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是怎麼認識中風的?飲食上要注意什麼?
更新于:2025-03-26 08:07:58

走在路上,我們經常能看到挎著胳膊、走路畫圈、踮腳走路的人。很多人都知道,這就是中風。

在中醫說來,中風是突然起病,突然昏迷、突然發病,起病比較急,另外伴隨著肢體麻木、半身不遂、運動障礙或語言障礙,或視物偏視等等。

在古代醫書中,中醫把這種疾病稱為腦中風,也叫腦卒中。

根據現代醫學的發展來看,這一組病人在西醫有CT診斷以後,可以分成腦出血和腦梗塞。

出血性中風就是腦出血,缺血性中風就是腦梗塞,這個梗塞有可能是大腦本身血管的問題,也有可能是大腦以外的器官形成的血栓堵到腦血管中,形成局部組織的缺血。

所以中風是中醫的概念,而腦出血、腦梗死是西醫的概念。

由於中風的發病率非常高,很多朋友都非常關注中風的病因。在中醫來說,導致中風的原因主要包括幾點:

第一,跟年齡相關;第二,跟性別相關,男性的發病率較高,男女比例大約是2-3:1;第三,跟飲食、勞倦都可能會有關係,具體來說可能跟風、火、痰、虛、瘀這五點是密切相關的。

風:所謂的“中風”,老百姓說受風了,這個受風體現在什麼地方呢?體現在發病以後,有一些肢體的抖動、震顫,這都屬於風的範疇;

火:老百姓所說的“上火”,是指體內較重的鬱熱狀態。

痰:為什麼跟中風有關係呢?中醫認為,所有的體內的濕邪停滯,都歸到痰飲的範疇去。中醫認為是痰阻清竅,經絡不通暢;

虛:人體正氣不足,如氣虛、血虛;

瘀:就是血液瘀滯。

從飲食上來說,現在我們的生活條件基本都很好,不管是不是中風患者,飲食都要注意清淡。

另外,根據危險因素不同,飲食習慣要做一些相應的調整。比如有高血壓的問題,鹽的攝入量就要嚴格控制;血脂高,少吃高膽固醇類的食物,包括動物內臟、無鱗魚等等;血糖高,碳水化合物的攝入要控制在合理的範圍。

中風急性期穩定的時候,乃至恢復期,或者到後遺症階段,患者的飲食除了控制危險因素以外,就應該是正常飲食。

另外,對於中風患者來說,有一些藥膳是有所説明的。

比如在急性期的時候,患者的胃口不好,我們可以給他適當用一些開胃的食物來説明他盡可能地多吃一些東西,儘可能輔助他的正氣。如果是痰熱證,舌苔比較厚的時候,可以給他吃一些芳香化濕的東西,比如直接把荷葉、藿香熬到粥里邊,吃起來有一種清香味兒,患者的胃口會好一些,對他的疾病也會有説明。

在臨床當中,如果最近上火很厲害,辛辣刺激、肥甘厚味的食物要少吃,炸的、烤的食物要少吃;如果比較虛,比如語言低微,有氣無力、氣短乏力等等,以這種證候為主的,要多吃一點高營養的食物,少吃一些生冷黏膩的食物。

所以在不同的階段、不同的情況,治療方法,包括飲食指導也會有不同的方法。

從運動方面來說,我們建議中風患者在恢復期病情穩定的時候,自己能夠獨立站立的時候,練習一些傳統的功法,比如八段錦、太極拳,這些傳統的功法都能使患者獲益。

其實急性期的患者都是在醫院裡,到恢復期、到後遺症階段,可能這些患者會回歸到社區、衛生站,社區、衛生站的一些康復辦法,乃至醫生會給患者推薦太極拳、八段錦等運動方法,促進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