胰島素作用

▪ 不要熬夜:睡眠不足容易導致身體抵抗力下降,導致內分泌紊亂,身體就容易出現問題,就會增加糖尿病的風險。

三、得了糖尿病,也別慌,4個辦法勸退它

對那些預防失敗,或者已經患有糖尿病的人也別怕,4個辦法勸退它:

首先,飲食治療。可以通過注意碳水化合物的攝入,飲食要均衡而有營養多攝入蔬菜和水果,控制高糖高脂飲食。

其次,運動治療。運動對治療糖尿病有輔助作用,堅持每周運動4小時或每天運動35分鐘, 可以選擇有氧運動。

另外,要進行藥物治療。

糖尿病患者不能只通過飲食和運動來治療,關鍵還需要藥物治療。根據《糖尿病最新指南》,二甲雙胍依舊是治療糖尿病的一線藥物。另外,各別糖尿病人群,比較常見的是1型糖尿病,需要注射胰島素。

除此之外,糖尿病病人還可以通過手術治療。糖尿病手術治療是指通過腸胃道的重建,來改善甚至治癒糖尿病,不過目前糖尿病手術治療只針對2型糖尿病,在歐美國家早已經應用於臨床,但是在國內的開展還不是很充分,所以在進行手術治療前,要考慮清楚。

四、血糖監測,是糖尿病的“保護傘”

除了各方面的治療外,血糖監測也是糖尿病的“保護傘”。

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血糖監測是非常重要的,進行血糖監測可以説明患者有效掌握自己的血糖變化,對於運動、飲食、生活規律、用藥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説明患者及時發現問題,儘早治療

其次,血糖監測可以反應藥物的療效,可以指導治療方案的調整,改善治療效果

最後,血糖監測可以降低糖尿病併發症的發生,改善身體狀況,提高患者的生活品質。

看來並不是不喜歡吃糖就不會患糖尿病,要想預防糖尿病,關鍵還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一旦發現得了糖尿病,就要積極治療。

 

參考資料:

[1]洪勇濤,楊曄,趙丹玉.2型糖尿病治療簡況[J].實用中醫內科雜誌,2017:90-92.[2]陳恩.健康飲食最優組合[J].東方藥膳,2018: 15-15.[3]朱婧,顧愹,蔣和敏,鄭旭琴,范紅旗,孫敏,王堅,朱大龍,馬建華,李偉,崔世維,成興波,楊濤.1型糖尿病診療現狀調查分析[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6:150-154.[4]林楠.監測血糖的重要性[J].糖尿病新世界,2012:20-21.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