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類人,你跟他談戀愛時,只要你不理他,他就可以一直忍著不找你,比你和你膩在一起,他更喜歡獨處,表面上看起來可能有丟丟淡漠,但實際上共情能力很強,你的感受他全都能理解並可以適當的給出回應。跟你聊天的時候,他能打字就不打電話。很多時候即使生氣也不會表現的過於明顯。他在感情裡會執著於伴侶給自己絕對的偏愛,有一點完美主義的傾向。
他們就是MBTI十六型人格中的INFP人格,也被叫做“調停者人格”。可能很多人都覺得INFP不適合結婚,因為他們非常理想主義,缺乏安全感,性格也比較獨立,不喜歡社交,不愛麻煩別人,只專注自己的事業和生活,這種忽遠忽近的關係會讓對方感受不到愛的存在。但其實,INFP一旦選擇了一個人進入戀愛關係,那他的伴侶就會感受到這個世界上最純粹且堅定的愛。
而他們之所以會表現出這樣的特質,跟他們的原生家庭有關。一般來說,什麼樣的家庭會養出INFP?
1、父母關係不算和諧,性格相差較大。
就是INFP是之所以會表現出“調停者”的人格,一部分原因就在於,他小時候家裡父母的關係可能不算很和諧,生活中經常會有很多摩擦和衝突,其中父母有一方性格很強勢,情緒不穩定,會經常暴怒,甚至是經常發生口角,這就導致INFP的成長環境變得非常動盪不安。
於是INFP從小就會因為父母的關係感到絕望和害怕,他們為了自保,不得不學會去調節父母的關係,察言觀色,甚至充當雙方的情緒垃圾桶,變得謹小慎微。
而在這種情緒緊張的家庭環境下長大的INFP就會非常害怕衝突和爭吵,共情力也比較強,所以當你在跟INFP相處時就會感覺非常舒服,因為他們很能包容別人,並且非常善於傾聽,也不喜歡麻煩別人,寧願自己吃點虧,也害怕跟人起衝突。
2、父母雙方或者有一方擅於“隱形控制”。
可能很多人覺得INFP的原生家庭一定都是缺愛的,但事實上也不完全是,有些INFP的家庭不缺愛,但依然會培養出INFP,這是為什麼?因為這類父母雖然會給孩子提供很好的物質基礎,看似對孩子很包容,但實際上有很強的隱形控制在裡面,並不尊重孩子的想法和決定,他們缺的不是愛,而是尊重和理解,是一種情感上的邊界意識。
就比如你父母問你想喝什麼,牛奶還是可樂?你高興地回答說可樂,但你父母卻說牛奶對你身體好,於是直接給你選擇了牛奶,表面上看似是讓你自己選擇,但實際上又不尊重你的選擇。再比如你父母允許你玩手機,但你要是真的玩了,他們就會陰陽怪氣地說你,或者表面上可能說成績好不好無所謂,只要你幸福快樂就行,但如果你真的考得不好,他們可能就會表現出冷漠、失望的一面。
於是在這種表面開明實際處處限制的家庭中長大的你,就會不敢表達任何想法,因為不管說什麼做什麼,最後都會被干預或是否定,那你還不如去做父母期待的事情,好換來喘息的空間。
這就導致了長大后的INFP,他們內在的目標感和責任感不強,內驅動力不足,最直觀的表現就是拖延和選擇恐懼,遇事喜歡逃避,因為從小被壓抑的情緒無法釋放,所以習慣把負面情緒都積壓在心底,敏感、自卑、內耗、擰巴、完美主義傾向常常伴隨他們左右。
3、父母給予了充分的照顧。
就是這部分INFP的原生家庭是比較正常的,沒有遭到什麼情感虐待和忽視,甚至他們可能還得到了接近溺愛的照顧。但正是由於這種環境,導致INFP從小在外界的獲得比較充足,這時候他們就會轉而將目光投向內在。
比如開始思考一些抽象的事物,對自我意識和內在感受的關注與重視,甚至是對一些偏哲學的問題展開思考,像“我是什麼、死亡是什麼、人活著的意義”等等,雖然他們無法完全理解,但這些內容確實也會影響他們,甚至是他們長大後的世界觀和戀愛觀。
這也是為什麼INFP多數人格比較獨立,寧願自己一個人待著,也不喜歡無意義的社交,原因就在於他們的內在是極其豐富的,並且他們的擇偶也都更看重一個人的內在是否與自己相契合,而很少去關注對方的外在條件。
所以跟INFP談戀愛,有時候你會覺得很痛苦,因為他們在情感上比較獨立,對你的情緒回應有限,但是精神上又比較豐富,渴望的是一種精神世界的交流。需要你跟著他們的思想和感受走。 當然也有部分INFP非常缺愛,缺乏安全感,而他們又不會表現出來,表面克制,內在洶湧,於是反而會呈現出一系列迴避人格的特質。
但是一旦當你跟INFP進入了一段戀愛關係,或者說被INFP堅定地選擇了,那你同樣也會體驗到INFP獨有的浪漫和堅定的愛。這是一種極為專一和純粹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