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長壽第一步:把自己吃胖一丟丟!
更新于:2025-03-26 06:47:41

多胖才是健康的?

——勻稱的身體肯定最健康啦!

——胖一點健康吧,老人都愛這麼說,“瞧這孩子多健康啊!”

——我尋思得瘦一點,老話說千金難買老來瘦。

最近的一項研究給出了答案:按照目前標準下,微胖的身體,或許才是長壽之道。

BMI偏高,死亡率更低?

一群美國學者跟蹤研究了約 50 萬性別、身高、體重、年齡、種族各異的人,並且整整跟了 20 年[1]。

這個研究做得很嚴謹,考慮了人是否吸煙,並且排除了研究進行頭兩年就死亡的個體。但研究結果出來的時候,研究人員(以及我)還是瞠目結舌了:

與 BMI(即體重的公斤數除以身高米數的平方)處於 22.5 到 24.9,也就是美國標準下的標準身材相比,偏胖的人死亡風險更低。

BMI 在 25 到 27.4 之間的人,死亡風險比標準身材低 5%;

BMI 在 27.5 到 29.9 之間的人,死亡風險更是低了 7%。

說好的 BMI“標準”代表健康呢?怎麼死亡風險還比別人高啊!

嗯,下面這個結論可能會讓你舒服一點:BMI 大於或等於 30 的人群,全因死亡風險增加了 21% 到 108%;BMI 小於 18.5,也會明顯增加死亡風險。

需要說明的一點是,美國採取的 BMI 標準和我國略有不同,大家選對號了再入座。

微胖人群:我能扛!

為什麼微胖人群的死亡風險,比身材完全標準的人要更低呢?研究者提出了幾個想法:

首先,體內脂肪和肌肉較多的人,在面對一些困境的時候,可能具有生存優勢。比如遇到意外重傷、重大疾病、嚴重感染等等,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和資源,這時體內的肥肉和瘦肉可以幫他們撐過一段困難的時間。

也就是說,平安無事時瘦點好,突逢意外時胖點好。

我想起一位在 ICU 當護士的朋友說的話:“那些瘦瘦的病人可能扛不了一兩天,人還是要有點肥肉才撐過難關。”

其次,BMI 更大的人,不一定就不健康。

比如小王和小張,都是一米七的身高,80 公斤的體重,BMI 都是 27.7,屬於超重——但小王的體重可能來源於一身結實的腱子肉,而小張的體重都是軟乎乎的脂肪堆起來的,這倆人可預期的未來健康情況,什麼血壓血脂血糖水準啦,能比嗎?

兩位體重一樣的女性,哪位看起來更健康呢?

另外,研究者還提出,高血壓、糖尿病之類的疾病,對偏瘦的人更具攻擊性,更難治一點,因為他們沒法跟微胖的人一樣,後者光是靠減掉多餘的體重,就能對疾病有較好的控制,甚至徹底逆轉疾病。

BMI 還是很局限啊

BMI 的分類範圍,或許該改改了。如果它依然是一個健康的指標的話,那超重人群也並不見得不健康呀!

而且,只用 BMI 指數來衡量一個人肥胖與否、甚至健康與否,其實也是很狹隘的。

就像剛才舉的例子,一個勤於鍛煉、飲食合理的人,長出了比常人更多的肌肉,也就是“瘦體重”,ta 的 BMI 很容易顯示為超重——但這並不代表什麼壞消息。

另外,孕婦、小孩,也不適用以 BMI 指數來衡量體重是否正常。

最後,從脂肪入手瞭解健康情況,還應該考慮其他指標——比如腰圍、體脂分佈等等。

一部老北京的思鄉史
一部老北京的思鄉史
2025-03-26 02:08:18
慢車謠
慢車謠
2025-03-26 03:12:53
現代自然遊戲
現代自然遊戲
2025-03-26 06:4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