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定要記住,成年人只做篩選不改變。因為你是改變不了任何人的,你改變不了你的伴侶,改變不了你的孩子,也改變不了你的父母。你能改變的只有你自己,當你改變了,世界也就變了。
但有很多人,就是喜歡在關係里去扮演那個“拯救者”的角色,尤其是面對你最親近的人。但凡是看到他們身上,可能有一些由於過往經歷所導致的問題時,你就總想著去“糾錯”,去幫助對方脫離苦海。你把這個當成你的責任,認為你愛他,你是他的家人,就有義務去説明他變好。但現實情況往往是吃力不討好。
心理學上有一個詞叫“受助者惡意”,意思是指,當一個人無邊界的對另一個人好時,就會激發出受助者人性中的惡。那當對方習慣了你的説明,習慣了你的拯救,他很有可能,就會開始“依賴”你。但凡遇到點什麼問題,他都會去找你,等著你去幫他解決。可你不是萬能的,當你不能夠去滿足他時,他就會反過來指責你,甚至是怨恨你。
而你呢,在想要改變他的過程里,也會將自己的精力消磨殆盡。我們每個人的能量都是守恆的,你把自身有限的能量分給了對方,就意味著你要犧牲自己的感受,讓渡自己的利益。那當付出沒有得到“回報”時,你的內心就會產生不平衡,覺得自己辛辛苦苦都是為了他,他怎麼就這麼不識好歹,然後每天活在怨懟和痛苦中。
由此而來的就是高度的控制,想要改變對方,變成了你的一種執念。對方越不想做什麼,你就越要要求他去做。可能你本來只是想讓他改變某一件事,但執念會讓你處處都想管著他,把他變成你理想中的完美的人。這會直接觸發對方的逆反心理,開始和你對著干,直到你們的關係走向崩裂。
那為什麼你會把拯救對方當做自己的責任呢?我們首先要清楚一點,總想改變對方,是典型的邊界不清晰的表現。而站在心理學的角度來看,邊界感的不足,要麼是你在過往的經歷中,“得到”的太多,要麼就是缺的太多。
就比如你的父母是很愛你的,但這種愛更多的是一種“溺愛”。你想要什麼都滿足你,為你包辦一切,沒有為你樹立最基本的獨立與邊界意識。而你在耳濡目染下,也習得了這種關係模式。你會認為,愛一個人就是不分你我,把“讓他變好”當成你義不容辭的責任。然後在關係里去重複這種入侵式的愛。
那另一種情況則是,你可能經歷了一些童年的創傷,導致了你內在的匱乏。讓你感受不到自己的存在,自己的價值。所以,你會試圖去拯救你的另一半、你的朋友...通過説明他,來看到自己的價值,以確定自己是可以被愛的。也就是說,你在通過拯救他,來補償那個匱乏的自己,而你拯救的其實也只是你自己。
所以明白了嗎?即使你再打著“為他好”的名義,但本質上都是一種很“自我”的表現。而一個自我的人,你在所有的關係里,就是會過度付出、然後過度索取、過度控制,隨之而來的也是不斷的內耗、焦慮與痛苦。
阿德勒曾經說過:“一件事情由誰來承擔結果,那就是誰的課題。”海林格也有一句話叫:“誰痛苦誰改變”。兩句話結合起來就是,假如對方的人格上有什麼缺陷、他有什麼短板,那最應該痛苦的是他,要改變的也是他。如果說你因為看到他痛苦,也變得痛苦,那你要改變的只是學會,該怎樣分清他是他、你是你,而不是直接背負起他的苦難,替他負重前行。
學會課題分離,不介入他人的課題,不介入他人的因果。而是更多的專注自己,關愛自己。記住,改變別人是內耗,改變自己才是成長。
而當你變得越來越好,越能夠接納認同自己時,你也會更能接納對方。這個時候,你便不再執著於想要去改變對方,而是能理解並看到對方的情緒、他不願面對的恐懼。那在這樣一個充滿抱持的環境下,也許改變就在悄然發生了,畢竟誰不願意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呢?
我是雨宸,如果你有情感或者心理上的困惑,每週一到週五中午11點,來我直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