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痛了!從來沒想過頭痛會這麼要人命。”胡大爺今年65歲,年輕時候一直有偏頭痛的毛病,最近又開始被頭痛折磨,於是按以往一樣,去藥店買了止疼葯。然後,這一次止疼葯並沒有效果,頭痛愈發嚴重,腦袋昏昏沉沉的,家人只好帶胡大爺到醫院檢查。
結果一檢查,竟發現胡大爺腦子裡長了個瘤!最終確診為腦部膠質瘤。頭痛,可能是很多人口中的“老毛病”,但稍不留意,可能就是一顆埋藏在頭腦深處的定時炸彈。
腦膠質瘤,大家平時聽得可能比較少,但發病率卻也不低。膠質瘤其實就是中樞神經系統神經膠質細胞發生癌變而形成的腫瘤,故又稱為神經膠質細胞腫瘤,它是中樞神經系統最常見的原發性腫瘤。膠質瘤浸潤性生長的生物學特性決定了它沒有良性和惡性之分,只有低度恶性和高度恶性之别。
據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卞留貫介紹,腦膠質瘤約佔所有顱內腫瘤的45%,我國膠質瘤年發病率為8~10人/10萬人。目前的臨床數據顯示,經過綜合治療后,低級別膠質瘤患者的中位存留期在8-10年之間;間變膠質瘤患者的中位存留期在3-4年之間;膠質母細胞瘤患者的中位存留期在14.6個月至17個月之間。
一、腦膠質瘤主要誘因
目前膠質瘤發生的機制尚不明確,一般認為與生活環境、生活方式、遺傳因素以及個人免疫狀態等相關。現在比較明確的危險因素為“暴露於高劑量電離輻射”和“與罕見綜合征相關的高外顯率基因遺傳突變”。除此之外,可能的發病原因還有:
1.電磁波:研究證實,電磁波對人體是有危害的,長期暴露在有電磁波的環境中,腦腫瘤有增加的趨勢。
2.污染的空氣:長期工作在有空氣污染環境中的勞動者發生腦腫瘤的幾率明顯增加,其孩子腫瘤發生率也高於其他的孩子。這些職業主要包括造紙、磨粉、手工業、印刷、化工、煉油和金屬冶鍊等,主要是空氣中存在著大量的烴類化合物。
3.長期勞累:數據顯示,膠質瘤患者年齡大多介於40~60歲之間。這個年齡層的患者基本是家庭的頂樑柱,長期處於高負荷工作狀態,身體過度勞累。
二、提醒信號要重視,早診早治很關鍵
膠質瘤像樹根一樣,紮根於腦,無邊界,呈浸潤性生長。其臨床表現沒有特異性,一般也不向身體其他部位轉移。相對於其他類型的癌症,膠質瘤早期的臨床癥狀並不十分典型,大體可以歸納為以下3種情況:
1.頭痛
腫瘤生長在大腦內,形成了局部佔位效應,引起顱內壓力增高,患者會出現頭痛,嚴重者會出現顱內壓增高三聯征,即頭痛、嘔吐、視乳頭水腫。這種由頭痛引起的嘔吐,跟飲食或是腸胃消化不好沒關係,是噴射狀的嘔吐,嘔吐后,病人的頭痛癥狀會明顯改善。
2.癲癇
腦腫瘤的存在還會導致大腦電生理功能異常,引起大腦局部異常放電,出現癲癇發作。它是在一定時候引起的一個發作性的突然意識喪失,伴有手腳抽搐症狀,是一個很明顯的警示癥狀。
3.運動語言受限
腫瘤壓迫鄰近的腦組織,造成局部神經功能障礙,比如壓迫腦運動功能區,會造成肢體乏力,甚至偏癱;壓迫語言功能區,會造成言語不流利,甚至失語。但造成這些部位功能障礙,也會容易誤診為腦卒中,因此還應仔細辨別。
三、奇!腦瘤手術途中,30歲小夥被喚醒做題
30歲的車先生因為一次突發的癲癇,被查出患上了腦部膠質瘤。由於該腫瘤切除風險非常大,極有可能造成永久性肢體活動和言語障礙。主刀醫師和麻醉科溝通后,決定採用術中喚醒麻醉,以準確定位保護患者的神經功能。
於是,手術室出現了這樣一幕:開顱後,麻醉的車先生被“喚醒”,醫生邊切除腫瘤邊對其肢體活動和語言進行檢查。按著醫生的指令,車先生大聲說出自己的名字,給自己鼓掌加油。當麻醉醫生把測試題拿到他面前開始提問,他鎮定地對答如流。
