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第一塊基石就是接納自己。你接納不了自己,你就接納不了別人。你就會對人對生活怨聲載道,不懂尊重自己和他人。你也不會享受生活,不敢以真實的信息去示人、社交。任何時候你都帶著面具與偽裝。對他人也不夠包容。
什麼叫接納不了自己呢,就是總是把關注點放到自己不好的地方,對自己的錯處缺點耿耿於懷,不相信自己,也不愛自己。
以親密關係舉個例子,就比如有些人,從交往開始,就會執著於在伴侶面前打造完美人設,要溫柔體貼,要小鳥依人,言行舉止都和平時的自己大相徑庭。而真實的自己,卻被掩藏在深處,這就是一種不接納自己。因為你覺得如果展露出真實,對方肯定就不喜歡自己了。而不接納自己的人也很難接納對方,所以你們會很快進入互相挑剔爭吵的階段。親密關係會走入死胡同。
而這種不接納自己的現象,在工作和生活中更常見。比如容易聽信他人,容易焦慮。看到別人比自己做的好就開始不安,覺得自己要被淘汰。愛拿自己的劣勢跟別人的優勢比較。很多時候也不敢展露真實的自我,過度包裝自己。且非常依賴外界的名譽、物質、標籤去物化自己。
而且永遠對自己不滿意,不斷的在給自己設定更高的目標。今天覺得自己太胖;明天覺得自己不夠白;後天覺得自己能力不夠強,永遠拿著放大鏡在找自己的不足。
所以你們看,不接納自己的人,活得一點都不自在。那為什麼大多數人很難做到自我接納,因為你的“假性自體”佔據了太多“真性自體”的空間。
真性自體是指一個人在內心深處對自己的認識和感受,是真實的、本色的自我。如果一個人的真性自體得到釋放,那麼這個人會表現得自信、坦率、積極,敢於發表真實感受和想法,也會坦然承受錯誤接受缺點,擁有自主性和創造力。
而假性自體指一個人為了迎合他人或適應環境而表現出的自我形象。當我們被假性自體所裹挾時,就會事事從別人的需求出發,不會輕易表露真實的想法和感受,讓自己看上去更合群。面對生活的態度很消極。
而真假自體的構建,要追溯到嬰兒時期。在生命初期,嬰兒沒有穩定的自體,他就會把與媽媽相關的經驗,整合到自體裡面。一個“夠好的母親”可以給予嬰兒所需要的照顧和關懷,嬰兒的全能感得到滿足,他就能逐漸的去接納自己,他的真性自體就會很好的發展。
而一個“不夠好的母親”會忽視嬰兒的需求,對嬰兒的哭鬧不回應,那麼嬰兒好的自體感覺就會崩壞,為了應對這種痛苦,他會建立一個假性自體,去照顧和迎合媽媽。
假自體的存在可以保護真自體,讓我們更加適應社會。但是如果假性自體過多,就會導致不接納自己,感受不到真實和幸福。
另一個自我接納程度低的原因就是,很多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包括上學,甚至是出了社會,家長和老師還有周圍人對你包容度都很低。類似於必須考得好,賺的多他們才會誇你認可你。而其他方面的好他們選擇性看不見,一味的拿著測量尺去評判你的價值,達不到他們的標準就沒有好臉色。當外界的統一標準像一座高山,就給內在的自洽形成了難以逾越的阻力。這更加劇了一個人的不自我接納。
那怎麼樣才能提高自我接納的程度呢?
首先,學會對他人祛魅。不要緊盯著任何人的光環,去掉對他人的濾鏡,你會發現,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缺點,每個人的人生都有他的不完美。其次,要重塑自己的價值觀。人真正的優點是好的人品,是好的心理狀態和性格。不要執著於身外物、虛名、頭銜這些。看到真實的自己,才能看懂真實的他人。看到真實的自己,接受真實的自己,包容真實的自己,愛真實的自己。這樣才能看見,包容與接納真實的他人。如此內心才能得到真正的自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