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因為愛而自信!
更新于:2025-03-26 07:53:39

一個人想要獲得自信,靠的從來都不是外在條件,而是“被愛”。

他能很確定,無論他好不好看、學習夠不夠好、事業是否成功,都會有那麼一個人,能夠穩穩地接住他,做他堅實的後盾。所以他才能更有勇氣、也更篤定地,去面對這個世界的任何挑戰。

自體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鏡映”。意思是指,每個孩子在幼年的時候都需要一面鏡子,讓他可以透過這面鏡子,去看到自己是一個怎樣的孩子。通常這面鏡子就是我們的父母。

如果父母,總是給予孩子鼓勵與支援,告訴孩子,無論怎樣,父母都與他站在一起,永遠愛他。那孩子就會發自內心地認為,自己是“好的”,即使在今後考試失利、工作受挫、愛情受阻,也都不會動搖他對自己的評價。

而鏡映失敗的孩子,他看到的就是一個如此糟糕的,必須要乖、要懂事、要考第一,才有可能會被看到的自己,從此內心就根植了自卑。

自卑的人都會有著很深的不配得感。面對別人的誇讚,總會不好意思,沒法大方接受;面對工作中的機會,不敢去爭取,覺得自己做不好;在任何人際關係里,也都很容易成為那個去討好他人的角色,因為他打心底裡覺得自己不配。

更嚴重的是,很多自卑的人通常也都很難做出一些成就。寧願過得平庸,也不會主動去做自己想做的事。因為他們從小就沒有被認可過、支援過,也沒有人去給他們兜底,他們幾乎沒有任何的試錯成本。一旦失敗了,就會產生一種被全世界都拋棄的感覺。所以,他乾脆什麼都不做。

當然也有一部分人卻恰恰相反,他們會格外的去追求自己的外在價值,讓自己看起來很“優秀”。比如,極度地追求好看的容貌和身材;又或者是,哪怕犧牲健康也要去搞米搞事業...但無論他們取得多高的外在價值,但本質也都是為了掩蓋內心的自卑。

因為他們追求優越,追求卓越,並不是真的享受這種向上的生命力,而是為了去獲得從小未被曾得到過的肯定。無論他們外在看起來多麼的強大,但其實內核都極其的虛弱。因為,永遠有人比他更好看,也永遠有人比他更優秀。當他遇見比自己更強的人時,他會更加難以接受,繼而全面的否定自己,陷入更深的無助和迷茫。

在心理學里,無論多高的社會功能,又或者是再好的外在條件,這些都只能滿足人的“自戀”,而非真正的自信。真正的自信,只源於內心充盈的愛。

所以,要怎樣才能成為一個自信的人,答案便很清晰了,就是去擁有“愛”。這個愛,可以是父母給的,也可以是朋友、伴侶,更可以是你自己。

如果你不曾擁有,又或者是暫時還沒有遇到那個,能發自內心欣賞你、認可你的人。那你就試著去做自己的鏡子,自己愛自己。

自愛源於全然的自我接納和肯定。看到自己的閃光點,同時也學會和自己的缺點和平共處。因為無論是優點還是缺點,都共同構成了一個獨一無二的你。只有做到這一點,你才敢於拿出真實的自我與外在接觸,不再擔心別人的否定,也不再害怕別人異樣的眼光,擁有一個真正自己說了算的人生。

如果你為人父母。一定要記住,去成為孩子溫暖的避風港,他不需要優秀、不需要完美,他本身就值得被愛,這將會成為孩子行走一生的底氣。弗洛德曾經說過,一個無可置疑的深受父母寵愛的人,會終身保持勝利者的感覺,而這種成功的信念,會讓他這一生都能不斷的獲取成功。

最後我想說的是,無論被愛,還是愛自己,愛本身就是最高級的鼓勵,所以,任何時候,不要放棄去擁有愛,成為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