終於,在歷經12個小時的奮戰後,手術結束了,腫瘤順利切除。術后,車先生各項功能也基本都恢復正常,10天后,他就康複出院了。
可以說,在術中喚醒狀態下通過術中電刺激技術進行腦功能監測,切除腦功能區膠質瘤,明確腫瘤切除範圍及腫瘤與腦功能區關係,是目前最大程度切除腦功能區尤其是語言功能區病灶,同時保護腦功能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減少術后永久性神經功能障礙的發生有效方法。
理想的喚醒手術,患者無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等併發症,無顱內壓增高引起腦組織膨出而終止手術或切除部分腦組織的情況,術畢清醒術后1周內隨訪術后患者語言和肢體活動正常。無術中知曉及術中痛苦回憶導致心理障礙發生。
四、日常如何預防腦瘤?
雖然腦膠質瘤的治療手段得到提升,患者的生存率也在不斷增加,但是預防大於治療,日常生活中仍要加強防範意識,盡量降低患癌風險。
如何預防腦瘤,這幾年我們接觸到的最多的建議是“少用手機”。手機輻射究竟有多厲害?長期用手機到底會不會引發腦瘤?近年來,科學界對這個問題的爭議持續不斷、莫衷一是。
一方面,2011年5月31日,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在對關於使用手機與腦瘤的科學文獻做了歷時一周的集中梳理之後,宣佈將手機輻射的致癌風險歸為2B等級。這個等級指的是證據強度,2B的含意是指“對人類致癌性證據有限,對動物致癌性證據不充分”。
另一方面,美國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會會員肯尼思·福斯特表示,IARC給出的結果離真正確定手機會致癌還很遙遠,公眾不必為此擔心。
針對不同的聲音,浙江大學醫學院副院長、浙江省生物電磁學重點研究實驗室主任許正平教授評論認為,研究將手機輻射認定為“人類可疑致癌源”是一件讓人高興的事。他說:“中國人說要‘防患於未然’,這個結果符合預防原則,提醒我們要小心使用手機。”
因此,目前認為,雖然使用手機與腦瘤發生之間的關係缺乏長期有效的實驗證明,我們不必過分緊張,但是因為多項研究發現了這二者之間的相關性,因此,我們也不能掉以輕心,特別是長期頻繁使用手機以及電子產品接觸較多的20歲以下年輕人。
除了減少手機使用頻率,在日常生活中,做好以下4點也能避免一些腫瘤相關因素,對預防腫瘤的發生,具有一定的意義。
首先,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戒煙限酒,是基本的預防腦腫瘤的方法。其次,合理安排休息和工作,避免過度用腦。整日著迷於上網,或熬夜打牌,都是不利於腦健康的行為。第三,染髮劑中含有國際公認的致癌物質對苯二胺,平時盡量減少染髮次數,染髮後努力清洗乾淨染髮劑存留物。最後,也是最應該堅持做到的,就是每日適當的體育鍛煉和戶外活動,這有助於提高心肺功能,強健機體各器官的應激耐受力。
雖然腦腫瘤影響十分嚴重,但是隨著臨床醫學的發展,治療手段非常多,效果也非常好。腦腫瘤患者要樹立信心,積極配合醫生進行治療,都可獲得不錯的治療效果。
參考資料:
[1]《精準切除膠質瘤 保護腦功能》.醫師報.2021-03-25
[2]《科學家發現膠質瘤治療新靶點》.科技日報.2017-04-2
[3]《科學家發現腦膠質瘤免疫新機制》.上海科技報.2016-05-04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