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長旅程中,性格養成猶如基石,奠定著他們未來人生的走向。眾多教育專家強調,孩子出生後的幾年,尤其是 12 歲前,是性格養成的黃金時期。在此階段,父母的教育方式對孩子性格塑造起著決定性作用。然而,有些行為看似平常,實則可能在不經意間阻礙孩子性格的健康發展。以下這 4 件事,在孩子性格養成的最佳年齡段,千萬不要逼迫孩子去做。
一、逼孩子不許哭
在超市裡,常常能看到這樣的場景:一個小男孩帶著哭腔纏著媽媽要買玩具,媽媽不耐煩地皺著眉頭大聲斥責:“不許哭,你不走是吧,那你待在這吧!我不要你了!”說完便頭也不回地離開。孩子瞬間慌了神,驚恐地一邊哭一邊尋找媽媽。
對於 6 歲以下的孩子來說,沒有什麼比媽媽不要自己更讓他們害怕。可部分家長卻常用這種方式威脅孩子。蒙台梭利博士指出,每種性格缺陷,都是由兒童早期經受的某種錯誤對待造成的。從心理學角度看,任何心理疾病追根溯源,多是童年創傷所致。家長不經意的言行,都可能在孩子心中留下巨大阴影,影響其一生的心理和精神狀態。
孩子的每一次哭泣,背後都有原因和需求。無論是男孩還是女孩,哭的情緒都應被父母接納,而非否定。若家長長期逼迫孩子不許哭,孩子的情感會被壓抑,容易造成性格缺陷。長期積攢的情緒,終有一天會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爆發出來。
當孩子哭泣時,家長應耐心傾聽,瞭解孩子哭鬧的原因,給予安慰和引導,説明孩子正確表達情緒,而非簡單粗暴地制止。
二、逼孩子分享
對於 2、3 對的孩子而言,分享並非易事。在大人眼中無關緊要的玩具、零食,對孩子來說,卻是安全感的寄託。但成人往往希望孩子表現得“大度”,強行逼迫孩子分享自己的物品。
即便孩子不願意分享,也不應給 6 歲前的孩子貼上“自私”“小氣”的標籤。分享應建立在自願的基礎上,若孩子年齡小,不理解分享的意義,家長切不可強迫。蒙台梭利博士認為,孩子 2 歲後進入自我意識敏感期,能區分“我的”和“別人的”,擁有物權意識。在物權敏感期,孩子會有明顯的“以我為中心”意識,從“我”出發,尚無分享概念。
引導孩子分享固然必要,但要基於孩子的內心意願,而非犧牲孩子的幸福去委屈他們。家長可以通過自身的分享行為為孩子樹立榜樣,或者給孩子講關於分享的故事,讓孩子在潛移默化中理解分享的意義,從而主動分享。
三、用情緒逼孩子聽話
面對孩子淘氣、不聽話,很多家長習慣說:“你再不聽話,我就生氣啦。”家長以為孩子知道自己生氣就會乖乖聽話,實則不然。教育專家表示,父母經常對 6 歲前的孩子說“我生氣了”,會讓孩子形成消極的負面人格。
父母長期帶著情緒教育孩子,易使孩子產生自卑心理,甚至形成討好型人格。而且,經常發脾氣的父母,孩子的脾氣也往往較差。把隨意宣洩情緒當作控制孩子的手段,孩子難以擁有開心的童年。帶著情緒管教孩子,不僅會讓話語充滿“火藥味”,製造更多麻煩,還會使孩子產生對抗心理。
在養育孩子的漫長道路上,讓父母完全不發脾氣確實很難,但至少要將情緒控制在合理範圍內。高情商的父母,與孩子交流時能很好地控制情緒,即便生氣,也會等冷靜后,再平和、理智地與孩子溝通。家長要聽懂孩子的話,少說消極話語,多說積極話語,用自身的好情緒影響孩子的性格。
四、逼孩子打招呼
家庭聚會時,常能看到這樣的場景:家長帶著孩子一進門,就吆喝著孩子打招呼:“等一下見到的阿姨是媽媽的好朋友,見了面要主動問‘阿姨好!’”“快叫啊?你這孩子怎麼這麼木訥!”
其實,孩子表現出“怕生”行為是正常的。孩子認知水平發展到一定階段,能夠區分熟人和生人,在生人面前自然會有距離感。0 - 6 歲幼兒階段養成的警戒心理,是孩子與生俱來保護自己的能力,他們藉此逐漸學會分辨他人、信任他人。
當長輩用消極或否定的語氣評價“怕生”的孩子,如“這個孩子不會講話”“這個孩子太內向”時,父母切勿為迎合長輩而逼迫孩子打招呼。在大人看來,打招呼輕而易舉,但對孩子而言,陌生場合需要時間去適應。
父母應站在孩子的角度,用正面態度保護孩子。當他人暗示孩子不打招呼時,可以友好回應:“孩子不是不愛打招呼,他只是現在不想講話,等他準備好了就打招呼了。”保護孩子的自尊心,就是呵護孩子幼小的心靈,有助於孩子養成良好性格。
教育孩子是一場漫長的修行,父母的一言一行都決定著孩子的成長軌跡。在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避免逼迫孩子做這 4 件事,用愛與耐心陪伴孩子健康成長 。各位家長在育兒過程中,是否遇到過類似情況呢?又是如何處理的呢?歡迎在評論區分享 。
校對 莊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