眩暈是指在沒有自我運動的情況下,頭部或軀幹自我運動的感覺,或在正常的頭部運動過程中出現的失真的自我運動感,典型的就是天旋地轉,有時候也表現為搖晃、傾斜、上下起伏、上下跳動或滑動的感覺,按發生部位和發生原因可分為耳源性眩暈和非耳源性眩暈,由姿勢所引發的頭暈一般屬於耳源性眩暈。
一、耳源性眩暈的致病因素
耳源性眩暈是指由內耳迷路或前庭部分病變所引起的眩暈,以發作性眩暈為主要特點,發作時患者活動手腳、轉頭、睜眼都可能使眩暈狀況加重。其通常由一些耳部疾病或非疾病因素引起,具體包括以下幾種。
1.疾病因素
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即耳石症,發生率非常高,甚至像感冒一樣“普遍”。每個人一生中都可能會有耳石症導致眩暈的體驗,只是輕重不同。其特點是清晨在床上左右轉頭、起身時,即在體位變動後,突然出現但持續時間很短暫的劇烈眩暈。此病呈良性過程,一般1~2周可緩解,可由老化、外傷、憤怒、酗酒、勞累、失眠和手術等因素引起。
梅尼埃病:即“美尼爾綜合征”,具有眩暈反覆發作的特點,且伴有聽力減退、耳鳴等癥狀,是一種以不明原因膜迷路積水為病理特徵的內耳疾病。此病在全球廣泛發生,目前仍不能治癒,但通過改變生活習慣和進行藥物治療,有改善癥狀的可能。
前庭神經炎:可能與病毒感染或前庭血供障礙有關,屬於急劇發作的眩暈,癥狀嚴重時患者可猝倒。
中耳炎:由於中耳腔和內耳緊密相鄰,一旦炎症殃及內耳,就會出現內耳癥狀,如眩暈、耳鳴或耳聾。
迷路積水:這是多種病因導致的內耳病變的最終病理狀態,開始是出現單耳或雙耳聽力下降,1至數年後出現耳源性眩暈。
2.非疾病因素
頭部損傷(包括頸部、中樞神經系統和前庭外周部損傷等)可引起耳源性眩暈。此外,情緒激動或疲勞等也會引起耳源性眩暈。
二、臨床表現和診斷
耳源性眩暈的發生及其強烈程度往往與頭和身體的位置變動有關,其臨床表現主要有以下幾點。
1.劇烈旋轉性眩暈:一般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引起的眩暈癥狀會維持數秒至1分鐘,梅尼埃病引起的眩暈癥狀會維持數分鐘至數小時,而前庭神經炎引起的眩暈癥狀會維持數天至數周。頭位或體位改變可使眩暈癥狀明顯加重。
2.平衡障礙:患者大多數時候會產生天旋地轉或左右、上下搖擺的感覺,因此,容易發生站立或步態不穩,甚至摔倒的情況。
3.眼球震顫:患者在眩暈發作時,眼球往往也會發生震顫,且多為水準性或水準性加旋轉性,而不是垂直性,幅度通常會有所改變。眼球震顫在數小時或數日後會減退或消失。
4.其他伴隨癥狀:患者通常會有一些其他伴隨癥狀,如耳鳴、聽覺障礙等,有時還會伴有噁心等自主神經癥狀。
臨床上,主要通過輔助檢查對耳源性眩暈進行確診。
1.對前庭功能進行的檢查:包括平衡功能檢查和眼球震顫檢查。通過對前庭功能進行檢查,能夠明確一側或雙側前庭功能是否存在減弱、喪失或亢進的情況。
2.對聽力功能進行的檢查:某些眩暈可伴有聽力下降,如梅尼埃病。通過純音聽力計檢查、聲導抗測試法、電反應測聽法等可明確有無聽力下降。
3.影像學檢查:包括耳計算機體層成像和磁共振成像檢查,以明確中耳、內耳有無佔位性病變。
三、病因治療和對症治療
耳源性眩暈的治療分為病因治療和對症治療。
1.病因治療:病因治療是耳源性眩暈治療的根本,應根據病因和前庭功能損害狀況初步判斷預後和治療效果,可歸納為以下3種情況。
原病因易治:前庭功能尚屬於可逆損害性眩暈。這種情況患者預後良好,如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由於眩暈癥狀是由激惹或反射引起的,故前庭中樞和末梢尚無不可逆性損害,當病因解除後,眩暈癥狀就會消失,前庭功能也會恢復。
原病因診斷明確:前庭功能一次性損害不可逆的眩暈。如迷路積水等引起的迷路炎、前庭神經炎,由於迷路或前庭神經功能完全被破壞,故即使解除了病因前庭功能也不能恢復,需要依靠前庭中樞代償消除眩暈。
原病因難治:前庭功能波動性損害或不可逆損害。如梅尼埃病,目前無法治癒,眩暈癥狀會不定期復發,這種經保守治療無效的情況應考慮採用手術治療。
2.對症治療
眩暈發作時的非手術治療:患者以自己舒服的方式躺著或坐著,多休息,不要吃辛辣刺激性食物,戒煙、戒酒,飲食少鹽,同時避免聲光刺激。
眩暈急性發作,自主神經癥狀明顯時,在排除嚴重循環系統疾病的基礎上,可使用阿托品,以緩解嚴重的噁心、嘔吐。另外,還可以使用抑制前庭神經的鎮靜葯、利尿藥和脫水藥等緩解癥狀。
手術治療:當梅尼埃病導致眩暈癥狀嚴重,發作時間超過3個月,或頻繁發作而嚴重影響工作和生活,或眩暈癥狀雖不頑固但伴有進行性聽力下降而使聽力喪失至少30分貝以上,語言辨別率低於50%,用藥物等保守治療1年以上無效時,可以採用手術治療。原則是既消除眩暈癥狀,又保持聽力和盡量減少併發症的發生。目前臨床上比較受歡迎的術式是半規管開窗冷凍術,療效較好,且無明顯的併發症發生。
其實,保持良好的心態和悅樂的心情能夠有效預防眩暈發作和減少其發作次數。因此,耳源性眩暈患者除了採取積極的治療措施外,也要重視精神調養,無論是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在工作中,都不要給自己太多壓力,應多運動、多參加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動,以分散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