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社區活動中心,張奶奶一臉愁容地拉住我,她的眼神里滿是無奈和困惑,說:“我最近這身體啊,越來越不對勁。聽人說吃飯 7 分飽對身體好,我一直這麼做,可最近總感覺渾身沒勁兒,下午還餓得心慌,這到底咋回事呀?” 張奶奶的話,讓我想起了之前遇到的王大爺,他也是因為遵循 “吃飯 7 分飽”,身體卻出現了各種問題。看來,“吃飯 7 分飽” 這個大家常說的健康理念,對於 60 歲以上的老人來說,似乎沒那麼簡單。
人一旦上了年紀,身體就像一台運轉多年的老機器,各個部件都開始出現變化。代謝越來越慢,消化能力也大不如前,胃腸吸收營養的效率也降低了。就拿張奶奶來說,她的胃容量變小了,胃酸分泌也少了,如果還像年輕人一樣嚴格遵循 “吃飯 7 分飽”,每次進食量過少,身體根本得不到足夠的能量供應,可不就容易疲乏無力嘛。
那 60 歲以上的老人,一天吃幾頓才更健康呢?根據最新的營養學研究,相較於一日三餐,一天吃 4 - 5 頓小餐的飲食模式,對老年人的健康更有益。想像一下,把一天的食物分成多次攝入,就像給身體持續 “加油”,既不會讓消化系統負擔過重,又能保證身體一直有能量可用,還能避免長時間饑餓引發的低血糖和疲勞。
具體來說,每天 4 - 5 頓小餐,可以在傳統三餐的基礎上,在上午和下午各加一次小點心。上午吃個蘋果、柳丁這類水果,補充維生素的同時,還能穩定血糖;下午來杯優酪乳或者吃點堅果,補充優質脂肪和蛋白質,還能增加飽腹感。這種飲食方式好處多多。
從血糖方面來看,老年人血糖波動大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少量多餐就像給血糖 “裝上了穩定器”,能有效減少低血糖和高血糖的發生幾率。消化系統也能因此受益,分散進食能讓胃腸道更好地消化和吸收營養,像蛋白質、鈣、維生素這些對老年人至關重要的營養元素,都能被充分吸收。而且,隨著年齡增長,胃腸道蠕動能力變弱,一次吃太多容易脹氣、反酸,少量多餐就能減輕胃部負擔,避免這些不適癥狀。
知道了一天吃幾頓,那每頓具體該怎麼吃呢?從營養學的角度,這裡有些小建議。
早餐要吃得豐富,像一碗燕麥粥,既有碳水化合物提供能量,又富含膳食纖維促進消化;再搭配一個煮雞蛋,補充蛋白質;最後來上一些水果,補充維生素,這樣一頓早餐,能讓老人一上午都精神飽滿。上午加餐吃個小水果,輕鬆又健康。
午餐講究清淡且營養均衡,一份雞胸肉搭配各種蔬菜,再加上一碗米飯,營養就很全面了。不過要注意,午餐別吃太多,七八分飽剛剛好。下午加餐可以選擇適量堅果或者一杯優酪乳,好吃又營養。
晚餐得清淡,少放油鹽,少吃紅肉。多吃魚、豆腐和綠葉菜,這些食物營養豐富又好消化。而且,晚飯別吃得太晚,吃完後出去散散步,能説明消化。
“吃飯 7 分飽” 這個理念,其實更適合年輕人和中年人。老年人基礎代謝降低,如果長期吃得太少,很容易營養不良,免疫力也會跟著下降。那些身體本來就弱的老人,要是飲食上再過於苛刻,營養跟不上,生病的幾率就更大了。
張奶奶按照這個建議調整了飲食習慣后,下午不再疲乏無力,整個人的精神狀態都好了很多。其實,每個人的身體狀況和生活習慣都不一樣,適合的飲食方式也不同。如果家裡的老人也有類似的飲食困惑,不妨嘗試調整飲食結構,改成少量多餐,說不定能收穫意想不到的效果。
除了調整飲食頓數和內容,還有一些小細節也很重要。每天保證飲食多樣化,肉、主食、油和蔬菜纖維都要攝入,這樣才能保證身體獲得充足的維生素和礦物質。晚上別吃太飽,晚飯最好在睡覺前 3 個小時吃完,不然容易肚子不舒服,還可能胃酸倒流。吃完飯也別立刻坐下或者躺下,適度運動一下,比如慢慢走 20 分鐘,對消化很有説明。
人到了 60 歲,身體需求和年輕時大不一樣,飲食健康變得格外重要。別再盲目遵循 “吃飯 7 分飽” 了,找到適合自己的飲食方式,才能吃得健康,身體也更硬朗。
【本內容為故事類醫療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內容所出現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為藝術加工,並非有意冒犯或貶低任何個人、團體或組織。如有雷同,純屬巧合,請理性閱讀。】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