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你以為是愛的表現,其實都是創傷預警!
更新于:2025-03-26 07:57:13

如果你深陷一段有毒的關係無法自拔,整天心神不寧,感覺自己無時無刻都在想對方,心裡放不下他,明知道對方有問題,也明知道跟他在一起壓根就不會有什麼好結果,但你就是停不下來,忍不住關注他的動態,想知道他在想什麼,內心無法平靜......

那大概率這不是愛,而是一種“創傷預警”,它表明你的內在自我在呼救,你進入了一種不能自我疏解的狀態,你正在被這段關係持續消耗著。以下5個信號,可以幫你更好地識別自己是否處在“創傷預警”中。

1、明知道對方有問題,但就是離不開。

如果你明知道對方是個渣,但你就是放不下,就是要跟對方糾纏,甚至還會不斷給這個人找理由,那其實不是因為很愛他,而是你陷入了一種“創傷連結”中。

而你之所以會產生這種“創傷連結”,大概率是因為你小時候經歷過來自父母有毒的愛,比如說打壓、貶低和指責,那麼你的潛意識裡就會認為這就是“愛”的表現,甚至還會不斷地給自己洗腦。

長大後,當你的生命中出現了一個可能會傷害你的人時,你是識別不出來的,你甚至還會覺得他很熟悉,因為他啟動了你的“創傷預警”,就像心理學里著名的“吊橋效應”,人們會把面對危險時心跳加速的感覺誤以為是心動。

所以如果你小時候經常在情感上受虐,那你就會主動創造一切機會來咀嚼這種疼痛,因為只有這樣,你才能體驗到被愛的感覺,但這些其實都不是愛。

2、情緒總是跌宕起伏,會被對方強烈地影響。

如果你跟對方在一起,情緒總是很不穩定,經常患得患失,一旦對方沒有關注你,或者沒有及時給你回應,你就痛苦、焦慮,甚至表現得完全不像自己了,那這也不是因為你太愛他了,而是你在過度追求“融合共生”。

比如說焦慮型依戀,焦慮型依戀就是太喜歡在關係中追求過度融合了,十分擔心被人拒絕或背叛,所以就會對他人的關注和回應極為敏感,很多人都會把這種焦慮、情緒不穩定當做是“上頭”的表現。

但其實主要還是因為你自身內核不穩,這時候如果你恰好碰上的是個迴避型依戀,那你的“創傷預警”就會更加容易被啟動,明白嗎?在健康的關係中,我們的情緒應該是穩定和安全的。而如果你在一段關係里,總是時刻焦慮,那說明你自身或者對方身上都存在“創傷”,且大概率都被啟動了。

3、需求得不到滿足,需要不停地壓抑自己。

記住,任何需要你“犧牲自我需求”為前提的愛,都不是真正的愛。很多人從小就被教育要“乖”、要“聽話懂事”,把別人的需求和感受放在自己之前,那在這種環境下長大的人,他就會習慣忽視自己的需求,不斷去順從和取悅別人,而這就很容易讓他受到別人的操控。

比如說討好型人格,為什麼討好型人格總是會被NPD吸引?不一定是這個NPD很有魅力,而是NPD會不斷打壓他,讓他來滿足自己的需求。而討好型人格,因為從小被教育要聽話懂事,就導致他們形成了一種有毒的信念:也就是他認為自己必須要留在糟糕的關係里,不停地討好別人,只有這樣,別人才會來愛他,他才會有價值感。

所以很多討好型人格,其實壓根都沒意識到自己找了個NPD,他也不覺得討好別人有什麼問題,因為他小時候就是這樣討好父母來換取愛的,但事實上,這些都不是愛,而是你在試圖通過這種討好來留住別人。

4、被激發起小時候的人際關係模式

也就是如果你發現,你跟對方在一起,他啟動了你小時候的某種“創傷體驗”,讓你產生了不好的感受,比如說被遺棄的恐懼感、不被重視的難過,或者是不被理解的失落,甚至是被虐待的恐懼。

並且你還反覆找同一類人,去體驗這些不好的情感,那很有可能就是你進入了“強迫性重複”。比如說你有個迴避依戀的父親,他對你非常冷淡,除了一些必要的交流,比如吃飯睡覺等,幾乎不怎麼跟你說話,哪怕你主動發起話題,他也從不回應你。

然後你長大後,發現自己找的所有的物件,幾乎都是跟你爸一樣的迴避依戀,那說明你其實就陷入了“強迫性重複”中。不是你非要找虐,而是對方的迴避和冷漠,觸碰到了你內心深處那種“不被看見”的心理。

在你的潛意識裡,你覺得只要自己能改變對方,那就相當於扭轉了時空,拯救了過去那個不被在意和看見的自己。所以如果你总是反复被同一类有毒的人吸引,不是你真的只會愛上這類人,而是你想要通過這段關係,來彌補自己童年的缺失。

所以明白嗎?很多時候,那些你以為的強烈的情感,那些命中註定的緣分,其實都不一定是愛,而是你的情劫,是你內在的“創傷預警”被啟動了。這個時候,你可能會心發慌、頭髮昏,你以為這是心動,但其實恰恰是你的內心在呼救。

所以,當你陷入一段讓你狀態越來越差的感情時,你可以深度覺察一下現在的戀人是否在讓你重蹈你原先熟悉的關係。