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當下這個社會,壓力無所不在。很多疾病的誘因就是壓力,如焦慮症,抑鬱症,自殘行為,情緒困繞以及濫用藥品等心理健康問題。
不僅如此,壓力過大引發的失眠等不良情緒對於大腦的傷害,跟運動員因為遭受外力而造成的腦震蕩一樣,看上去沒什麼事,但實際上有些人一段時間后,甚至連自己孩子的名字都記不住了。這就是慢性壓力對人腦造成的嚴重後果。
那人的壓力從何而來呢?所謂的壓力,都來自我們未知的,嫌棄和懼怕的事情。小到感覺失衡大到生命安全都是如此。
就拿孩子讀書來說吧,家長更多的壓力來自對孩子未來不確定的恐懼,更來自於他們一些錯誤的教育觀念,比如:⑴通往成功的道路只有一條,孩子千萬不能被別人擠下來;⑵如果想擁有好的生活,在學校里就得擁有上佳表現;⑶今天的世界比以往要兇險得多。壓力深深紮根於恐懼,而恐懼又總是招致糟糕的抉擇。
有一項關於老鼠對壓力的感受研究。讓實驗中的老鼠遭遇電擊,如果此時有個轉動的輪子,只要輪子一轉就可以停止電擊,那老鼠就高興地轉著輪子,也沒什麼壓力。但是一旦輪子被拿走,老鼠就會承受巨大的壓力。倘若將輪子再放進籠子里,即便輪子沒有連接到電擊設備上,老鼠的壓力水準也會低得多。
對於人類而言,假使對於你不喜歡或者不滿意的事情有立刻叫停的按紐,就算你沒有使用這個按紐,你的壓力水準也會降低。
這就是控制感的舉足輕重的作用,它甚至比你的實際行動更重要。也就是說如果你有影響全域的信心,你的壓力自然就少了許多。這就好比高手比武,當你知道自身擁有對手無法企及的秘密武器,你掌控著比賽的勝負局面,此刻你是不是壓力就小多了。
也因此對於人類而言,自主權是非常重要的元素,每個人都想要掌握自己的命運,成人孩子亦如此。
對孩子而言,倘若沒有健康的控制感,便會感到無力和不知所措,也往往因此變得過度被動與順從。他們一旦被剝奪了做出有意義的選擇能力,就更有可能變得焦慮,且愛發脾氣,甚至還會自暴自棄。
如果孩子大腦完全屬於自己,他明白自己的生活是如何運轉的,加上外在的一點支援,他就能把自己的事情打理得井井有條,對於每天必須做些什麼,什麼時間完成作業其實必裡都非常清楚。
父母若是不停的嘮叨想控制孩子的想法,那麼孩子所產生的壓力就會逼著自己去對抗父母。解決問題的秘訣就是賦予孩子足夠的自由和尊重,進而讓他們自己把困難搞定。
換一種想法,即便孩子活成自己期待的模樣,父母大功告成鬆了一口氣,可這樣的孩子將來對生活的自我控制就會遭遇弱化,於是就會過上“別人說了算”的日子。這難道是為人父母願意看到的嗎?
所以父母要把自己當成孩子的顧問,而非老闆或經理人。凡事要盡可能多地對孩子說“你來定”,這其中所蘊含的智慧可以説明孩子找到屬於他自己的內部動機。當然還包括跟孩子相處的平和與恬淡,不傳播自身的焦慮給孩子等一系列做法,這對於孩子還是家庭都是一次最好的改變。
我們無法控制孩子,也不應該控制孩子,為人父母要做的是説明孩子獲得對生活的控制感,幫助他們找到自己的驅動力,充分發揮自身的潛能。健康的控制感與我們對孩子的積極期待是相輔相成而非對立的。
作為父母,我們不是要迫使孩子走上我們為之定下的道路,而是要幫助他們成長,進而讓他們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當然增加孩子的控制感並不代表放手不管,減少壓力也不代表全無壓力,畢竟生活不是真空,而適當的壓力還能夠説明提升耐受性和韌性的培養。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